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德的边疆政治学实践
2020-12-06■尹仑
■ 尹 仑
发端于清朝末年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政治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学科成立一百二十年来为近现代的中国培养了大批杰出的政治学人才,始终是百年来中国政治学的领航者,并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民国时期,由于国家时局动荡,面临着外忧内患的诸多威胁与挑战,那时的国立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吸引了一批批有志青年,他们希望走从政救国的道路报效国家。同时,由于民国初建,边疆地区不断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蚕食和入侵,如何有效地治理边疆成为了当时中国政治学的重要议题,而当时来自边疆的一些莘莘学子,也怀着报效国家、治理边疆的理想,付出了比内地学生更大的努力,不远万里考入了国立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学习,在学业完成之后回到边疆地区,运用所学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始了边疆政治学的具体实践,尹文德就是其中之一。
尹文德,字子来,云南省腾冲县人。尹文德于1925年8月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政治学系,经过六年的学习,于1931年7月毕业,获得政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的尹文德投笔从军,赴西北边疆服役,抗日战争爆发后尹文德担任了陆军特种兵联合分校的上校主任。抗战胜利后,尹文德从军旅退役,来到位于西南边疆的云南省永平县就任县长。在治理永平县期间,尹文德进行了一系列边疆政治学的实践。本文首先追述相关的历史背景与基础,并基于云南省档案馆的历史史料与文献,分析尹文德边疆政治学实践的主要内容。同时结合当前中国边疆与民族地区的治理,进一步研究尹文德边疆政治学实践,探索其现实价值与意义,希望能够以史鉴今,促进中国边疆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尹文德边疆政治学实践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问题,认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是其世界观形成的基础。因此,尹文德边疆政治学实践也有着其精神内核,这一核心就是当地尹氏家族“守疆爱国”的家风。
1903年11月21日,尹文德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河西乡孟连村,今天的河西乡孟连村已经划归与缅甸接壤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管辖。腾冲,又名腾越,自元朝建立云南行省以来一直就是中国经略西南边陲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尹文德出生于殖边开疆的军旅世家,同时也是当地著名的书香门第,特殊的家族历史与家庭教育使得尹文德从小就有报效国家、守护边疆的理想。这一理想与尹文德的两位先祖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守疆爱国的事迹对少年时期的尹文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尹文德的自述中,曾经说到:“余家乡居腾冲,屡世耕读,有稻田约百亩,尚称小康。父母故,育二女,均在幼年。余性沈静寡言,恶浮夸,勇于负责,乐于救助,忠实过人。余一生得力处在此,受害处亦在此。余习政治学愿以服务管理众人之事为毕生目的。体格以长习运动强健,能耐劳,无不良嗜好。余十余年来几遍游全国,与交游者甚众,畏友虽不可多得,然学识经验及事业之增进究属得力于师友之处居多也。”
在当地尹氏族谱上,尹兰是尹文德的第一世祖,祖籍南京应天府,曾经是明朝武略将军、正指挥使,他开疆辟土的事迹是尹文德边疆政治学实践的历史源泉。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巩固边陲,命令沐英镇守云南,其从征军官则分驻各要地防守,实行“有事防边、无事屯田”的军屯政策。驻防官兵按照各自的职责与等级分给田地垦荒耕种,在有耕有守的军屯政策鼓励下,随军官兵纷纷落籍在驻防之地。尹兰就是随军进入云南的守边将士之一,洪武十九年(1386年),尹兰奉调西征云南边陲腾越。战事结束之后,尹兰率领军队继续驻防腾越一带,并带领家眷从此落籍云南。
