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冲击下纸质期刊版面设计创新探索

2020-12-06徐家钏

传媒评论 2020年12期
关键词:版面设计版面纸质

文_徐家钏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就在《理解媒介》中宣告:“图像时代已经来临。”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已然处于一个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时代。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为图像时代的演进带来了诸多变化。这在根本上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变化。2020年4月,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19.3%,较2018年的23.4%下降了4.1个百分点。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以及基于数字化阅读而形成的快阅读、浅阅读等阅读习惯,让传统纸质期刊在失去大量读者的同时,也对原有纸质期刊受众的阅读习惯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也必然会对传统媒介的表达方式、版面构成、界面设计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纸质期刊作为传统媒介的重要一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也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应对之策。以“内容为王”的深阅读一度成为纸质期刊试图重新崛起的关键词,这就让曾经以“形式取胜”的期刊版面设计的位置显得十分尴尬。那么在纸媒深耕内容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继续从受众的阅读感受和阅读新习惯的角度出发,对原有的纸刊版面设计进行自我革新?

实际上,内容永远不会脱离版面而独立存在,即便是网站、手机客户端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也都离不开“排版”这个内容发布程序。从媒介的表达方式看,优秀的界面设计对吸引读者、增强阅读黏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能为文字内容带来更高层次的延伸。

因此,传统纸质期刊的版面设计亟须在自我革新方面探索新方式,构建美术编辑、版面设计新生态,并通过版面设计的创新使其成为传统纸质期刊积极应对新媒体挑战的破题之路。

新媒体背景下版面设计趋势

新媒体时代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快捷性、海量化和多元化内容使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过于冗长的信息呈现形式难以受到读者的青睐。

(一)极简化设计风格的演进

随着移动端媒介的强势崛起,在移动互联网设计领域,从乔布斯引领的拟物化设计到极简化设计,设计风格发生了一系列的演进和改变。拟物化设计通过纹理、材质、阴影、层次等细节特征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产品,来降低用户的认知成本。虽然2011年w in8的m etro design就宣布了极简化的现代设计风格,但一直到2013年苹果发布了ios7,扁平化设计才推动了极简化设计的盛行。抽象化、极简风的色块、文字、线条、图片等基本元素成为了新媒体设计师们的设计主体,而一些传统媒体,包括期刊、报纸等也开始在版面设计方面尝试运用。

其实,极简化设计滥觞于人机交互领域早期的极简运动,其整体背后的哲学则来源于包豪斯“less is m ore”的思想。极简化设计推崇如何减少干扰并让信息有效传达给用户。例如在平面设计中,我们时常会见到加大字号、拉大层级对比、增加留白、减少颜色和不必要的装饰等手段,其背后的原因都是希望通过这种“去风格化”设计让受众在信息海量化下能快速聚焦有用信息。

(二)“以用户为核心”设计理念的体现

版面设计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更好传播信息的手段。一个成功的版面构成,首先必须明确受众的目的,并深入去了解、观察、研究与设计有关的方方面面。只有做到主题鲜明突出、一目了然,才能达到版面构成的最终目标。

极简化设计首先在新媒体界面流行起来,就是因为围绕信息内容本身的呈现正是极简化设计的核心。设计不再作为独立于内容之外的元素存在,而将着眼于内容本身并为用户打造直观的视觉体验。在当前大量的手机客户端和自媒体平台中的界面排版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些“简约化”特点。比如在一些程式化的界面结构排版中,文字编辑或美术编辑只需要将文字、图片、提炼出的关键词进行更新即可。但这种看似没有任何设计技巧的固定格式的排版,却并不会引起读者的不满,相反却为读者的阅读带来了更多便利。这正是极简设计中“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理念的体现。

(三)文字信息的结构化处理方式

在媒介的界面表达上,传统纸质期刊是通过文字和图片传递信息,而新媒体的界面则包括文字、图片、长图、音频、视频、H5等多种传播符号,新媒体表现手段的丰富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

