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博物馆/美术馆的跨学科艺术教育实践研究
2020-12-06岳晓英
岳晓英
引言
博物馆/美术馆的学习通常被认为是课余的、非正式的、个人化的,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博物馆与学校的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博物馆介入学校核心课程的教育职能、实现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培养创新人才却成为西方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计划关注的重心,也成为博物馆教育研究的重心。美国在1976年颁布的《博物馆服务法》中专门提到“鼓励和支持博物馆在教育方面的广大作用,鼓励和支持它们与正规的初等、中等和中等以后教育系统以及与所有不同年龄组的非正规教育活动协力合作”。在英国,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促进博物馆等公共文艺机构与学校教育的合作。1988年,英国制定“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标准,明确指出博物馆教育可与学校课程连接。教育科学部和威尔士办事处“国家课程艺术工作组”1991年发布调查报告,认为“美术馆和博物馆教育部门的当前趋势将大大支持我们对课程的建议。因此,我们敦促与博物馆和美术馆合作,在可行的情况下,应成为教学大纲中计划和综合的一部分”①。1999年,英国国家教育与就业部推出了“博物馆和美术馆教育计划”,资助博物馆服务学校的全国性项目。2000年,英国国家教育与就业部和国家文化传播体育部联合发表了《博物馆的学习力——博物馆教育的愿景》一文,明确博物馆和美术馆有推进国家教学课程推广、运用自身的馆藏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生活、帮助学校培养基本的公民职责、综合培养儿童的关键能力、通过学生组织与学生建立直接联系等职能。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DCMS)、教育和技能部(DFES)共同投资940万英镑,用于加强和扩大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美术馆与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帮助使课程变得生动。海因的“建构主义博物馆学习模式”所倡导的关注学习者、而不是所要教授的主题或课程的博物馆学习理论成为当下博物馆教育的指导原则。正如研究者所发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应根据他们的自身能力和教育目标,关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制定‘能够实现的’的计划和流程,重点是游客——在我们的例子中,是学校儿童——的学习环境和他们的个人经验和需要。特别是在艺术教育方面,政策建议指出机构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1)关注发展博物馆/美术馆所提供的学校服务的课程背景,不论这是否意味着为学生举办课程导向的美术馆讲座、提供教师资料包、提供在职培训服务或为学生举办实践性的艺术工作坊;(2)为了发展艺术教育,扩大教师访问的使用范围,并支持他们的需要和课程要求。”②以自己的馆藏资源为基础,围绕学校的课程需求和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开发跨学科的艺术教育课程、培训艺术教育教师、传播艺术教育资源,西方博物馆、美术馆正在学校课程教育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一、开发跨学科艺术教育课程
为实现其教育的理想愿景,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艺机构利用其自身环境、馆藏、艺术与教育专业人员以及与艺术界的密切联系等优势,不断开发跨学科的艺术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以博物馆的馆藏作品为具体案例,以艺术家、教师或博物馆的专业人士为主持人,配合不同年龄段的学员以及学校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从资料的准备、课程的目标、实施的具体环节到课后的延伸等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并形成课程系列。基于博物馆的优势,课程的成果还有可能被安排在博物馆展览,使课程真正具有打破空间藩篱的效果。博物馆开发的课程,有的直接在博物馆开展教学,有的则形成课程资料,或者由博物馆培训学校教师、或者派艺术教师到学校、或者将课程资料提供给学校,供教师使用。
博物馆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发,是其教育思想的批判性和前瞻性的体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博物馆/美术馆对艺术教育的执着探索源于西方艺术教育家、美学家对艺术教育价值和意义的探究。“艺术教育存在的意义在于艺术思维习惯的获取……这里的艺术思维习惯不仅指的是对手艺和技巧的掌握,还包括诸如仔细观察、想象、探索、坚毅、表达、合作和反思等能力,比如艺术中开发的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以及社交和行为能力。”③正是基于对艺术教育在人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的认知,1970年为了回应当时纽约市公立学校取消艺术和音乐课程,纳塔莉·K·利伯曼(Natalie K.Lieberman)在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启动了“通过艺术学习”(LTA)项目。LTA项目开发的课程包括两种类型:艺术调查课程和艺术制作课程。艺术调查课程围绕特定的艺术品展开,有背景介绍和问题探讨,而艺术制作课程是工作室项目,通过实践、创造性活动和积极讨论来探索特定主题。