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群众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0-12-06胡国英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双凤镇人民政府
□胡国英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双凤镇人民政府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群众文化则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满足农村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凝聚人们意志、增强感染力的强大助力,群众文化对实现乡村振兴和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其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会追求美好精神享受。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的物质条件都基本上具备一定基础,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却存在诸多空白,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农村地区,乡村群众文化发展滞后现象尤为严重。繁荣乡村群众文化,不仅能够极大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振乡村的精气神,而且还能开阔村民的视野,助力乡村振兴。
一、群众文化发展可提振乡村精气神
文化繁荣在乡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大量调查显示,单调的乡村文化生活及文化活动的匮乏,不仅会使乡村发展缺乏生机与活力,还会使村民对生活产生迷茫与空虚感,进而造成其精神萎靡不振。因此,相关部门要对乡村群众文化建设予以重视,通过出台各类文化扶持政策为文化项目提供支持,或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等措施,努力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这样不仅能加强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能使乡村群众士气受到鼓舞,从而振奋乡村的精气神。
二、群众文化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社会发展中经济作为第一动力,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我国为农业人口庞大,农民总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普遍存在法律知识薄弱、科学文化知识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使乡村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信息化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网络全面覆盖、电商行业快速发展,上述对农村发展形成制约的不良问题均有所改善。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以知识性、创新性及技术性经济为主要支柱。因此,相关部门应努力提升乡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帮助其正确掌握经济信息,如此才能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夯实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础。政府部门可通过设立群众文化场所(如文化广场、乡村读书点及活动中心等),将最先进的农业技术、最新的经济信息及最新的国家政策广泛向群众推送,逐渐丰富乡村居民知识体系,促使乡村产业竞争力增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生成更多具备魄力的乡村产业品牌,将渠道拓展至更宽,规模发展至更大,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助力。
三、群众文化发展可帮助建设美丽乡村
加强治理乡村污染以促进乡村环境改善成为建设新时代美丽新农村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部分地区较为偏僻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乡村群众受教育水平较低,且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导致部分乡村存在乱丢垃圾、污染严重现象,这一情况对建设美丽乡村形成阻碍。乡村群众生活主体在农村,因此必须将生态环保等理念融入乡村群众日常生活,借助群众文化发展以推动群众生态文明理念建设,推动美丽新农村建设。乡村干部团体可以借助宣传媒介(如标语、广播及条幅等),大力宣传生态文明,也可安排文化宣传专员深入乡村,通过简单易懂的宣传形式(如理念改编歌曲、顺口溜等)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工作,确保环保理念能够广泛深入乡村群众的内心,使其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并倡导乡村群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共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群众文化发展使乡村治理规范化
乡村治理当然离不开知识及文化,发展群众文化能够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提升其道德素养。乡村居民文化知识充足,眼界开阔,便能准确掌握当前国家的政策,在面临挑战时也会经过理性思考采取应对措施。群众文化宣传阵地(农村大舞台、乡村文化站)展开后,不仅要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宣传,还要向其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乡村居民法治意识,使其懂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通过群众文化潜移默化的宣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乡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使其更乐于配合乡村管理,共同践行现代农村建设中德治与法治两大方面的内容。
文化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的灵魂,其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均有推动作用。乡村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对乡村精神面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规范治理等振兴战略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