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毛泽东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治理思想探析
——读《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思考

2020-12-06付东东

现代哲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边疆地区合作化农牧业

徐 田 付东东

在我国,少数民族以中西部边疆地区为主要聚居区,其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总人口的比例相对较高,这既不利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团结、和谐、稳定与发展,更有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1)《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日。事实证明,有效提高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治理水平,加大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治理与振兴的扶持力度,是中国共产党人谋求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本质要求。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治理问题作出战略性思考。1955年秋季至年底,毛泽东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运动,引导亿万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主持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亲自对这些材料进行文字修改以及题目拟定,并以“本书编者”的名义分别作了按语(2)《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36—440页。。该书关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业合作化以及乡村治理的典型材料与鲜活案例,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治理的基本思路。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与实践对新时代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一、发挥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主动性,奠定乡村社会改革治理群众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369页。由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具有独特的乡土文化以及民族经济状况,其乡村社会改革治理更具有复杂性和必要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乡村治理过程中,注重引导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集体化发展道路。不断发挥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主动性,为社会主义农牧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奠定群众基础。

(一)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推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社会改革治理进程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社会改革与治理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鉴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的特殊情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将“慎重稳进”(4)参见《深切的关怀 伟大的跨越——党中央关心西藏发展纪实》,《人民日报》2011年7月17日。工作方针,贯彻到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社会改革与治理的进程中。在毛泽东看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毛泽东明确提出:“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第369页。在他看来,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稳定关乎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对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与此同时,毛泽东批评部分干部存在的“大民族主义”错误倾向,并进一步指出“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国防上,都对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帮助。那种以为只有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没有帮助汉族,以及那种帮助了一点少数民族,就自以为了不起的观点,是错误的”(6)《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5页。。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边疆地区的社会主义乡村改革与治理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与互助,同时需要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只有先进民族的帮助,并不能彻底解放少数民族,因为不进行社会改革,少数民族的劳动人民所受的压迫就还不可能最后获得完全的彻底的解放,社会不可能向前发展,过渡到社会主义也就不可能”(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55页。。1955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再次重申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在社会主义乡村改革与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赞扬少数民族农牧群众积极投身农牧业生产的主动性行为

毛泽东高度关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踊跃创办、发展农牧业生产合作社,积极投身边疆地区农牧业生产的主动性行为。毛泽东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时加入了“本书编者按语”,赞许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掀起农牧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有效措施,明晰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运动及社会主义乡村改革治理的主体性作用。例如,在《翁牛特旗建立了十二个畜牧业生产合作社,使牲畜大为发展起来》一文中,他充分肯定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少数民族干部和农牧民群众贯彻党中央“组织起来,发展牧畜业生产”方针,创造性建立牧业生产合作社,迅速提升农牧民生活水平,并使牧业生产合作社显示出优越性的正确做法,称赞说“这一篇写得很好,可供一切畜牧业合作社参考”(8)《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49页。。此外,在编辑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附县色满区关于乡、村干部在建立农牧业合作社过程中所起到重要作用的材料时,毛泽东对维吾尔族乡、村干部以及农牧民群众如何放手建立与发展农牧业合作社的“五点有效措施”(9)“五点有效措施”指:“(一)通过总结过去的工作,使乡、村干部明确建社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二)把办社的政策方针和具体办法,交代清楚;(三)帮助党支部加强了集体领导;(四)加强巡回检查,及时交流经验,纠正缺点,具体帮助薄弱的环节;(五)正确对待乡村干部在建社当中的错误和缺点”等内容。参见《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97—1299页。表示赞许。

(三)肯定少数民族农牧群众农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的有效做法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农牧群众在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进程中不断释放主体性活力,创造性地投身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事业。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会主义高潮》中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的有效做法与创新举措给予肯定。例如,针对部分人提出的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的错误观点,毛泽东进行了有力反驳。他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农牧群众的有效做法,坚定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的信心,强调“我们已经看到蒙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侗族和其他一些民族都已经办了不少的合作社,或者是几个族的人民联合办的合作社,并且成绩很好”(10)《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下册,第1293页。。毛泽东肯定了维吾尔族干部和农牧民群众走社会主义农牧业合作化道路以及进行社会主义乡村改革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这种肯定奠定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社会主义乡村改革治理的群众基础,彰显了他注重释放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主体性活力、进行社会主义乡村改革治理的重要理念。

《中国农村的会主义高潮》蕴含着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治理思想:既注重外部环境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帮扶作用,更激发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的主体性活力;既照顾到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社会主义乡村改革治理的现实特殊性,不以汉族地区社会主义乡村改革治理为模板“生搬硬套”,更关注到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的所想所盼,摒弃“大汉族主义”错误倾向,肯定赞许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创新性做法,使少数民边疆地区社会主义乡村改革治理工作实现“扶助性”与“主体性”的有机融合。

