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练就一双“见人之所未见”的新闻眼

2020-12-06文_栾

传媒评论 2020年12期
关键词:芝麻三农河南

文_栾 姗

新闻眼,即新闻发现力,是记者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核心竞争力。

纵览中国新闻奖作品,往往是记者高度的新闻敏感,成就了一篇篇精品佳作。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作品——河南日报社《芝麻花生的事儿能做多大》,记者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善于观察、善于判断、善于辨别,练就一双“见人之所未见”的新闻眼,写“有知识点的新闻”,呈现给读者独家原创的文本精品。

三种“镜”

记者要会想大事、会看大势,用好唯物辩证法的“望远镜”“广角镜”“显微镜”。

持“望远镜”,看中央之所看

中央领导的讲话,具有指向性、目标性,理论深厚,信息量大。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6个团组的审议讨论,同代表委员们深入交流、共商国是。其中,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肯定河南近些年工作,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芝麻花生的事儿能做多大》选题紧扣政经大事,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有责任率先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

持“广角镜”,洞察发展规律

从社会正常进程中,从规律的角度,从促进良性发展的角度,河南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需要怎么做?去年4月,河南省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指出,要准确判断新时代“三农”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记者选取农业大省河南最具代表性的农业大市驻马店的蓝天芝麻小镇、正阳花生小镇,总结出“三产融合”“三生同步”的发展规律,点明驻马店市走出了一条跳出“三农”抓“三农”的实践路子。

持“显微镜”,看群众之所看

从民心,看政治。群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政府该如何作为?芝麻花生的事儿,能做多大,是因为强了农业,富了农民,还美了乡村,培育了新型农民,加快了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步伐。

农业农村有干头,乡村振兴有盼头!记者在学习中央的政策方针、省级的贯彻落实,了解群众的思想情感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这个观点又绝不是个人的,它具有普遍性,是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已经感觉到的。人人都在想,却都是一个模糊的感觉,被记者一下子点透,说了出来。所谓记者的敏锐眼力,新闻发现力,不正在于此吗?

三个“ing”

河南日报提出记者要讲好“北京话”、讲好“地方话”、讲好“河南话”,三种语言体系的转换,给记者职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思考着、观察着、判断着。

“着”(ing)是现在进行时,是动态的,更是一种常态。也就是说,记者“身至”“心至”之后,更重要的是要有永不停歇的“思想”锤炼。这样,手中一键盘、胸中万千码,自然下笔如有神。

思考,需要理性

政治工作是智力工作,也是脑力劳动。记者不思考,不琢磨政治,就不知道文章的筋骨在哪里,好消息也会错过。《芝麻花生的事儿能做多大》看似文风平实、语言简练,却蕴含着记者对采访素材的深厚掌控能力,层次谁先谁后,内容谁轻谁重,哪些地方着墨重,哪些地方一笔带过,如果不是日积月累,怎能一朝拿出?

观察,需要敏锐

一切事情,都以现象而存在。善于观察,就能见微知著,看得深刻、看得长远,有预见性。类似此种乡村振兴采访题材,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写成流水账、干成面子活。时任河南日报城市经济部主任万川明前往平舆县采访时,他已经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此行是选取折射出太阳光辉的一滴水,用采访实践印证“三农”理论,率领年轻记者下基层抓个活鱼,带出普遍性结论。

判断,需要思辨

铁肩道义、成风化人,稿件要经得住推敲。在历史的坐标中,对社会进程有多大影响力?在政治的变化中,这个典型有多大作用?读者有多大兴趣?这个事实,蕴含着、预示着什么?稿件及时要将准确、真实的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中央、地方、公众。

思考,不能胡思乱想;观察,不能六神无主;思辨,不能只看一面。记者要准确把握理论、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持平视的眼光和站在圆心的位置,才能左右逢源,进退自如。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就像观察一棵树一样,记者要学会从嫩芽判断生命力,从年轮判断沧桑感,善于从微妙的变化中发现新情况,善于从积淀的厚度中总结新经验,探寻“三农”工作的趋势和走向。

三把“尺”

新闻精品的成就,考验着记者的功夫。这种功夫就是人无我有,高出一筹,核心理念即是河南日报倡导的经济新闻报道三把“标尺”:专业、深度、前沿。

以专业之道,直击本源

记者的工作不外乎“采”和“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知识。采访对象愿意跟记者谈,期待的是一次有趣的交谈,而非受审似的问答。如果记者知识贫瘠,见识浅薄,像一滩浅水,说出话来一望见底,对方便觉得索然无味;如果记者学博如海,自然有吸引对方的魅力,采访对象也愿意将真话讲出来。

驻马店市副市长刘晓文,芝麻小镇的开发商、蓝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志合与记者一见如故,聊到忘记吃饭时间。大家彼此在交谈中,从现象到本质、从零碎到整体、从局部到全局充分交流,“三农”工作的现状和困惑、坚守和探索和盘托出,给记者理出一条清晰而富有特色的“思想链”。

以深度之道,扎中靶心

深度,是指一个问题的背后。记者的责任不仅是将常人不易发现的问题的侧面转过来给读者看,更主要的是要进一步将读者不易看到或者说几乎看不到的问题揭示给人看,直击问题靶心。

长期以来,河南农业主要是提供初级农产品,产品链条短、附加值低。如何将“短板”变“长板”?《芝麻花生的事儿能做多大》文中写道,二产是“引爆点”,既可以反哺农业,提高供给质量;又可以托举服务业,满足市场需求,是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以前沿之道,登上顶峰

今年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本身也经常自我标榜为“历史的草稿”。新闻纸不仅要记录眼前发生的事情,还能用历史的眼光回看过去、审视现在、观照未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是一篇大文章,是新的赶考路上的“时代之路”,该则通讯正是折射出河南路径和河南实践。新闻刊发后,以其极强的思考力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单被新华社、人民网等数十家门户网站转载,而且引起省直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河南农业特色小镇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批新型农民开启了返乡创业的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套用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元化先生所提倡的“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做“有学问的思想家”的观点,《芝麻花生的事儿能做多大》追求的则是“有思想的新闻”与“有新闻的思想”相互结合。写“有知识点的新闻”,应是记者练就新闻眼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芝麻三农河南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芝麻,开门吧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香喷喷的芝麻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芝麻炒年糕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