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兰克·奥尔巴赫绘画形式语言探析

2020-12-06沙永年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肌理画作画家

□沙永年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

绘画语言,是诱导人们产生想象的语言,是画家思考的印记,是绘画作品自身的视觉魅力。它既可以表现事物发展过程的一瞬间、某个场景的一个视角,又可以是画家艺术修养呈现的载体。

正如奥尔巴赫所说:“绘画不是制作的,每幅画都有自己的历史。我要做的是记录,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这种充满感情和不断流失的生活。”弗兰克·奥尔巴赫的绘画所呈现出来的面貌与欧洲传统绘画迥然不同,他通过技术手段形成语言上的强烈反差。

赏析奥尔巴赫的作品,你可能很难对实际看到的内容进行解码。若想中肯地分析其绘画作品,必须深谙形式之道,了解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如组织结构、表现手法和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和构成方式显示了艺术家的匠心,成为艺术魅力的标志。

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在观察自然的艺术实践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创造,生成了新的形式观念及个人主张:“要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来处理自然。……借用素描和色彩的手段组成绘画,则给画家情感与观念以具体的形式。”塞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形式观念”,并使形式观念理性化,即“形式—结构”观念,以此影响了20 世纪的现代艺术[1]。

奥尔巴赫的绘画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将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在绘画层面相结合。同时,他喜欢让自己的绘画为自己说话,并试图吸引人们对自我感知和自然不稳定性的关注。绘画是一个综合了艺术观念、表现手法等多种元素的过程。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奥尔巴赫的造型、色彩、笔触、肌理、材料等形式语言。

一、造型形式语言

关于奥尔巴赫的绘画,凯瑟琳·兰珀特认为这是一种“质朴的真实”。在奥尔巴赫的作品中,画面不被具体的形象和外在因素所束缚,而是采用物象团块化、色块并制的方式组合建构。其造型形式语言体现在作品的形象塑造上,他放弃了对“客观形象”外在表现的描绘,弱化了细节特征对视觉的干扰,而是通过意象的表现手法对客观形象加以处理,将具体形象与抽象符号完美结合,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出三维的幻觉。在丑陋中透着优雅,繁杂却又不失完美。看似简化抽象的符号,实则费尽心思。画家情感的渗透,赋予了作品某种戏剧性的激情。他的画作蕴含着某种信息,将犹太民族的哀情与痛苦、勇敢与坚忍、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等感伤之物,都融入了有限的、抽象的、似是而非的和具体可见的形式中,使其精致幽默地呈现出来,让观者从视觉和心灵上都被震惊和感动。

奥尔巴赫在接受采访时说,这种表现方式并不是为了寻求所谓的准确性,而是在经过多次尝试后,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状态,使作品的“绘画性”达到画家近乎本能的极限。这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观点,这种感觉可能有多种原因。首先,他善于从普通的场景中提炼出一种“艺术”的社会视角,这与沃尔特·瑟克特、德·斯塔尔等人对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其次,是他对绘画的天真与执着,尤其是绘画中反复的力量,强化了视觉中的真实感与质朴感,这种记录方式离不开他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如战争所带来的惊悚、恐惧、痛苦……奥尔巴赫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十年后的绘画,堪称惊悚的杰作。作品记录了伦敦建筑工地正在用建筑物的残渣填补德国炸弹轰炸出的废墟,类似的恐怖也隐藏在画作中。

他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绘画观念:“当绘画成为存在于空间的物质的产物,由想象力不断发展而获得意外收获,并使创作对象成为想象力的延伸时,它才具有非凡的意义。”[2]

二、色彩形式语言

色彩形式语言是绘画作品中色彩组织结构、形式美规律、情感与美感等因素的有机联系。奥尔巴赫的色彩组织关系基本控制在白与黑两个极色之间。红色和绿色、蓝色和橙色、黄色和紫色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色彩形式的表现力,还将节奏与韵律融入色彩形式关系中。很长一段时间,他专注于记录自己熟悉的人和地方,由于他对它们的熟悉和深刻的理解,才得以准确地描绘出它们的本质。“我唯一知道的创作和尝试的方法就是从我非常了解的事物出发,只有这样,我才能超越审美和其他绘画经验的桎梏,记录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和经历的。”在色彩的结构关系上,他将补色和极色运用到了极致,使色彩的形式美与色块面积分配的结构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面对外界的质疑,奥尔巴赫没有泛泛而谈。例如,泰特美术馆1971 年所购得的《樱草花山》,他说:“自己避开惯常手法,黎明即起画了不少素描,还画了一幅夜半时分的素描,‘如此便生出一种动力,产生了一个想法,继而挖掘出一种新的手法、新的构图供创作之用——所画过的素描,不论新旧全部被我贴到墙上,然后就开始创作了’。”[3]

