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12-06吴良王经燕组织干部学院江西省永修县委党校
吴良[王经燕组织干部学院(江西省永修县委党校)]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灵魂也是精神。其精髓——传统文化体现的是国家、民族灵魂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大批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珍贵的文化宝藏。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践行。
一、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自信源自于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和信念,体现的是本民族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中应该包含着,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里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领导人民取得独立自由的伟大斗争中培育的革命文化、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辉煌成就体现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对文化自信追根溯源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体现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根和魂的文化思想。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史的中华民族,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具有伟大影响力的思想及文化成果。中华传统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开始,经历了东西两汉的经学、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南北两宋和明清的理学、鸦片战争后中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激烈交锋又相互融合,累积着中华民族最朴素的人文情感和价值观念。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尊师敬长、扶危济困、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求同存异、文以载道、俭约自守等人文精神。没有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没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国情怀;没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奉献精神;没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它历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沉淀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它既是民族精神追求,又是民族精神基因,更是民族精神标识,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二)传统文化地位
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将传承传统文化深深印在血液中,作为拥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在经历血与火考验的战争年代、激情澎湃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未来发展中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
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当代中国新文化的“命”与“脉”,更是“源”与“泉”,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1世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从坚持“双百”“双创”方针到一系列座谈会,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文化新业态,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得以全面推进和飞速发展,充分表明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正逐步增强,文化竞争力正逐步提升,这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二、文化自信的意义探究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就是文化自信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道路上深远而现实的意义所在。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解放、精神独立的基本前提
纵观世界历史,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中华文明的历史从古至今绵延五千多年从未中断,并且始终保持着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对全人类的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近代以来,因为当时统治者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在文化上自负,思想上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自1840年起,以西方列强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开始,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带来的割地赔款的屈辱和痛苦,我们的文化自信在逐渐流失。当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庄严任务,他强调这种新文化首先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因为中华民族的新生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能给予本民族无限斗志。在面对“三座大山”的重压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骨气迸射而出,经历浴火重生,放射出强烈而璀璨的思想解放和精神独立的时代光辉。唤起千万工农大众,同心协力,建立新中国,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找回了文化自信。正是这种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实现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提供了基本前提。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支撑
受西方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个别人认为中国只有走资本主义道路和“全盘西化”才有出路。从国际共运史看,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放弃意识形态领导权,被西方舆论自由鼓吹、和平演变所蛊惑,否定苏共历史、否定列宁、斯大林,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以至于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造成党内思想混乱。导致危机和动乱被敌对势力利用,最终被改旗易帜。“欲灭其国,先亡其史”,文史自古不分家,教训深刻。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坚决摈弃西方腐朽的错误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国内思潮和国际共运史两条线的发展变迁看,文化自信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又广泛渗透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中。同时,文化自信又作为支撑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以说,没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就谈不上对自身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因为文化自信一旦树立起来,其影响将是巨大且深远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富强,正是高度的文化自信起到了关键的催化作用。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一个民族能够在兴衰成败中始终生生不息,关键在于这个民族在文化上具有超强的自我复兴能力和自信力。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找寻自身的文化根源和坚持自身的文化价值。“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迈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国家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扬起风帆驶向新的彼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需要我们坚定民族的文化信心,因为它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三、继承和弘扬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传统。坚定文化自信,关键是继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继承好传统文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民族作为唯一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未断绝文明传承的伟大民族,有着延绵不绝从未中断的民族文化传统,它留下了无数的文明、文化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教化思想和人文精神,依然为我们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为进一步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丰富资源,为全球治理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而提供行之有效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诸如,“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厚德载物”的道德境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等等,这些充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思想理念,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历久弥新,熠熠生辉,迸发出磅礴的力量,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二)弘扬好传统文化
勿容置疑,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在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抓住、抓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脉络和方向,同时对历史虚无主义保持高度警惕,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立足现实,服务当代。要善于将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当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创新。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正确取舍,要看能否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能否回应当今时代的需求,能否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让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全球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积极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和主张,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成果传播到全世界而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