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型元素支撑重大主题报道的可看性
——以电视专题《“并村”之后》为例
2020-12-06杨川源
文_杨川源
2019年是全国深化基层治理,加大力度推进“并村”改革的攻坚年。浙江卫视报道团队围绕这一重大主题,经过前期策划和准备,瞄准“并村”之后这个基层矛盾集中爆发的“窗口期”为切入点,锁定浙江省合并村数量最多、任务最艰巨的温州市,对其所辖永嘉县八个不同类型的合并村展开蹲点报道,并推出三集电视专题片《“并村”之后》。报道团队注重在新闻现场发现典型元素,注重典型矛盾、典型细节和典型人物,用场景化的采访叙事模式,促使这组重大主题报道取得了预期成效。该片在2019年度的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荣获电视专题一等奖。
注重挖掘典型矛盾
1.提前预判 精准“点燃”
《“并村”之后》大量探索使用的“场景化叙事”大多来自于记者的伴随式采访。但“伴随”不等同于事无巨细的流水账,需要在场景前中后的各阶段,于运动中精准找到切入点。
记者在片中围绕深化基层治理“并村”改革的“后半篇”文章,瞄准“人、心、事”以及“干部能力提升、干群关系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三个突出的现实困难,迎着困难找答案,对现场可能出现的矛盾提前预判,积极寻找主题载体。“多村合并”典型金星社区,重点观察新、旧村干部之间的融合;“2并1”经济发展不平衡典型江枫村,重点观察新村干部与群众之间在发展面前如何融合;“山上山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典型,重点观察“山里村”如何造好“路”,转思路走出来。这三个典型是三对矛盾最可能集中爆发的地方,顺着典型场景,根据基层实际寻找典型类别人物,记录他们在场景中的矛盾冲突。
在《一根水管引发的换位思考》中,记者与社区干部进一步详细了解了合并前各村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长期以来存在于各村之间的矛盾,提前布局架设机位,有计划有重点地慢慢等待场景的升温。
记者:看得出大家心里还是别扭,并村后有变化吗?
胡秀月:自来水都没下来呢,还跟他并村?!
现场的矛盾气氛在伴随式采访中被挑明和点燃,自然开启了第二场景中的解决矛盾环节,流畅自如,环环相扣。
“点燃”现场并不是煽风点火,记者需要处理好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始终关注“人”的命运,关注基层的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点燃”的落点,不失衡,不跑偏。
2.把握节奏 精准推进
电视重大主题报道往往以事件为载体寻求主题升华。“事件”是多个“情节”的组合,新闻叙事中的情节不是对事件的简单搬运,而是基于新闻事实,对事件进行重构。《并村之后》系列报道,用“一根水管、一片鸭棚、一段山路”作为并村发展中各方矛盾的展示载体,将并村前后基层工作方法、干群关系中的“转变”,精准地放置在三个典型矛盾的解决过程中,节奏分明。
如《一片鸭棚 倒逼出“方法”之变》这篇报道,开场即从永嘉县江枫村环境整治动员大会切入,聚焦并村后“干群关系”融合难题。面对思想转不过弯来的老乡,新村主任周望东主动转变工作方法,把选择权、发展权交给群众。
【现场声】绿道造起来,我们这里还要再造一条路。
【配音】徐阿姨终于慢慢懂了。
【同期声】村民 徐冬蕊:村干部要把这个村搞好建设好,要把村的门面搞得好看,游客过来看的时候,说你这个村搞得蛮好。
场景化叙事中围绕“改变”,形成了完整立体的情节链条。周望东作为新村干部典型,站在发展的角度,从群众利益出发,突破“干群关系”僵局的“曲线工作法”,也成为情节推进中自然传递出的主题信息。
注重抓取典型细节
场景化叙事中的细节,更加注重与事件整体信息、环境背景之间的互动关联。情节性细节是对场景中个别人和事物细节的主题性汇集。如果说常规性细节是“点”,那么情节性细节就是“块”。在电视叙事常规性细节的基础上,挖掘“情节性细节”,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在《一根水管引发的换位思考》中突发的情节性细节被记者记录下来。旧村干部当场换座位这一情节性细节成为干部之间矛盾的最好例证,加上对干部间互相嫌弃的眼神,抖动的手指等多组人物特写,营造出了矛盾一触即发的现场氛围。
《一片鸭棚 倒逼出“方法”之变》中,江枫村合并后的新村环境整治动员大会现场,干部和群众一热一冷的反差情节化细节,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带入感。在拆小屋推进会上周望东的一场“独角戏”,台下黑压压坐着的新村群众一言不发,无声细节的使用反衬出新村干部与群众之间融合的巨大难度。
《一条山路 激活发展新思路》中的情节化细节,则是以胡方治一家人迫切的致富梦想作为载体展开。
【配音】并村前,山上、山下两个村的村集体经济都不足10万元,根本没能力造路。村里的茶叶、笋干、土鸡蛋卖不出去。村民胡方治每周一、周五都会把山上的土货带到山下的姐姐家代销。