二、发展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提升乡村改革治理的组织化成效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社会主义农牧合作化以及乡村改革治理的组织化成效的提升,与农牧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毛泽东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乡村改革治理的实际状况,主张通过农牧业生产合作社,不断提升农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的组织化成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编辑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社会主义农牧业合作化与乡村改革治理的典型个案,充分体现了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对提升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改革治理的重要作用。

(一)通过农牧业合作社组织劳动力要素,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双重叠加作用下,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其它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农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成效低于全国水准,迫切需要管理体制的改革、劳动力要素的投入、生产分配机制的调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究竟怎样才适合,要好好研究一下。”(11)《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页。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时,他明确了以农牧业合作社组织劳动力要素投入、改革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及农业生产分配机制的重要原则。

第一,以农牧业合作社为载体,有效组织劳动生产要素,促进农牧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与集约化经营。通过建立农牧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法、劳动分配规则与品种改良技术等,促进农牧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劳动工具以及其他劳动要素有机结合,“用细致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过去粗放的靠天吃饭的经营方法”(12)《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第256页。,调动农牧区社员群众从事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合作社的优越性”(13)《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下册,第1311页。,进而为农牧业生产技术革新与集约化经营奠定组织基础,不断释放农牧业合作社以及农牧群众的生产新潜力。

第二,通过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建立有效的农牧业生产与分配机制,发展社会主义农牧业合作化生产关系,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提升创造条件。在农牧业生产管理体制上,该书以青海省循化县农牧业合作社建立为分析材料,肯定他们“做好依靠贫农的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团结中农”(14)《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下册,第1284页。的做法,不断建立贫农与中农齐心团结搞好生产的有效机制。在农牧业产品分配机制上,该书以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创建为典型材料,赞扬他们合理解决农牧社员“入股”与“分红”的问题,兼顾劳动力与畜力的分配原则,以劳动力“分红”为主,适当地照顾牲畜收入,进而“既照顾到社的生产,又照顾到社员的便利”(15)《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第262页。。该书收录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的材料,以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以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农牧业生产合作社为范例,展现农牧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要素投入及生产力水平提升的积极意义。

(二)鼓励多民族群众共同建立联合生产合作社,实现“组织起来”目标

中国各民族在交往交融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品格与民族习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社会主义农牧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进程中,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干部群众打破民族之间的界限与壁垒,探索多民族联合建立农牧业生产合作社的创新性做法。

毛泽东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时,将“民族杂居地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6)《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下册,第1350—1351页。单独作为一个类别进行归纳,对贵州省荔波县民族杂居地区以及青海省亹源县回族自治区的多民族联合建立农牧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与此同时,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乡、村干部有能力领导建社》一文中,毛泽东以“本书编者按”的名义对几个族的人民联合办农牧业生产合作社的做法表示赞许。1955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扩大)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以党中央文件的形式对“在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可以组织单一民族的合作社,或者是民族联合的合作社”(1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20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19-420页。进行政策性阐释。毛泽东之所以肯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多个民族联合建立农牧业生产合作社的做法,其战略目标是通过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将各民族农牧民群众“组织起来”,构筑起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进而实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毛泽东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时,编入《亹源县回汉两族农民组织的团结农业生产合作社》一文,其中回族与汉族农牧民群众联合建立“团结社”的做法得到肯定。通过建立“团结社”,回族与汉族社员之间互相照顾,加深了回族与汉族之间的友谊,迅速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与此同时,由回、汉两族社员群众共同组成的团结社管理委员会,在生产、生活中协调回、汉两族社员群众的关系,进而提升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团结社”的建立,使回、汉两族社员群众树立了“只有互相团结才能得到各民族共同幸福生活的信心”(18)《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下册,第1271页。。

(三)引导各民族群众发挥专长从事多种经营,增进民族团结协作意识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的组织化成效,不仅需要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提供有效载体,而且需要各民族农牧群众发挥民族专长与比较优势,在增进民族团结协作意识的基础上促进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繁荣稳定。

毛泽东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时,以贵州省荔波县布依族、水族和汉族农民群众发挥民族专长与比较优势,建立民族农民联合社从事多种经营为分析素材,肯定他们的创新性做法。在引导各民族群众发挥专长从事多种经营过程中,由于布依族、水族与汉族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乡土风俗上存在差异性,对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的生产体制和经营方式产生了一些困惑。针对这一特殊情况,联合农业生产合作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依靠各民族干部,运用多种灵活的宣传方式,作好各族农民的思想发动工作”(19)同上,第1229页。,充分做好布依族、水族和汉族之间的协商,解决好各族农民生产资料入社及乡村改革治理生产经营利益分配问题。与此同时,联合农业生产合作社党支部根据布依族、水族和汉族农民的生活特点与风俗习惯,采取灵活方式调整安排合作社的农业生产环节,使各族群众发挥专长从事多种经营,实现布依族、水族和汉族农民之间的合理分业分工。毛泽东强调,多民族联合建立农牧业生产合作社,需要发挥各民族群众的比较优势与劳动专长发展多种形式经营,增进民族团结协作意识。

