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族器乐合奏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2020-12-06张莹南通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4期
关键词:器乐教学方式民族

◎ 张莹 (南通大学)

经济飞速发展的近几十年,物质水平的提升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几乎成正比,人们在音乐、舞蹈等艺术上显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需求感,外来新兴文化逐渐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传统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和推崇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他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中国民族器乐更是“一带一路”上一张走出国门的精美名片。如今各大高校都开设民族器乐合奏课程,而课程开展现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哪些问题,这些疑问能否被有效解决,不仅影响着民族音乐的未来,对民族器乐的宣传创新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器乐合奏课程的特点和现状浅析

民族器乐合奏课程主要通过教授学生使用各种传统民族乐器,包括拉弦乐器(二胡、中胡、高胡等)、弹拨乐器(琵琶、中阮、大阮、柳琴、古筝等)、吹管乐器(笛子、笙、唢呐等)、打击乐器。各声部相互配合演奏,使整首曲子在节拍、旋律等关键点上展现出良好的演奏效果。在教授使用乐器的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实践,对学生传授传统乐器的知识,普及我国从古至今的音乐在各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发展路程,以此建立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系统认知,并且能在今后的创作中加以使用,推陈出新。在高校开设民族器乐合奏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多个声部的辨识能力,加强其对音乐所产生的立体记忆,并且可以通过辨别不同声部的音色,平衡主次旋律的实际应用比例,从原创思维中获取更多的创新能力[1]。其次,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培养自身乐感、陶冶情操,缓解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品味传统文化韵味,从艺术的角度加深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巩固其民族精神认知。但大部分综合类院校音乐系的该课程的生源人数不足,并且质量也不高。在学生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学校很少对该课程进行成本投入,乐器不足、质量差、老化,放任教学方式落后也不进行改革,这些问题都极度不利于该课程的进行。

二、解析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几大问题

(一)生源质量偏低,学生基础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从合奏课程的特点上来说,课程的教学需要具备多种类型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类型,且从目前的高校民族乐器教学现状上来看,民族乐器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普及和倡导学习的影响,在乐器教学中受到青睐的程度在逐步提升,但从现实的生源质量的角度观察,由于艺术类学生的基础文化背景相对偏低,且存在学历层次差异较大的问题,因此,从整体的生源质量上观察,存在偏低的现象。另外,不同的文化层次背景也意味着学生的基础校学习水平和教育接受能力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有待全面提高。

(二)教学方式无法应对飞速发展,急需改革

民乐合奏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这部分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仍然主要以传统的排练模式进行,对创新的课程模式和新兴的教学手段缺乏重视。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民乐合奏课程本身的教学开展,对于现阶段讲求学习自主性和创新发展思维的教学要求来讲,也与之存在着冲突[2]。因此,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和改革,积极应用先进的将教学辅助工具和模式。例如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等。

(三)相关部门成本投入低,硬件设备老化

器乐文化培养属于精神文明培养,相关部门无法从中获得直接的利益,更因为该课程所接受的学生数较少,相关部门投入成本减少就导致其在高校课程实践中展现出许多问题如:相关部门对于这部分课程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方面存在不足的现象,另外,合奏课程需要许多硬件设备的支持,但目前在硬件设备投入方面,存在总体投入量不足以及投入资源和资金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部分资金和资源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一些设备老化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三、实践问题应对对策及个人建议

(一)多元化宣传方式,提高大众认可度

网络社交的发展能够对一样新兴事物进行广泛、迅速的传播,提高其大众熟知度,并且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收益。在对国外合唱文化的宣传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彩虹室内合唱团”,其利用社交软件等方式,发布了许多富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借用合唱这一看似高雅却枯燥的音乐形式,讲述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细节问题,如“堵车时该干什么”“到底要不要加班”,通过将合唱和人们所关注的时事热点相结合这一方式,快速提高了其知名度,并且在耳濡目染中提高了大众对传统合唱形式的认可度。这启发我们可以将民族器乐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如现在十分流行的“国风电音”便是很好的例子,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出于对电子音乐的喜爱,开辟了将传统器乐与电子音乐相结合的创作形式,有效地扩大了民族器乐的推广程度。这些新兴文化的诞生,使年轻一族提高了对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的认知度,也扩展了其兴趣爱好,对增加高校民族器乐合奏课程的生源数量有极大影响,又因为社交网络的广泛度,其招收时生源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二)合理改革传统教育方式,推陈出新