【同期声】村民 胡方治:因为在家里,你就算种起来,东西都卖不出去。书记他们就说,我们一个村了,有些政策方面就可以,就好解决了。
【配音】知道村里的路,终于要开始修了,胡妈妈说不出的高兴。
【同期声】村民 胡方治:听说你们要来,特地去买了这些东西。
胡妈妈:以后我们老人有车可以坐了。
【同期声】永嘉县巽宅镇组织委员 金耀旭
你放心,原来把这两个村放在一起,就是有这个考虑的,对于政策上级可以支持的资金,我们尽量去争取。
不会说普通话的胡妈妈知道要开始修路时,特意给新村干部买来糖果,是一种无需表达的喜悦与信任。一家人,一条路,一个致富的夙愿,情节化细节贯穿在整个叙事中,传递出浓浓的群众期待与对发展的渴望。
注重挖掘典型人物
对于电视重大主题报道来说,既要见事,更要见人。我们在关注新闻现场的同时更要聚焦新闻现场中的典型人物,通过他们身上的个性化典型元素的展示来服务于报道主题的展示。
1.抓取典型人物鲜活同期声 推动人物故事化
同期声是电视新闻现场固有的声音,承载了大量的现场信息。人物的语调、语速配合表情、手势能够充分发挥电视形象语言叙事的优势,从而给受众一个具体、真实的现场氛围,推动主题的传达,是场景化表达的核心。
在《“并村”之后》中,记者着力尝试借力同期声,塑造鲜明“人物形象”,构建清晰的“叙事节奏”,与解说词互动共同搭建场景空间。在《一根水管引发的换位思考》中,核心人物是新社区书记胡秀忠,辅助人物是“旧村干部”,将其一同放置在并村之后民生项目投票会和新社区第一场拔河比赛现场。
在第一场景,记者选择了合并了六个行政村的红星社区。在成立后的第一场干部座谈会上,核心人物党委书记胡秀忠一出场,就被赋予了解决矛盾的使命,辅助人物胡秋妹和胡秀月,因为水管的矛盾一触即发:
【同期声】永嘉县红星社区纪委书记 胡秋妹:我们村是绝对不给他装的。
永嘉县红星社区党委委员 胡秀月:你现在临时改变说不让做,这是什么意思。
胡秀月:自来水都没下来呢,还跟他并村。
场景叙事被“电光石火”的矛盾迅速点燃升温,并村后干部并心难的现状一目了然。胡秀忠左右为难的尴尬,也显得越发传神:
【同期声】永嘉县红星社区党委书记 胡秀忠:今天我们开这个座谈会目的就是心连心,岭根一直以来都没水喝,你下宅其实就是要帮忙的。
进入解决问题环节,叙事依然以胡秀忠的视角,说服干部换位思考。两位旧村干部第一次到对方村查看民情。让旧村干部真正站在“大社区”的角度去为民服务,倒逼干部们思维格局、工作方法的全面“转变”。
【同期声】永嘉县红星社区纪委书记 胡秋妹:(还觉得自己是外人吗?)不是不是。
【同期声】永嘉县红星社区党委委员 胡秀月:以前是两个村,现在是融合在一起了。他说现在既然这么多人来了,他也不反对了。
从为了“一根水管”的争吵,到打破小我利益的藩篱学会换位思考,辅助人物的出现,持续深化了干部“并心”难的现实主题。在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同时,同期声营造了热气腾腾的主题叙事氛围。这样的“带入式”传播,强化了叙事的戏剧性,实现了表达功能的最大化。
2.读懂人的需求 推动情感贴近化
在场景化表达中,人是核心要素,人的需求就是表达的路径。场景中的人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是场景化需要去特别关注的叙事主体。《并村之后》正是将个人、群体的需求,放置在场景中展示了出来:
开篇放在永嘉村干部培训班上的海采,我们看到了行政村数量减少46%后的新村干部面临着新挑战,以及群体性的能力恐慌。
【同期声】永嘉县东城街道峙口社区干部:现在5000多人吧,原来才几百人。
永嘉县东城街道峙口社区副书记 黄达汉:一下子我们并这么大的村还不习惯。
永嘉县红星社区党委书记 胡秀忠:(最着急的是要做什么?)就是搞团结、团结。
在《一条山路 激活发展新思路》中,作为返乡大学生村官的新任村主任胡明武,他的焦虑、困惑、试探,直到豁然开朗,整个情绪变化的起点,伴随着人物的诉求在“场景”中自然延伸发展。
【配音】这条狭窄的石板路,让之前的“里山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山里村”。山上的姑娘都要嫁到山下,山下却没人愿意嫁上去。
【同期声】永嘉县龙前村村主任 胡明武:我们现在上面娶不到老婆的很多。
寻着强烈的发展需求,胡明武带着村干部们拎着家乡的特色农产品上部门找专家,在找到电商发展的路径后,干部们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同期声】山上没有人愿意嫁上去,还有很多光棍。看包装时:以后我们村里的光棍也能娶上老婆了。
《“并村”之后》是对基层治理这一重大主题的一次生动表达和成功探索。从内容上瞄准基层发展的朴实诉求,在叙事中推动基层情感的共鸣。通过被解读的人物和人物群体,提炼出质朴的精神内涵,在自然流淌的场景叙事中,让故事及其所要揭示的重大主题具有了强大传播力与丰富感染力。立足现场,立足典型元素的务实表达,才能将典型矛盾、典型细节、典型人物融合在一起。在融媒体传播的当下,电视主流媒体的传播,需要这种基于真实、流畅的“可看性”原则之下,最终达到主题表达的“厚实感”的好方式,让来自于基层的报道有血、有肉、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