例如,“文字拼贴”这个艺术调查课程就围绕后现代摄影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的摄影拼贴作品引导学生思考文字与媒体图片的关系。“过去、现在和完美的未来”是一个艺术制作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媒体、拼贴、绘画、摄影等手段表达对城市、环境和美国历史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多种材料、技术和过程,运用多种艺术手段,通过会议讨论、实地考察、文献资料、艺术创作、艺术经典作品分析等多种形式来思考历史、地理、人类行为的复杂关系。LTA项目的实施办法是将经验丰富的艺术教师派往纽约公立学校,在20周的时间里,他们参与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观察、讨论和创作,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艺术和进行思想争鸣,与任课教师一起实践将艺术融入课程。该项目旨在通过设计持续性的、指向性的跨学科艺术教育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40年来,该项目为纽约市公立学校超过10万名学生服务。
博物馆/美术馆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尤其注重将国家课程关键要求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美术馆课程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对应关系似乎比具有独立主题的自主美术馆课程更有益于艺术教育。其原因似乎是,将访问纳入课堂艺术作品(博物馆体验之前和/或之后)旨在支持课堂主题,从而在已分配的课堂时间和教师计划内进行。”④英国的维多利亚和埃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是世界领先的艺术与设计博物馆。该博物馆开发了分别面向小学、中学、大学、成人、教师、家庭、社区、青年人、工作者等不同需求的课程,在博物馆环境中进行直接教学。教学有课堂、工作坊、研讨会、讲座、实践课等多种形式。课程多为主题性的,与博物馆的馆藏有关,每次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课程的开展方式很灵活,有工作日课程、周末课程、短期课程还有年度课程。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课程的教师包括博物馆专家、专业艺术家和设计师、文化组织成员等,他们来自英国或国际。所有的课程强调合作和实践,旨在给学员一个与博物馆专家、专业艺术家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面对面交流、沟通、合作、创意的机会。课程的设计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往往在一个主题的探讨中,涉及历史、地理、文学、设计、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需要学生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数理测量、科学实验、团结合作等多种能力。面向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注重对相应年级的国家课程重点要求的呼应,创造性地、将教学真正带入生活,实现教学要求。对于希望到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亦或不方便到博物馆参加学习的人群,博物馆还派出老师去学校开展讲座,并且在讲座之前专程到学校与学生和教职员工见面,详尽了解他们的需求。
博物馆/美术馆通过开发艺术教育课程,将自己的馆藏资源根据不同年龄人群的学习特点和国家课程规定的学习需求进行整合,最大程度地发挥馆藏资源的教育力量。博物馆/美术馆对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方面由于大型博物馆/美术馆馆藏资源丰富,可供开发的资源众多;另一方面则是受教育理念革新的影响,在馆藏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会不断调整其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指南”项目,致力于开发系列艺术教育课程,目前已完成包括“希腊艺术”“韩国艺术”“东南亚艺术”“近东古代艺术”“拜占庭艺术”“伊斯兰艺术”“中世纪艺术”等14个专题课程(包括PDF格式的文字资料、幻灯片、只读存储光盘CDROM等)。课程涉及广泛的年级和学科领域,内容包括对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丰富艺术品的丰富全面的介绍、高分辨率的艺术品数字图片、详尽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以及主要的问题、课程实施的环节、进一步的学习资料等。例如,新完成的《伊斯兰世界艺术》这个课程资料包括引言和七个单元。分别讲述伊斯兰教与宗教艺术、阿拉伯文字与书法艺术、伊斯兰艺术中的几何设计、伊斯兰世界的科学与艺术、伊斯兰世界的宫廷辉煌、从城市到皇家宫廷以外的草原艺术、贸易与艺术交流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进一步的学习资料的目录和馆藏地或网址。在这个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伊斯兰世界的艺术和文化,而且还广泛涉及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世界历史和视觉艺术研究等跨学科内容和方法。纽约市公立学校都可以免费申领大都会博物馆的这套系列课程资料,也可以在博物馆的图书馆借阅或者在博物馆的商店购买,只要出示有效的学校证明,就可以享受教育折扣。其他感兴趣的人,可以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官网免费下载电子版本。
二、培训跨学科艺术教育教师