在沿袭传统教学方式的前提下,增加新型教学方式。利用现代科技如多媒体、投屏、电子制作等方式,重新编排课程顺序和内容,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的实践能力,收集大量案例进行及时数据分析,选取年轻人相对喜爱的教学方式和音乐形式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度,并且能够在大量实践中进行原创,使其实践知识又能反馈给理论体系,完善整个课程的完成度。增加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互相了解,尽可能保证学生对各种不同的民族器乐在合奏时发挥的作用进行系统认知,提高对他人的认可感。组织学生进行“翻转课堂”,介绍自己喜爱的关于传统器乐的影片、音乐、制作人等,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高其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增加对合奏课程的喜爱程度,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文化中所展现的爱国精神进行凝聚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记忆

民族器乐的载体是声音,进行民族器乐合奏的时候,需要学生学会聆听,更好感知音乐,对音乐中的因素进行分析,更好的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独一。对于乐器演奏者而言,多声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其基础专业素养,其对于器乐合奏教学更好的进行非常重要。我国绝大多数的器乐都是单声器乐,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时候,往往会进行独奏,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其他声部的感知和认知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教学的时候,学生也很难准确的进行不同音色的分辨。

现在很多高校在设置专业实践课程的时候,也对复调和和声提出了一些要求,也增加了民族乐器合奏课的课时,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仅仅通过这些手段很难满足实际的需要,器乐合奏理想效能也无法达到,很多学生往往只认识乐谱,没有进行实际的训练,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若是能够将民族器乐合奏课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教学的时候,还必须做好理论知识和演奏方法方面的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的参与到实践中去,若是学生兴趣浓厚并且功底比较扎实,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创作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找到曲谱存在的问题,还能够推动乐器教学更好的进行,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声部平衡能力

绝大多数学生都比较擅长演奏单声部旋律,但是却不够重视副旋律,随着音乐的发展,人们愈加认识到了副旋律的作用,特别是在西方音乐作品中,很多作品的主旋律和副旋律都是一样的,其对于乐队合奏非常重要。但是和西方管弦乐相比,中国民族器乐有一定优势,我国乐器个性独特,配合程度低于地方管弦乐,辨识度高于西方乐器,所以,在演奏的时候,演奏者能够做好不同声部演奏的力度和方法的处理,并且能够较好的把握演奏的特点。演奏者必须掌握节奏和节拍,这便要求教学的时候,应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节拍意识,应该尽量选择风格不一样的曲谱来上课,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不同的类型和风格,也能够更好的了解其演奏特点,学生在演奏不同作品的过程中,其节奏感也会不断的提高。

(五)对软硬件设备质量进行整体提升

高校应当通过宣传推广积极引入资金投入,且从自身的角度上来讲,也要重视和积极动员进行资金投入。加大对这门课程的支持力度。并且配备专业师资力量,在系统化的改革中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民族器乐的种类,提高课堂硬件水平,为其配备专业的教师[3]。在软件方面,学校或文化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对教师和学生乐团进行指导,对一批根本精神上支持民族器乐文化发展的教师进行深度培养、系统培养,并且完善其教学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摆正个人位置,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诉求,积极学习新兴文化,并且能够将其和民族器乐文化进行创新融合,保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同时在教学排练中汲取经验,与学生同步成长,共同为民族器乐合奏课程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4]。

结 语

多元化发展的艺术文化才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推动,高校艺术培养等教育作为文化培养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民族器乐合奏等宣传传统文化的课程上应该增加更多的成本投入,提升该领域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从业人员的文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行业培养优秀的“带头人”,只有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才能稳步前行。

猜你喜欢

器乐教学方式民族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