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画创作中的写意精神

2020-12-06滕莞璐上饶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抒情中国画

□滕莞璐 上饶职业技术学院

写意是中国画创作的精神意境,也是中国画中最能体现绘画意境的创作手法。如何有效地渗透写意精神,成为中国画创作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写意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探析,其次重点从“融现实生活于写意”“融抒情内涵于写意”和“融视觉语言于写意”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画创作的写意精神,最后分析了写意精神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发展趋势。

一、写意精神的内涵

何为写意精神?本文认为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首先,从词义内涵的角度诠释,《辞海》中将写意解释为:“一种纵放类的中国画风,通过简练的笔墨描绘物体的形神,以产生超物体之外的表达意境。”其次,从绘画审美的内涵角度诠释,明朝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阐述道:“元人专为写意,泼纸上之云山。”他将写意看作一种最能表现绘画审美内涵和作者情感表述的方法,认为绘画者在作画时的情感状态会通过写意的手法渗透在画作中。最后,从绘画技法的内涵角度诠释,元朝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阐述道:“以墨晕作梅,别成一家,所谓写意也。”将写意看作水墨画中的写意绘画技艺。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写意是一种多维度的绘画描述方式,用来表达作者绘画时的情感状态和精神思维;写意是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反映了绘画创作的至高境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

二、中国画创作中的写意精神解析

(一)融现实生活于写意

中国画作品中一直不乏写实派作品。从绘画审美表达的观念上看,这类作品以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情感为主旨,强调人的精神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其内容比较“接地气”,不会给人以“空中楼阁”的观赏感。此外,这类作品中的物体和人物通常有严谨的造型规划,并保留了传统中国画审美的原汁原味,也正是这种对现实生活和人类情感的反映,以及对国画审美意境的保留,凸显了其“现实生活写意”的风格,在写意精神的表露层面独成一派。具体来说,融现实生活于中国画写意创作的优秀画家有很多,如吴山明、刘国辉、范曾等。他们的画作都凸显了鲜明的生活化写意特色。例如,吴山明的知名画作《藏族老汉》,用粗犷厚实的线条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阅历的藏族老汉形象,用笔非常奔放,用线条刻画出藏族老汉的外貌,让人不禁透过外貌联想到藏族老汉的内心世界。一个普通而充满生活阅历的藏族老汉符合国画写实风格的取材要求,而描绘的手法又很好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达到了融现实生活于写意的创作目的。

(二)融抒情内涵于写意

抒情是绘画创作中能够直接表达意境的重要手法,融抒情内涵于中国画写意创作亦是不错的思路。学界有人将抒情写意创作称为“新古典”,原因在于在传统的中国画创作中,很多画家习惯用“寓情于景,营造意境”的方法表达写意精神。这一创作思路一直沿用至今,当代很多中国画大家也会用这种方法进行写意创作。因此,融抒情内涵于写意是传统中国画精神的当代延续。具体来说,在我国山水国画作品中,这种融抒情于写意的手法十分常见,如贾又福的《太行丰碑》、陈平的《费洼山庄》、何家林的《山水》等,都是经典之作。以贾又福的《太行丰碑》为例,作者巧妙运用创作描绘手法,夸张地展现了山脉的丰碑感,将太行山的外形与不朽的丰碑联系起来,把抗日战争中黄崖洞保卫战的精神融入其中,抒发了磅礴有力的爱国之情,成为融爱国情感内涵于写意的代表作品。

(三)融视觉语言于写意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画是一种高雅的意象视觉审美艺术,具有可视性、空间感和立体感,层次鲜明,容易激发受众的视觉体验。笔者对相关学术文献和作品进行梳理发现,自20 世纪以来,中国画中的视觉性表达围绕写实造型、形式构成和写意创作等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写意创作是视觉性表达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视觉性描绘呈现出作品的写意内涵,表达作者的情感境界。笔者认为,刘国松的《通流》、吴冠中的《渔网》、李孝萱的《大轿车》等无一不用色彩、构图等手法营造了具有震撼力的视觉语言体系,表达了写意精神。以刘国松的《通流》为例,整幅作品自上而下的色彩层次呈现递进态势,上层为蓝色和紫色构成的太阳视觉体系,中层为红色、粉红色构成的余晖视觉体系,下层用黑色、粉红色和白色描绘了浩瀚无边的大海,用一种层次叠加的色彩变换营造了略显夸张的视觉语言体系,渗透了融视觉语言于写意的创作精神。

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融合了多种元素,包括现实派写意、抒情派写意、视觉派写意等。多元化的写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画写意体系,成就了中国画创作中的写意精神内涵。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笔者认为,写意精神的发展应立足于现代,向传统探求,充分汲取传统创作中的写意手法,并融合了现代美学思想和元素,朝着更具审美观赏力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抒情中国画
中国画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春 日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会抒情的灰绿
简论抒情体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认识相交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