博物馆/美术馆介入学校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培训艺术教育教师。各大博物馆/美术馆都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项目,主要针对幼儿园以及中小学教师。博物馆致力于艺术教育教师培训,是基于中小学教师对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缺乏专业积累和教学经验、以至于教师普遍缺乏自信的现实。“尽管通过国家课程来提高艺术教育的教育标准的尝试越来越多,但在一些学校中,艺术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也没有足够的信心……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兴趣不符合他们的知识和非专业背景,也不符合艺术课程相对于其他核心和基础学科的地位。”⑤这些培训项目的开展往往受到来自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的支持,或者与国家教育部门合作。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艺术专业知识、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博物馆希望通过对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运用艺术作品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方法,构建学习者主导的课堂和学习过程,从而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提高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眼光和对课程的参与度。
博物馆的教师培训计划讲求持续性,经过多年开展,往往已经成为博物馆的“教育品牌”。伦敦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的“教师教育计划”开展“艺术家讲故事、带一幅画回家、初级教师教育计划、中级教师教育计划”等丰富多彩的教师培训活动。“艺术家讲故事”通过艺术家用多种方式讲故事,希望给教师提供灵感,使他们领悟如何在自己的课堂运用。“带一幅画回家”是伦敦国家美术馆在1995年启动的一个教育项目和教师培训项目。该项目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小学生和教师。每年从美术馆的收藏中挑选一幅画,教师在博物馆举办的培训课程中从美术馆专家那里深入了解绘画,与同行深入探索和交流,并开发将绘画作为课程学习资源的技术和想法。回到教室以后,老师向学生介绍这幅画,并指导学生根据绘画完成一个作品。该项目的重点是掌握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主导的方法,旨在通过促进视觉艺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来激发学生对艺术和学习的终身热爱。美术馆每年夏天举办一年一度的“带一幅画回家”的学生作品展。教师即使没有参加美术馆的培训,也可以辅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并向美术馆提交作品,参加年度展览。因为美术馆已经将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美术馆官网,包括括绘画的背景信息(艺术家、绘画、主题)以及如何在课堂中使用这幅画(需要学生观察的细节,详细的教学步骤,围绕绘画的一系列知识,拓展到历史、宗教、仪式、文化、设计、音乐等各个学科的方法)、课程笔记、成功的课堂案例等。伦敦国家美术馆的“初级教师教育计划”自2003年以来,每年为伦敦和各地区的实习教师举办为期一周的教师教育(ITE)文化活动。活动在国家美术馆或在合作伙伴提供的场地举行。随后,受训者到指定的学校策划并教授一个关于绘画的课程,课程包括带领学生参观他们当地的博物馆或美术馆,实地观看重点作品。国家美术馆为中学教师也提供了一系列学习的机会,尤其突出对跨学科的教育思维的培养。例如,在一个以伦勃朗后期作品为案例的课程资源中,示范了如何将视觉艺术、历史、社会、化学等主题融合在一个课程中。该课程围绕伦勃朗的四幅人物肖像画,将伦勃朗17世纪在荷兰的工作,他的绘画主题、风格和流派以及这四幅肖像画的人物所折射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内容带入课堂,学生和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与之相关的其他教学主题。而科学教师则从科学的层面分析伦勃朗绘画所用的颜料成分以及博物馆如何保存伦勃朗的后期作品。
博物馆的教师培训项目形式多样,方便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做出选择,而且培训主题往往具有前瞻性,注重为教师搭建交流的空间和平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K-12教育者计划”为K-12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包括探索大都会收藏的艺术品、跨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以及运用艺术作品教学的方法。大都会的K-12教师培训主要有三种形式:工作坊、暑期教育学院、大都会专业学习社区。“工作坊”开设主题性的培训课程,课程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或没有学科限制,也可以根据受训者的需求定制课程计划。大都会博物馆认为合作是21世纪的关键技能和方法,因此其“工作坊”培训项目,突出对受训者的艺术品体验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受训者思考合作在创造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受训者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诸如“为什么选择彼此合作”以及“合作对创造力有何影响”等课题。