在毛泽东看来,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以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或联合农业生产合作社为组织形式,进一步发挥各民族群众的比较优势,不断促进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劳动力要素投入和农牧业生产分配体制机制改革,对社会主义农牧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乃至整个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和谐、繁荣与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干部队伍和基层党支部建设,夯实乡村改革治理人才组织基础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开展社会主义农牧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需要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同心、同力、同德、同向,需要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并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依靠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去做工作”(2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第665页。是毛泽东推进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

(一)培养“眼睛向下看”为群众解难题的少数民族干部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干部是带领农牧群众走上社会主义农牧业合作化道路及进行社会主义乡村改革与治理的“领头羊”和“主心骨”。毛泽东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与培养,面对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的现实状况,他明确要求地方党委对辖区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干部进行选拔、培训和任用,明确提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21)《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0页。。可见,毛泽东认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干部,尤其是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基层干部,对解决好民族问题意义重大。

毛泽东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时,注重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干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以及社会主义乡村改革治理工作向前发展。该书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材料表明,培养“眼睛向下看”为群众解难题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以及乡村改革与治理的必要性条件。《乡、村干部有能力领导建社》一文明确要求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疏附县的干部,在领导各民族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乡村改革与治理过程中,不断学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眼睛向下看”(22)《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下册,第1295页。的工作意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疏附县干部遵循“眼睛向下看”的工作方法,深入县域辖区内乡村的田间地头,领导发动各民族人民群众,走“组织起来”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在“本书编者按”中对疏附县色满区“为了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所需要的干部”(23)同上,第1293页。进行选拔、培养与使用的做法表示赞许。

(二)任用具有良好政治觉悟与领导能力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基层干部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基层干部在推进社会主义农牧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治理工作中起着“纽带”作用,不仅需要“眼睛向下看”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觉悟与高超的领导能力。《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对选拔任用具有良好政治觉悟与高超领导能力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基层干部的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平等与团结。该书介绍了青海省亹源县回族自治区建立“团结社”过程中,回族干部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效措施处理回、汉农牧民纠纷的案例,维护好社内回、汉两族人民群众的团结,使“回、汉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成为一种力量”(24)同上,第1273页。。此外,贵州省荔波县板考乡民族杂居区在建立农牧业生产合作社过程中,布依族干部与水族干部、汉族干部“闹意见”,后来经过合作社党支部的教育引导,使他们明白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构建起“有事都能彼此商量,互相尊重,共同领导社的生产”(25)《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下册,第1133页。的和谐关系。第二,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做好各民族农牧民群众的工作,使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家喻户晓”,维护好、协调好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贵州省荔波县板考乡民族杂居区的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干部“采取大会报告、组织群众讨论、田间寨坝擺谈和家庭访问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起群众的建社热情”(26)同上,第1130页。。第三,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需要以身示范做好团结协调工作,促进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生产发展。该书在介绍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伽师县的区乡干部做法时,提到区乡干部在领导社会主义农牧业互助合作运动以及乡村改革治理工作中,注重“加强贫农和中农的团结工作”(27)同上,第1307页。,进而有效地发展了本辖区内的农牧业生产,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三)以农牧业合作社党组织为引领,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党中央农业农村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推动农牧业合作化与乡村改革治理的领导核心和“桥头堡”。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进行社会主义农牧业合作化以及乡村改革与治理,离不开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着重展示了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在内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建立农牧业生产合作社的生动案例,而这些地区都在建立农牧业生产合作社过程中成立了基层党支部。《乡、村干部有能力领导建社》《试办三个畜牧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等文章,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基层党组织在领导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以及乡村改革与治理工作过程中,积极、稳妥、有效处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改革治理事务的经验与做法。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县与乌恰县在建立农牧业生产合作社过程中“试办了建党工作”(28)同上,第1309页。,并发挥基层党组织“集体领导”的核心性作用,进而凝聚起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农牧业合作化及乡村改革与治理的建设热情,进一步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与群众主动参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乡村改革治理新机制,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社会主义农牧业合作化坚强的组织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方向。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需要基层治理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治理与振兴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梳理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治理思想,对新时代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启迪意义。《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治理的思想,既展现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干部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农牧业合作化以及社会主义乡村改革治理工作的高度热情,更描绘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社会主义乡村改革与治理的发展愿景。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乡村治理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发挥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群众主动性,奠定乡村社会改革治理群众基础;发展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提升乡村改革治理的组织化成效;强化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干部队伍和基层党支部建设,夯实乡村改革治理人才组织基础。这些思想与实践对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借鉴意义在于:一是要激发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释放主体性要素活力;二是实现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组织化与合作化,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加强少数民族乡村干部队伍与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与组织保障,不断开创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边疆地区合作化农牧业
边疆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探析
——基于扩展的增长核算方法
合作化时期农村劳动管理研究的三个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浅谈南疆地区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及如何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锐意创新 扎实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对新中国农业合作化的若干回忆——谢华访谈录
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