尹文德的父亲是尹占甲,曾经担任清朝野人山六品军功总练,他抗英守边的英勇事迹更是直接对尹文德边疆政治学的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尹占甲,字苑林,号捷魁,云南腾越人,生于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河西孟连村。尹占甲自幼聪颖慧敏,读书超群,于光绪壬辰年补腾越厅学弟子员,后被地方绅民荐举,任野人山总练,职守一方边境安宁与士兵的训练,并先后数次率兵抗击英帝国主义对边疆的蚕食和入侵。18世纪中叶,英国吞并缅甸之后,进一步把侵略的目标指向中国云南,并实施其对中国边疆领土蚕食鲸吞的计划。而当时中国对中缅边界未做明确界定,滇省当局也是含混不清、管理不善。这就给英人留下了北上入侵的口实。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一月二十四日清朝驻英公使薛福成和英国签订《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而导致中英滇缅北段界务问题的产生。中缅边境处于危险境地,生活在这一带的中国边民只得在恐慌中度日。在这一背景下,腾越厅奏报云贵总督府和朝廷,加封尹占甲为野人山六品团练,奔赴并驻扎于野人山,守边护疆,保卫国家领土不受英帝国侵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十四日,英兵侵入我腾越边界,烧毁腾越厅属茨竹、派赖各寨,并威逼当地边民归顺,腾越厅闻讯后派尹占甲前往援救,尹占甲奉命率领团练数百名讨伐英军,与少数民族士兵共同合力荡平作乱,后英军始退出界外。由于守疆所积战功,尹占甲因而获清廷六品军功顶戴功牌的封赏。宣统三年(1911年)一月,英国军队又悍然占领滇西片马地区,此时的尹占甲已经重病卧床,但他不忍见国土沦丧而感到有愧朝廷和祖宗,他说:“只要朝廷一声令下,吾等必披甲再征!”①
尹兰开疆辟土的功勋,尹占甲抗英守边的英勇壮举,以及“守疆爱国”的尹氏家风,深深地感染和熏陶了少年时期的尹文德,使他从小立志读书报国,并形成了他后来边疆政治学实践的核心。
二、尹文德边疆政治学实践的基础
1925年8月,尹文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立北京大学法科政治学系,开始了政治学学科专门和系统的学习,是其边疆政治学实践的基础。
在国立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学习期间,尹文德刻苦努力,完成了政治学系各门的必修课程。在六年的学习中,尹文德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了表彰其学业成果,当时的云南教育厅特拨发给尹文德助学津贴,以兹嘉勉。②云南富滇银行随即按照云南教育厅的指示,定期汇发给尹文德学款,从而支持他完成了六年的北大学业。③
在学习之余,尹文德还积极从事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把所学的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尹文德与当时同在国立北京大学学习的其他腾冲籍学生共同在学校中办了《新腾冲》期刊,并在上发表进步文章。从今天现存的两篇尹文德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在大学时期的政治观点和抱负。④在第一篇文章中,尹文德提出了腾冲家乡建设的设想,包括完善地方政权建设、制定对土司等少数民族头人的政策、发展经济和加强军备以抵御英帝国主义的蚕食等四个方面,这是他边疆政治学观点的早期萌芽。在第二篇文章中,身为学生的尹文德分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野心和步步蚕食,并预见了可能发生的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为此尹文德在文章中号召北大学子等中国青年人,做好准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其他西方列强可能对中国的侵略。
同时,由于看到当时的中国面临列强环伺,时刻有被侵略的危险,尹文德还主动选修了相关军事学的课程,期待毕业之后投笔从戎。1931年7月,尹文德从国立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毕业,获得了法科学士学位。毕业以后的尹文德选择了知识青年从军报国的道路,离开北京远赴西北,先后在陆军第五十五师、五十七师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担任少校军官。抗战爆发后,尹文德升任第十战区和第二十二军中校军官,继而又被任命为陆军特种兵联合分校的上校主任,直至抗战结束。⑤
国立北京大学政治学系的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在学校创办杂志期刊、从北大毕业以后又赴西北参军报国,尹文德这些早年的经历都为他后来的边疆政治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尹文德边疆政治学实践的内容
1947年7月,从军队退役的尹文德回到了故乡云南,就任永平县县长,实现了他“文武报国”的政治理想,也开始了边疆政治学的具体实践。