受训者还与同行和客座专家进行艺术调查,在实践中观察促进小组合作、阐释和创作艺术作品的方法等策略。大都会博物馆即将举办的一期工作坊,就是由参加过多次国际展览的多媒体艺术家米盖尔·卢西亚诺讨论他的社区合作项目。与工作坊相比,“暑期教育学院”提供了在较长时间内探索一个主题的机会,一般是一周时间。“暑期教育学院”最新的教学主题是学习将现代和当代艺术作品融入课程计划的技巧,以及利用伟大的艺术作品开展跨学科调查研究的方法。在“大都会专业学习社区”,中小学教师们以及对艺术教育感兴趣的人们可以就关心的问题展开自由的探讨,还可以向富有创新精神的同行学习,与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的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合作。围绕“艺术对学习有何重要性?如何使艺术作品支持所有学生的学习?把艺术带进课堂、使课堂活跃起来的教学手段有哪些?不断发展的变革性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如何获得运用艺术教学的灵感?”等各种课堂实践问题,受训者在博物馆藏品资源的支持下,与优秀的同行合作,探索将艺术融入课程的教学方法。
三、分享跨学科艺术教育资源
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高度重视在线资源的建设和分享。除了馆藏资源运用数字手段保存展示,方便全球观众随时搜索高分辨率、甚至可以在线放大数倍的数字图像(同时配合有图像的相关信息、图像在博物馆中的位置)等举措之外,博物馆更是为想要将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人们准备可供在线或下载学习的资源。博物馆/美术馆开发的跨学科艺术教育课程、开展跨学科艺术教育教师培训的详细资料都可以在网站下载,从而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探索传播到深远的社会空间。各博物馆/美术馆已越来越重视预先提供给教师们教学素材,鼓励他们在课堂时间带学生前来馆内学习。
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官网都开辟有专门的“教育”或“学习”版块。在这些版块,博物馆/美术馆或者以自己开展的教育项目分类,或者以使用者的不同年龄或身份分类,方便访客浏览教育资源。例如,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为教育者”这个版块就包括“带领学生参观”“在线艺术课程”“通过艺术学习”“教育设施”“教育工作者课程和工作坊”五个方面的内容供访客浏览下载。“在线艺术课程”可以浏览和下载古根海姆为教育工作者分享的免费课程材料,供他们在博物馆参观时或在课堂上使用。目前网站提供37个免费课程资料,访客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艺术门类检索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资源。每个课程资源都包括:关于展览会的介绍性文章、艺术家的简短传记、关于特定艺术作品的信息、可下载的高分辨率艺术作品图像、建议课程讨论的问题以促进开放式探索、与核心课程主题领域相关的后续活动以及其他资源列表,包括书籍、视频、网站和学生可能不熟悉的单词定义。在“通过艺术学习”版块,博物馆免费分享该项目开展以来的优秀教学案例。每个教学案例都包括:教学主题、适应的年级、需要的艺术技巧、主要的艺术家、学生需要准备的素材、课堂的步骤、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的资料等。“通过艺术学习”版块还分享了古根海姆博物馆几十年来所进行的关于艺术教育的研究成果报告,访客可以就“艺术促进创造力”“艺术家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模式”“艺术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艺术教育问题,下载完整的报告内容。
博物馆分享的教学资源以主题课程的形式为主。鉴于“在博物馆更广泛的内容中找到吸引人的主题对教育工作者和观众都是有益的”⑥,因此博物馆分享的教学资源多为围绕一个项目开展的系列主题课程,包括视频、音频、教案、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尽可能详尽地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思维、技巧手段传达给教师。教师根据分享的内容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课堂开展相应的跨学科教学。例如,伦敦国家美术馆官网的“教师学习计划”这个版块分享了“英语与戏剧”的教学资源。这是一个以绘画为灵感,通过发掘绘画的力量开展英语和戏剧教学的项目。该项目认为绘画提供了通往其他时代和地域的窗口,可以提供谈话和写作的具体语境,激发想象力和讨论,从而成为英语和戏剧的起点。伦敦11所学校的25名教师参与了这个项目,此项目经过剑桥大学教育学院评估。评估报告认为该项目“从艺术之外的参与者到运用艺术讲故事,用视觉艺术去改变对学生讲故事的训练,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教育学的潜力在此得以激发”⑦。伦敦国家美术馆在官网分享该项目从理念到实践的所有信息,尤其在“每月精品教学案例”版块将卓有成效的课堂实践全面展示给访客。每一个案例都来自一个成功开展了该项目的课堂(案例会标明来自哪所学校的几年级学生)。案例围绕一幅馆藏的绘画展开,内容包括学生讲故事的视频、任课教师的教学感受、专业人士的点评、此次教学对学生和老师产生的主要影响、家长的反馈等全面的课程信息。
