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美育的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探究

2020-12-06许东仪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艺术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通识艺术类服饰

□许东仪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通识课程作为高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授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造就具有开阔眼界、丰富情感、知识多元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应明确开展“培养审美”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这就明确了高校美育的现实意义与最终目的。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最早是由席勒在18 世纪中期提出的。中国现代美育思潮始于20 世纪初,而后,美育依托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在基础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甚至社会与家庭教育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实施现状,探讨新颖的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方案与措施,希望在课程实践中最大限度发挥美育作用。不同于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艺术类通识课程是以艺术专业技能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基石,并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而更多地以艺术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为主,普及审美观念,陶冶情操。

一、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实施现状

目前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学生层面、教师层面、管理层面。

在学生层面,学生对通识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多以拼凑学分为目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求知的欲望。如此会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与备课质量。另外,目前课程多以大班教学为主,部分学生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

在教师层面,教师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通识课程,将更多地经历投入专业课程的准备上。而通识课程的开设往往是跨年级、跨专业的,如果教师只是照搬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料与经验,则往往会导致课程的脱节,无法因材施教来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

在管理层面,许多高校对通识课程的审查力度弱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没有进行系统设计,缺乏针对性,滥竽充数的较多,而学生真正想学、能学到东西的优秀课程却较少。由于通识课程基本是大班制,无形中增加了教师课堂管理的难度,使课堂学习效果全面提升[1]。

目前艺术类通识课程,甚至是所有类别的通识课程,就如同鸡肋一般,让学生觉得食之无味,而弃学分又觉得可惜。学生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来上课,以考勤保成绩,自然无法达到通识课程培养、造就具有开阔眼界、丰富情感、知识多元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因此,作为一门以提升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教师不能过分地强调其专业性,而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易于各层次学生接受的方式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融入美育的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实践

(一)优化学习教材

精准的通识课程教材的选择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学习通识课程的学生程度不一,若使用过于专业的教材,艰深难懂;若使用过于浅薄的教材,又不符高校课程标准。

艺术类通识课程可以以多元化的自编教材为主,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多方面地充实并更新内容,丰富教学材料,完成自编教材。在内容上,搜集主题以原始课程为中心,进一步扩大搜索范围。例如,《服饰流行文化》课程中,服装风格、民族服饰、服装品牌等方面内容都可以作为辅助材料,将其中与“服饰”相关的因素进行提炼,结合相应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使教学材料多元化。并结合多媒体设备,美化课件的制作,激发学生的视觉观感,从而抓住其注意力,让学生接触更为全面的艺术作品与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二)丰富教学形式

以笔者所教艺术类通识课程《服饰流行文化》为例,采用一课一专题形式,包含时尚设计师作品分析、中国传统服饰解析、时尚电影赏析、流行趋势解析等方面。不以单一教材为课程标准内容,课程呈现形式多样化,并植入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艺术美感。于课堂讲授和专题研讨中结合当下潮流时尚,设计典型案例,开展互动讨论,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艺术类通识课程若只重视理论辨析,忽视实践体验,则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体验式”教学可以改变单向的知识输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加快知识内化,强化感悟能力,唤醒审美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作用,从而推动个性发展,建构全新主体。例如,笔者在《服饰流行文化》课程中,置入拼贴画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有一个深入了解设计方法使画面呈现效果优良的体验过程,震荡心灵世界,这样对审美素养的培养更为直接。

(三)多元化教学手段

课程讲授借助“互联网+”形式,利用数字技术呈现,无论是以目前来看相对普遍的多媒体设备辅助,还是新兴的慕课形式等,都是时下教学手段的重要形式与发展趋势。

慕课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为灵活多变。借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学生可在一定的时间内,自由完成自主学习。并且在课程时长设置上,相对于传统课程时长较短,知识少而精,学生学习起来压力较小。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调控,或快或慢,反而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慕课的利用还可以在课前先学习网络中的课程视频,然后带着问题参与学习。学生的学习角色要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激发了学习兴趣,人的主体性一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自然事半功倍。

笔者在《服饰流行文化》课程中的时尚作品赏析环节就置入了慕课视频,并借助“互联网+”模式,展现数字化艺术的美。通过聆听对一个个设计师作品的精要讲解,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点,而且还可通过慕课平台反复回味,深入理解设计师作品呈现的方式与契机。

(四)融入课程思政

通过课程改革与创新寻找美育流行文化语境中的开展方式,以当前社会流行文化作为美育的素材,以流行艺术形式作为美育的载体,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开阔艺术视野,尊重艺术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学生明晰设计的历时性艺术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

以《服饰流行文化》为例,在讲述欧美时尚设计师作品的基础上,引入华裔设计师的作品;在讲解美国19 世纪20 年代服饰特点的同时,补充中国同时代服饰的演变。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潜移默化地加强知识点的渗透。植根于传统艺术,依附流行文化而开展美育。

结 语

美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美育实施应以美育与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发展关系为切入点。多元化教学内容,优化学习教材;丰富教学形式,重视体验经验;借助“互联网+”,多元化教学手段;弘扬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最终目的是强调美育在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中的运用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希望通过艺术类通识课程的设置,能促成高校人才审美观念的形成,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通识艺术类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