永平古称博南,地处云南西部。公元一世纪以前,永平属哀牢国,公元69年,哀牢国归附汉朝,汉朝在其地设置永昌郡,永平属永昌郡博南县,自此永平地方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了中国的西南边疆。由于地处边疆,历朝历代永平都是云南乃至中央王朝的西南屏藩。蜀汉、西晋时期,永平仍属永昌郡博南县。元朝时期,废除郡县制,改设万户府、千户所,永平改称千户所,属大理万户府管辖。后改置永平千户所为永平县,隶属永昌府管辖,这也是永平在历史上第一次设县。傣族头人思汗法吞并周边地区、建立“勐卯弄”(麓川国)并占领永平,后麓川国归附元朝,元朝在其控制区域置平缅宣慰司,永平属平缅宣慰司永昌地。明朝时,永平先后隶属金齿卫、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昌军民府、永昌府管辖,明军在云南境内实行屯田制,开展大规模的屯田活动,设置卫、御、所机构,永平设御。清初沿袭明制,清末实行“厅、道”制,永平设县,属迤西道。民国废厅道制,推行省县两级制,永平县遂脱离永昌府,直属云南省辖。
尹文德就任永平县县长后,政绩斐然,先后被记大功两次、记功两次、褒奖一次。尹文德不仅大力兴办地方教育,而且还整理和编纂地方史志,同时维护地方治安、巩固边防,最为可贵的是还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与语言展开记录与研究,并用实际行动尊重少数民族,以实现当地各民族团结。这些施政措施构成了尹文德边疆政治学实践的内容,本文选取三项主要内容,并依据相关史料进行论述。
(一)编撰县志
地方志被誉为“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具有存史、教化、资治等功能,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
永平县地处西南边陲,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局限性,从元朝正式设县至民国时期都没有县志。在尹文德就任永平县县长前,只有一部尚未完成的《永平县志稿》,尹文德就任县长之后,认为修志不易,应加以充实,同时成立了专门的永平县县志局,聘请民国元老李根源为全稿鉴定人兼县志局局长,尹文德自己则兼任副局长,显示了他对修史编志的重视。由于尹文德是李根源的内弟,在尹文德的极力邀请之下,曾经担任民国政府国务总理的李根源欣然同意并屈尊兼任永平县县志局局长,不仅担任全稿鉴定人,而且亲自为县志稿写序,使得《永平县志稿》更具历史价值。
《永平县志稿》全稿十卷四册,约二十万字,记录了上至东汉下至民国晚期近两千年的历史沿革与典章制度,包括卷首、大事记、天文、舆地、职官、民政、司法、财政、教育、交通、农政、工业、务商、物产、民族、方言、礼俗、宗教、金石、艺术、人物、艺文、轶事、附录等二十一章。由于尹文德曾经是抗战军人,因此县志稿记录了大量永平县支援滇西抗战的史实,同时特别在人物章的忠义篇记录了永平县抗战阵亡官兵的名册。⑥
修史编志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大事,不仅记录当地的历史沿革与大事,而且可以树立所辖范围内人们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尤其对边疆地区的人们而言,因此修史编志也是一种边疆治理的方式和策略。尹文德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他就任永平县县长后,进一步促进和完善了《永平县志稿》的编纂工作。
(二)绘制地图
国家版图体现了国家主权意志和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外交立场,国家版图与国旗、国徽、国歌一样,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特别在边疆地区,地图更有宣示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的特别意义。
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县,永平一直以来没有自己的县域地图。尹文德就任县长以后,发现了这一问题。民国时期,由于政局不稳、经费不足和技术手段欠缺,地方政府、尤其是在边疆地区的地方政府往往无力制作本地精确的地图。不仅地方政府,军队也是如此,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由于没有精确的地图往往遭到重大的损失,有些部队不得不采用缴获得来的、更为精确的日军地图。军人出身的尹文德深知地图的重要性,因此当他得知永平县竟然从来没有自己的一张地图之后,他立刻把绘制永平县地图作为他担任县长后的首要事情来做。
1948年10月11日,尹文德监制出了永平县历史上的第一幅地图,名称为《永平县图》。《永平县图》的比例是1:25000,地图详细绘制了整个永平县的地理情况,包括县城、乡镇、村落、庙宇、桥梁、车路、河流、县界、乡界等,用不同的标志符号标注,与今天的地图类似。在整个地图的右上方,还另有永平县县城的城区图。⑦
在中国历史上,舆图的绘制一直是一件国家大事,不仅显示国家的版图和疆域,而且还是国家大一统的象征。在边疆地区,地图的绘制更为重要,除了一般的作用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涵义,象征着国家的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尹文德在北京大学接受了系统的政治学教育,从军生涯又深知地图的重要性,所以非常重视边疆地区的地图绘制,并绘制出了永平县第一幅地图。