博物馆/美术馆分享的跨学科艺术教学资源因为基于自己的馆藏资源设计开发,所以往往综合考虑到教学、参观等需求,将博物馆资源在一个主题中进行充分的整合,将课堂教学、博物馆参观教学等形式相结合,并将对这一主题的思考延伸到课堂和博物馆之外。例如,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官网的“学习”版块中,面向教育者的“教案”这个部分分享了27个教案。每个教案皆以大都会美术馆的一个馆藏艺术品为核心展开。教案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介绍该藏品的基本信息以及馆藏信息、涵盖的学科领域、适应的年级、课程的主题。第二部分,介绍教学目标。第三部分,介绍该课程所对应的各学科国家学习标准。第四部分,介绍课程对应的共同核心标准。第五部分,介绍课程提出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涉及艺术作品、学生生活的社区与环境、地理、历史、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第六部分,介绍课程涉及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创作一个与课程主题相关的作品,并对自己的设计和创作进行阐释,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往往也覆盖多学科领域的内容,并紧密联系自己所在的社区。第七部分,介绍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文献,包括大都会博物馆的馆藏文献及其收藏在其他博物馆、图书馆的文献以及网络文献,有的还会列出参考书目以及术语表。第八部分,介绍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艺术品。对于在博物馆中开展的教学活动,“教案”甚至对于每次参观的作品数量、讨论的时长以及讨论的地点也有明确的建议。比如,博物馆建议每次参观教学以五到六幅作品为宜、在博物馆中适宜进行一个小时的讨论、讨论地点应选择尽量远离门口以及容易被游人横穿的区域,当遇到博物馆专业的讲解员正在讲解时,可以暂停讨论、倾听讲解等。
除了在线分享教学资源这一便捷方式之外,博物馆/美术馆甚至还委派受训过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前往学校及课堂,随时回答师生们的各种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多媒体社交平台等方式,博物馆/美术馆的教育工作人员随时与有需求的教师、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为了直接和学生建立联系,了解青少年的学习需求,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营利文艺机构以成立青年委员会、召开年度学生代表会议等形式,将博物馆的讯息和资源直接传播分享给学生,也直接收集学生对博物馆的建议、吸收学生参与对博物馆活动的管理和策划。
结语
今天的西方博物馆/美术馆已经不仅仅作为学校课程的补充、为学校教育提供资源或者是仅仅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渠道和空间,而是通过主动策划一系列符合时代和国家教育计划、满足多个年龄段学习需求的、系列深入的教育项目,并与其他机构和个人,包括各级政府机构、企业、非营利组织、慈善家、艺术家、教育家等广泛合作,积极推动教育和社会的变革。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西方博物馆/美术馆与学校、社区正在进行更加密切的结合,博物馆/美术馆教育潜力的开发愈加受到重视。英国成立博物馆教育基金(Museum Education Fund),专门用于培训博物馆教育人员,或者为博物馆制定教学计划和整理教学资源。2000年英国教育和技能部(DFES)、文化传媒和体育部(DCMS)共同发布了题为《21世纪“学习型社会”博物馆的政府愿景》的政策文件,认为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计划应认识到博物馆的独特潜力,再次重申博物馆必须将教育作为核心目标,而且需要采用提供教育服务的通用标准。博物馆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被不断推进。从1973年美国在《综合就业和培训法》(CETA)中鼓励艺术家和其他人进入博物馆教育领域、开始成立一些地区性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团体开始,到80年代,在美国,博物馆教育已经转变为一种职业。博物馆教育的职业培训也相应开展。例如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于1975年在班克街教育学院(Bank Street College of Education)设立了专门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准备的硕士学位课程,1978年又增加了第二个以博物馆教育领导力为重点的课程。虽然尚未开设博物馆教育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但是相当数量的艺术教育专业的硕博士论文将博物馆教育作为自己的选题。80年代美国开始提出博物馆教育的职业标准,其入门级技能和教育储备被设定为“艺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于从目标中教学,展示教师的能力,并拥有美学、艺术批评、艺术教育、艺术史、人文、工作室艺术的一个或多个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⑧,此后又不断修正。
我国现有4000多家博物馆。从博物馆的机构设置来看,收藏部门和展览部门是各大博物馆最重要的机构。虽然教育部门已经在许多大型博物馆占有一席之地,不少博物馆已经有意识地在打造自己的品牌教育项目,例如河南省博物院的“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历史教室”,湖南省博物馆的“博物馆探索车”“岁时记”“我的假日在湘博”等,但是我国博物馆对自身的教育职能定位还处于提供教育资源、课堂的有益补充的阶段。所举行的教育活动,以讲座形式为主,多为博物馆研究人员或高校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的老师就具有地域性的或与馆藏品相关的主题展开。少数博物馆在节假日(重要传统节日或暑假)开展面向学生的具有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但活动主题大多是文化艺术普及性的,其系统性、探索性、创新性都比较欠缺,与博物馆馆藏、社区、国家的课程标准的关联性比较差。