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记家训

2020-12-06朱海宾

侨园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小公鸡一分钱建房

朱海宾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人的家训自古及今,源远流长,有祖辈立下的规矩,有门户特有的传承,有对儿女日常的教诲。我从小接受的家训,都是我们东台民间的一些俗语:“舌头打个滚,喊人不折本”“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站有站相,吃有吃相”……这些家训,让我们在成长中领悟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自己吃了下茅缸,人家吃了传四方”,这是母亲教我们的。我和弟出生在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人们的物质生活匮乏,经常听到邻居奶奶嚷嚷:“盛粥动作快点啊,你捞稠的别人吃什哩?”我们一家人就着“神仙汤”吃饭是常有的事,基本上在过年过节或者过生日的时候才有鱼肉。记得有一次,伯父从乡下带来两只小公鸡。我和弟别提多激动了,盯着这两只鸡,生怕跑了。爸爸杀鸡时,我和弟守在一旁,目不转睛,期待开饭的心情尤为迫切。好不容易等到“黄豆米烧小公鸡”出锅,母亲却盛出三份,叫我和弟分别给两家近邻各送一碗。我和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本来就不够吃,还送人家啊?”母亲笑到:“隔壁家的小虎,后头家的阿平,都是你们的好朋友,有好吃的要想着人家。”我和弟抱着碗有些不舍,母亲拍拍我们的肩膀:“我的父亲跟我讲过:‘自己吃了下茅缸,人家吃了传四方’。”

母亲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人。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包饺子、买了好吃的,母亲都要让我们送一份给邻里尝尝。老家院子里栽了两棵梨树,每年摘下的果实,左邻右舍、甚至河对岸的人家都要送到。父母来京,母亲总要背上一大包家乡的土特产,包括自己种的葱果、蒜头,还会在这儿做一大锅红烧狮子头或者茄夹子,分送给邻居和院子里的同事、老乡。连楼下做煎饼果子的阿姨都乐呵呵地说:“谢谢你母亲啊,你们老家的烧饼真好吃!”母亲的热心肠带来好人缘,用不了几天,邻里都会知道江苏的朱老太来了,他们会找母亲拉家常,一起去超市、公园,无论我们搬到哪个家属院,根本不用担心父母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

“一分钱要省,百块钱要花”,这是父亲教我们的一句话。小时候,我们有时不好好吃饭,想要钱买零食“解解馋”,父母总是两个字“没得”。上了初中,我和弟过年想买件像同学那样时髦的衣裳,母亲却用她与父亲结婚时的布料给我们做了外套,还美其名曰“料子质量好,暖和”。在我心里,不知抱怨过多少遍:爸妈真小气!刚入伍时,我每个月的津贴不到二十元,买书和参加写作、书法函授有些拮据,在信中向父母提及此事。不久,父亲汇来200元,我惊讶地问父母怎么给我这么多钱?父亲回信:“一分钱要省,百块钱要花。吃穿要省;学习多少钱都舍得。”

儿时,我曾看到父亲的记事本上有一串串数字,有“10元” “50元”,还有“100元” “200元”,那时我们兄弟俩无忧无虑并不了解家境。去年帮助父亲整理《回忆录》的时候,才发现其中的“奥秘”。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水上航运家庭,家里除了一艘跑运输的小木船,居无定所。父亲参加工作之后,有两次建房经历:第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立业成家,为了让祖母到岸上安度晚年,让下一代有个遮风挡雨的居所;第二次是80年代中期人到中年,为了给我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其说是建房经历,不如说是借款还款含辛茹苦的历程,父亲记述:“两次建房,还了整整二十年债。”“三年薄粥,砌口瓦屋”,父母为了赡养老人、培育子女,“百块钱都花”,而自己省吃俭用,“一分钱都省”。

父母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养儿不教父之过。”“牛扣在桩上也是老”,教我们懂得与人为善,友爱互助,不能自私自利;“没得过不去的河,没得爬不过去的山”“火到猪头烂,功到自然成”,教我们懂得勤奋进取,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小洞不补,大洞直舞”“阴天驮羊草,越驮越重”,教我们懂得知错即改,止于至善,不能放松懈怠;“一分钱要省,百块钱要花”,让我们懂得勤俭节约,自觉自律,不能奢侈浪费——入伍三十年来,我依然带着母亲给我的针线包,保持补袜子的习惯;弟弟当兵四年,把津贴省下来资助两名失学儿童;我们为人父母后,继续给子女讲我们的传统家训……

家训似春雨,润物细无声。如今,虽然我们已年近半百,但每一句家训都铭记于心。如果说,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那么,家训就是一面明镜,教我们正衣冠、明心志、知廉耻。

猜你喜欢

小公鸡一分钱建房
蜂房的建造
小公鸡找快乐
两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疏堵结合遏制农村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
“八不准”杜绝农村乱占耕地建房
十年磨一剑! 广州“巨无霸”旧改茅岗村复建房亮相!
捡到一分钱
Pennises Make a Dime十分为一角
捡到一分钱
两只小公鸡
过了两次生日的小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