三、笔触形式语言

笔触形式语言是画家利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留存在画面上大大小小、薄薄厚厚、有节奏、有韵律的痕迹。它是一种具有形式意味的存在方式,是为承载特定图式物象而设置的,它的存在方式与价值取决于其物象的存在方式。奥尔巴赫的作品,线条、色彩和形象是同构在一起的,有时根本没有边界,形象似乎很难从空间中分离出来,形象本身就是这种图式空间的有机体。因此,整个画面呈现出独特的气韵。我们知道,作品的内在气韵一般是很难呈现出来的,在表现过程中,画家要尽量将构成画面的各元素都沉浸在某种气韵中,这不仅是气韵的形成因素,也是这种气韵的表现方式。

奥尔巴赫的笔触形式语言可分为两种类型:密集型与复杂型。1962 年可视为其绘画语言的转折点,1962 年以前,他的绘画作品大多呈现堆砌,少有刮去重来现象,形成了笔触密集的风格。1962 年以后,其画作上有明显可观的刮、擦、涂、抹痕迹,刮去原有的颜料,重新涂抹新颜料,建立起新的关系,形成复杂的笔触风格。这两种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其绘画习惯和经济状况有关。奥尔巴赫喜欢直面物象本身,这就营造了一个更加独立的私人空间。然而,这种近距离的对话是通过混沌的意象手法来控制的,使画作产生一种具有审美指向和审美意味的模糊而又清晰的画面。可以说,这种混沌意象的表达是奥尔巴赫艺术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

四、肌理形式语言

肌理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语言呈现于画面中的。画家利用各种自然的、工业的、水性及油性颜料在画面中表现平滑的或凹凸不平的视觉效果,形成富有表现力的肌理形式语言。

奥尔巴赫的肌理形式语言是通过不断修改、完善而形成的,从中可以挖掘作品隐含的立意与重构。这种在时间上累积形成的肌理效果使奥尔巴赫的作品与其同时代的画作相比,肌理语言呈现出与众不同、极具感染力的效果。奥尔巴赫采用的肌理形式不是颜料的堆砌,而是通过反复刮掉重来直至露出底色从而继续加工,使绘画的趣味性得以彰显。对肌理形式语言的探索,东西方画家均有之,所产生的形式包括平面的视觉肌理效果和凹凸起伏的浮雕效果。在奥尔巴赫的绘画作品中二者均有所体现。奥尔巴赫的肌理形式语言是丰富的、独特的、充满活力而又新鲜的。

五、材料形式语言

材料形式语言是画家利用各种绘画材料与非绘画材料进行的探索尝试,包括自然的、工业的,以及众多具有可塑性的综合材料。这是对绘画语言和材料之间融合性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为绘画语言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丰富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使画面的二维空间得以延展。

材料形式语言的本质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在不背离自然规律、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根据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对物象进行分析、选择、归纳、概括、整理、简化或强化,使之秩序化和特征化。

结 语

品读奥尔巴赫的画作,对其绘画形式语言的分析并非单纯的风格分析,旨在寻求绘画形式语言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发展及突破。溯源其绘画形式,在他的素描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柴姆·苏丁、德·库宁等人的影子,对其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导师大卫·波姆博格——团块精神,他认为:“绘画是连血带肉的、是一块儿一块儿摸出来的。”[4]正是这种独特的感性教学,让奥尔巴赫洞悉到素描的真谛——触摸感,就“形”而言,更注重形的品位。有一种质朴的书写味道,特别是线条边缘的立体感、空间感、质感及肌理效果。这些痕迹的留存可概括为点、线、面的穿插与融合,或是分解、拼贴与重构,以一种高密度的释放形成其个性化的“势”,即潜在的形象与空间,所以奥尔巴赫的绘画极为重视对画面气氛的渲染与营造。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他对传统艺术精华的探索和汲取。奥尔巴赫在20 世纪50—80 年代期间,经常到伦敦国家美术馆临摹丁托列托、普桑、伦勃朗、透纳等大师的作品,他认为观赏、临摹大师的作品,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升华自己的作品。回归本真,依靠本能行动在创作和实践过程中记录正在进行中的事物,即人们不断地变化、老去,以深刻的绘画语言呈现艺术的独特表现力。

猜你喜欢

肌理画作画家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肌理语言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应用
酷炫小画家
感受肌理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肌理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