其中长图的表达方式,便是一种对文字信息结构化处理后,经过版面设计师视觉优化后的美学呈现。它在强调版面的审美功能的同时,更注重视觉对信息的承载作用。在纸质期刊中,内容严谨的文字信息一般都不会进行结构化表达加工,版面构成中冗长的信息表达必然有违当前的快阅读趋势。即使在版面设计中使用分栏、行距、插图等形式进行版面结构优化,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让受众快速获取重要信息的目的。

所谓文字信息的结构化处理就是借助流程图、思维导图以及动漫设计、位图图标等生动的图形、图像来表达信息,形象化显示文本信息内容组成的相互关系,强化表意效果,增强文本信息的可读性。文字信息的结构化可以超越文字壁垒,实现更深刻意义和更大范围的信息交流。达到呈现直观、层次分明的特点。它能引导读者筛选有用信息,避免在无用分析上花费时间。

由于载体的限制,纸质期刊不能像新媒体一样拥有声音和动态等多种表达方式,但却可以通过对文字信息进行结构化编辑加工,灵活运用图片和图表等表现手段,让平面的版面呈现出具有阅读引导性的、流畅的、动态的视觉感受,实现纸质媒介的“类多媒体”化。

传统纸质期刊设计的创新思路

(一)视觉化思维的构建

在大数据时代,图像和文本并存,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视频,PPT等形式的学习方式,对于文字的内涵感知得越来越少。可能有人会觉得只有文字的东西才是高雅的,才是具有空间感的,才是具有温度的,但是作为生活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图像无疑是一种更加快捷而且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更能给我们一种代入感。

“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正由文字文化向图像文化转变。”[1]人类现在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图像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已从“语言文字的”转型为“图像的”。尤其是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可以说,图像已经从根本上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进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而图像思维就是包含在视知觉中的一种思维,“它以视觉意象为中介,突破知觉与思维的分界,摆脱已有规范,由认识主体云直接感受思维活动中鲜活的视觉意象,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1]

于此,图像已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考方法。那么,这种基于图像表达的视觉化思维的构建就无疑成为当下版面设计者的一种能力要求。

当视觉化思维作为一种收集思维表达信息的工具而用于信息表达时,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不需要经过深入思考就可以一目了然获取信息的内容。研究发现,人们在通过听觉获得信息时只能记住10%,通过文字是20%,而经由图像记住的信息则超过80%,可谓是“沟通手段上的跨跃”。

在笔者的版面设计实践中,我们曾尝试对一些重要的信息进行视觉化思维加工。例如,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的信息加工上,我们通过信息梳理、信息延伸、信息呈现等几个流程的设计,最终形成树状发散形思维导图式信息呈现方式。一个原报告2万余字的信息量仅通过一个图文并茂的16K版面就被精准表达,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轻松获得媒介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在印刷时代,文字主导下的文化主要体现出来的是理性的思考。到了新媒体时代,视觉文化打破了以理性、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让感性思维通过视觉化的呈现方式展现出来。这个时期如果还仅仅只用一种思维方式,就难以适应媒介的发展。因此,运用视觉思维是当今促成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二)综合化能力的培养

从以上的信息呈现方式中我们不难发现,过程的核心在于找出关键点,这是构建信息视图化最关键的本质。这无疑是在考验版面设计人员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信息的文字处理能力。

在以往的传统版面中,在整个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排版只是对文字内容的表面化呈现,同时增加版面的美观化和读者的悦读性,但内容的深层传递还是需要读者以主动深化阅读来完成,而版面设计人员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不会参与文字信息的编辑整理。但是从上例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我们看到,版面设计人员已完全参与到信息的编辑和再加工过程中,并将文字内容以最合理、最直接的方式进行艺术化呈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论是文字编辑、美术编辑还是版面设计排版人员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养,要具备跨专业的意识和技能,以应对传统媒体创新和发展需求。因此,现代版面设计人员的能力要求已经不是简单的以绘画、图案等原理和原则为基础的艺术化呈现,更应该具有合理的智能知识结构,即观察、思维、想象、创新、表达、研究、组织等文字编辑和艺术表现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沟通表达,更是一种创造。

注释

[1]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

猜你喜欢

版面设计版面纸质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概率从何而来?
声 明
谈博物馆展览中宣传物料的版面设计
为什么要读纸质书
电子疲劳
图文搭配在版面设计中的视觉效果分析
版面撷英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