湖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等机构虽然有开展进学校、进课堂的教育活动,但是这些教育活动时间短、内容形式单一,与学校的核心课程教学关联性不大。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博物馆正在积极开展的介入学校核心课程、开展跨学科艺术教育、打造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的博物馆教育主动衔接学校教育的准备明显不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博物馆的自身定位问题,教育尚未成为其核心目标,由此导致博物馆的工作重心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都与教育、尤其是与国家的幼儿、中小学课程教育体系有非常大的距离。不少博物馆教育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且呼吁我国博物馆“主动对接、探索与大中小学校教育体系衔接的博物馆课程教育资源体系”⑨。在我国,随着国家推进艺术教育的系列政策和法规的颁布,表明“艺术教育不仅成为美育、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也逐步上升到战略层面,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竞争力以及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⑩。艺术教育改革急需深入展开。我国博物馆资源丰富,如果能大力发展衔接国家课程标准的博物馆教育,探索介入学校核心课程教学的博物馆课程体系,与学校、社区建立更加密切的伙伴关系,探索旨在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跨学科艺术教育模式,必将对我国跨学科艺术教育以及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做出极大的贡献。
注释:
① DES/WO,Art for Ages 5 to 14: proposals of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cience and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les, London,HMSO. 1991B, p.63.
② Maria Xanthoudaki,Is it always worth the trip? The contribution of 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al programmes to classroom art education,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28, Iss. 2, 1998, pp.181-195.
③ (美)艾伦·维纳、(美)塔利亚·R·戈德斯坦、(法)斯蒂芬·文森特-兰克林著,郑艳译:《回归艺术本身:艺术教育的影响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页。
④ Maria Xanthoudaki,Is it always worth the trip? The contribution of 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al programmes to classroom art education,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28, Iss. 2, 1998, pp.181-195.
⑤ Maria Xanthoudaki,Is it always worth the trip? The contribution of 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al programmes to classroom art education,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28, Iss. 2, 1998, pp.181-195.
⑥ Elizabeth Vallance,Museum Education as Curriculum: Four Models, Leading to a Fifth.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Reston vol. 45, Iss. 4,2004, pp.343-358.
⑦ Dominic Wyse, Laura McGarty, Out of Art into Storytelling Evaluation Report,http://nationalgallery.org.uk/upload/pdf/Out-ofart-into-storytelling-evaluation-report.pdf#_ga=2.191564450.948982463.1559179590-8688896.1559179590.2020-07-06.
⑧ Ebitz, David,Qualifications and the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t Museum Educator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Reston vol.46, Iss. 2, 2005, pp.150-169.
⑨ 茅艳雯:《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融合中美比较研究——以肯尼迪图书馆和钱学森图书馆为例》,《博物院》,2019年第1期,第104-110页。
⑩ 徐晓庚、王圆圆:《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的一般性研究》,《艺术设计研究》,2015年第6期,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