(三)民族事务
自汉代以来,永平县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此共同生活、相互交融,今天除了汉族以外,永平县境内还居住着回、白、彝、苗、傈僳等21个少数民族。在尹文德就任永平县县长期间,相关民族事务的处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尹文德不仅尊重境内的少数民族,而且还带领县政府相关人员、并聘请专家进行了族群识别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的记录,与后来的民族识别工作和民族文化调研相比较。当时的民族事务工作也许是粗浅和简单的,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走在了时代前沿,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天永平县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各民族的团结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在《永平县志稿》中有专门的“民族”一章,在其前言中,记录了当时永平县各民族的概况以及调查的方式:“永平僻处边隅,旧为哀牢国地。归化虽远在汉室,而生聚依土著之民。其较著者,为土家、罗武、苗人、傈僳诸种。自乎元、明,汉、回之从军游宦来者日众,于是汉、回、土夷乃始杂处……彼此通力合作,尔我互无诈虞。居今日而言,民族已无何畛域之分矣。兹据采访现实情形,分别撮述如此。志民族。”⑧在县志稿“民族”一章,将当时永平县境内的民族分为了汉族、回族、土族、罗武族、苗族、傈僳族等六个民族,分别对其人口、居住区域、生计方式、服饰和风俗习惯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描述,是一部民国时期永平县的民族志。
此外,《永平县志稿》还在“方言”一章对汉族、回族、土族和罗武族四个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记录。其前言写到:“永平僻在边隅,旧为汉、回、土夷杂处之地,嗜欲不同,言语各别,虽声教所被,习尚渐同,而原有方言,间尚沿用。征文考献,安可忽哉!兹据采访,将汉、回、土人、罗武日常用语,列表对照,略举一般。至语音、语系,且俟诸博雅之言语学家研究焉。志方言。”⑨县志稿中所谓的方言其实就是少数民族语言,“方言”一章用列表的方式,对照翻译了四个民族的日常用语,共计两个表、单词172个,除汉族以外,其他三个少数民族语言均采用汉字标音的方法加以记录。
尹文德还非常注意对少数民族的尊重,特别是有名望的革命人士和头人士绅等。例如永平县曲乡的回族士绅罗汉彩,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成功后又参加了护国运动,晚年回到永平县创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为了表彰罗汉彩的功绩,尹文德以县长的身份率领永平县士绅暨教育界全体员生民众等敬立了“罗公云五创办永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碑”,以示尊崇。⑩这些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永平县境内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与交融。
四、结论
今年是北京大学政治学科建立120周年,作为一名国立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毕业的学生,尹文德曾经在中国西南边陲一个偏远的县份实践了他所学到的政治学。在中国历史的时代格局与宏观背景下,这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历史恰恰是由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故事组成的,而中国也是由首都、中原与边疆共同组成的。因此,尹文德的边疆政治学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学的研究提供了微观和局部的视角。
当前,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进一步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边疆治理理念和模式,需要边疆政治学的发展以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但任何的发展和创新都是基于历史的积淀。在这一背景下,尹文德的边疆政治学实践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为未来中国边疆治理实践和边疆政治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