浅析幼儿特色美术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20-12-06通化师范学院
□宗 华 通化师范学院
幼儿美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而是对幼儿进行思想、情操、心理和人格的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实践证明,美术特色活动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引导幼儿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由于通化地区地域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民风传统,开设特色课程,走特色教学之路,已经成为当地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通化地域资源与幼儿园美术活动相融合的情况,笔者开展了调研活动,参与了公立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探索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问题
(一)本土地域资源了解不足
根据各大公立幼儿园的调查报告及调研走访,幼儿教师对通化地域资源的认知层次不同。幼儿教师普遍了解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等,但对其他特色文化,如通化地区矿产资源再加工——长白山松花石砚、通化地区特色花馍等,都不甚了解。
(二)缺少对幼儿教师的培训
幼儿教师除对本土地域资源了解不足外,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足,并缺少相关培训。在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没有能力充分利用本土地域资源,开展特色美术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更不可能使幼儿继承本土地域文化。
(三)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缺少互动
幼儿教师在开展本土特色文化教学活动时,多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不但缺少与幼儿的课堂互动,而且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难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针对以上问题,很多幼儿园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下面,笔者将分享几个效果较好的解决方法。
二、解决方法
(一)加强对幼儿教师本土地域特色文化知识的培训
针对幼儿教师本土地域特色文化知识储备薄弱的问题,幼儿园开展了系列培训活动。例如,由本地教育局牵头,邀请通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永莉女士开展“满族剪纸”知识讲座,向幼儿教师讲解满族历史、满族剪纸的起源、满族剪纸的文化背景、满族剪纸的技法、纹样及代表作品等内容,让幼儿教师受到很好的启发,既深入理解了传承剪纸文化的意义,又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二)创新教学模式
幼儿教师应拓宽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鼓励幼儿探索学习,从而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例如,幼儿教师可以与幼儿家长合作,开展以“烈士遗迹”为主题的美术特色教学活动。先让幼儿了解杨靖宇英雄的事迹,再带领幼儿参观杨靖宇英雄生活、革命的地点,然后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拍摄有意义的照片,最后汇集这些照片在班级内举办摄影展,并让幼儿讲述照片内容与摄影感受。再如,幼儿教师可以组织以“满族剪纸”为主题的美术特色活动,向幼儿讲述满族传说,引导幼儿理解和欣赏满族民族文化,学习满族剪纸的技法、造型、起源等。为保证幼儿的安全,教师可以让幼儿手撕或用安全剪刀尝试创作剪纸作品,让幼儿体验、感受、感悟、理解满族剪纸文化,从而增长幼儿的见识,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
幼儿教师还要及时布置课后活动作业,增强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幼儿深化所学知识,传承文化,从而使课后活动作业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课后生活。
总之,特色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长幼儿的见识,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会对幼儿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本土地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幼儿欣赏、认知、理解家乡特色文化,培养幼儿传承家乡特色文化的意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幼儿教师有责任传承本土优秀文化,让幼儿从小感受、认知、喜爱民族特色文化,为民族特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埋下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