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探讨
2020-12-06秦丽鑫哈尔滨师范大学
□秦丽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1 世纪撞响了“互联网+”时代的钟声,人们生活的世界也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变得更加绚烂。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互联网+”时代下,中国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信息时代多元文化的大融合,网络技术、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信息传输的快捷,带来了信息量、知识量的成倍增长,这些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处理信息及知识的能力。与此条件相呼应,社会在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培养及评价等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加快改革,否则难以满足“互联网+”对人才的要求。而要想培养出新型设计人才,高校不仅要利用好各种新型网络平台,并且要把教育和互联网紧密联合起来,让教育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困境
艺术设计在我国起步的时间比较晚,不过二十年左右,缺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清楚的发展脉络。而在信息时代下,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又需要快速地进行变革。总体来说,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面对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我国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大都相似,虽然大家都急于创新,但是都没有创造出新的创新模式,都在一个“舒适圈”中不愿走出来。
二是学生缺乏实践。虽然说实践离不开理论,但是艺术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当前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虽然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但因为学生数量大,教师不能逐一审查学生的作业,所以实践意义不大。
三是市面辅导机构的冲击。在信息时代下,当前的设计基本需要各种电脑软件来完成,如常用到的Photoshop、CAD、Lightroom 等。由于各行各业对精通软件的人才需求很大,大量辅导机构就相应产生了,而辅导机构对于设计软件的应用培养更加系统,实践机会更多,这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也让我们对于该如何改变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产生更深的思考。
二、“互联网+”时代下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
一是加强学校的基础建设、软硬件设施,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同时也要让教师真正投入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通过虚拟的方式给学生进行授课,可以和学生在虚拟空间进行交流,完全用虚拟方式来完成对学生的教学。虚拟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主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与此同时,教师也完全可以自主地选择教学方式,丛而在虚拟场景中对学生产生更加耳濡目染的教学影响。换言之,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和学生可以突破原有的桎梏,完全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平等的艺术创作方面的交流。信息时代下多元化的信息接收渠道注定了新时期艺术创作会更加多样化。
二是从纯粹的技术层面讲,高校必须培养学生基本的虚拟软件操作能力,这是进入虚拟时空的艺术设计的必要的梯子,没有这个梯子是根本无法进入虚拟的艺术设计领域的。同样,教师也应该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教学板块中或互联网教学平台上,加入优秀作品显示、作品交流、作品展评等功能,不同学校之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把教学连接起来,对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分享设计心得。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学平台上畅所欲言,向教师说出自己在设计过程的所想所感,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而教师也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解决学生的疑问。
三是加深学生对艺术和设计内涵的理解。正如鲍里斯·格罗伊斯所言,“不能将艺术降低到仅仅是技艺总和的层面”,设计教育不能被当作一种技艺的学习,而是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功底。对于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来讲,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都是不容易达到的事情,因此,教师要在理论知识的教育中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真正对接社会、服务社会。
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在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后虽然初步形成了新的教育模式,但还处在萌芽阶段,且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及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须探索在虚拟空间中进行设计的可能性,同时我们必须强调虚拟时空是一个不断拓展、不断延伸的开放式空间。我们只有不断激发出艺术设计类学生面对数字技术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使他们更从容地面对数字时代的未来。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模式最适应信息时代的特点,最适合信息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热衷于信息时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有识之士们去不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