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 共御外侮
——抗日战争中的广州回族
2020-12-06马建钊
马建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1]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国各地回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通过各种形式,踊跃投身到打击侵略、救亡图存的抗战洪流。如成立抗日武装力量、积极开展对日武装斗争(让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闻风丧胆的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等);组织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参加战地工作队和服务团,支援前线将士的抗日斗争;或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宣传、发动回族群众投入抗日工作;或组织大量的外交活动,在亚非各国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等,谱写了一曲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壮丽篇章。
广州是中国回族的分布地之一,历史源远流长。广州回族的先民,大多是唐宋时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波斯和大食的穆斯林商人。由于到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穆斯林商人日益增多,为了便于管理他们的贸易、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当地政府在广州城南珠江古航道北岸,划出一块地方作为他们的活动场所,史书称为 “蕃坊”。[2]有关蕃坊的情况,中外史籍均有较详尽的记述。唐代阿拉伯商人苏莱曼记曰:“中国商埠为阿拉伯人麋集者,曰康府Khanfu,即广州)。其处有回教牧师(即阿訇)一人,教堂(即清真寺)一所。……各地回教商贾既多集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3]朱彧《萍州可谈》卷二亦载:“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所居住,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这些来自波斯和大食等国的穆斯林蕃客,由于长期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加上广州繁荣的都市生活,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其中一部分人便在广州落籍,与“华人错居,相婚嫁,多占田,营第舍”,[4]“或取科举”,[5]逐渐华化。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土生蕃客”或“五世蕃客”,成为广州回族先民的组成部分。
唐宋时期留居广州的穆斯林蕃客虽然人数众多,但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和迁徙,至元末明初,已所剩无几。广州回族的主体,是明代中叶以后,从中国的西北、东北、华北及华东等地区陆续迁入的,大部分是明清时期随军驻戍广州的军士和工匠,也有商人、宗教职业者和其他人士。明清时期入居广州的回族主体,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基本上都聚居在唐宋时期的蕃坊区域内及周边地区(即现越秀区范围内),并以怀圣、濠畔、南胜、小东营清真寺为中心,形成了四个回民小聚居区,俗有四坊之称。[6]抗日战争时期,广州回族人口仅有2000多人。[7]
作为中国回族的组成部分,广州的回族历来具有浓烈的反帝爱国精神,视自己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以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振兴为己任。
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浓郁的革命和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广州回族中就有一批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如马艿昌,1923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两次东征、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屡立战功。马艿昌的胞妹马艿惠,积极投身妇女运动,是广东回族穆斯林妇女运动的先行者。1925年省港大罢工期间,广州回族积极参与这场反帝爱国的政治大罢工,在广州沙面法租界工作的回族员工,联同从香港罢工归来的回族穆斯林,成立了一个省港罢工回民支队,坚持参加罢工长达16个月,为罢工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大革命时期,广东是全国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地区之一。1922年间,中共中央决定,广东支部扩大为广东区委员会,领导广东、广西两省,并把办公地址设在广州。当时广东区委员会使用“馆东渠”(“广东区的谐音”)的化名,租用位于现文明路194-200号的一栋3层楼房,用作区委的办公场所。当时这栋楼房的业主,是广州的回民傅达卿,以“傅穗诚堂”的名义出租。1925年省港大罢工发生后,傅达卿得知区委办公经费拮据,便主动提出该楼房无偿提供使用,不再收取租金,为支持革命事业贡献了微薄之力。1927年5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借口“清党”名义,在广州进行“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广东区委员会的办公场所也被查封关闭。[8]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三省相继被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占领。国难当头,包括广州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回族文化精英和回族穆斯林团体,创办了一系列期刊,纷纷刊登回族穆斯林撰写的抗日文章,强烈谴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卑鄙行径,用以突显抗日爱国情怀和驳斥国民党当局的妥协退让。如《醒民》杂志,先后发表《抗日的决心及觉悟》《不抵抗主义和亡国主义》等系列文章。《月华》期刊刊文《国难期间伊斯兰人应有的呼声》。广州回族穆斯林团体创办的《穆士林》杂志,刊登《我教人对日本强占东北之观感》《回族同胞急应一致起来抗日》《国难声中所望于穆民同胞者》《为日祸敬告穆民》《关于日军侵略东北的几句痛心话》《救国》等。
在这些文章中,广州回族穆斯林呼吁:“国事如斯,危若累卵,我国五族共和,四万万一家,万不可秦越相视。”[9]“穆民于国难前途,关系至为深切。呜呼!寇已深矣,可奈何?穆民乎,亦能投袂而起,组成救国雄军,以纾此危乎?不然,则中原山河,鱼腥满播;轩辕华裔,牛马同沦;茫茫前途,岂堪设想!然则推爱国以爱教,惟保国斯可以保教……”。[10]“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主人翁,我们应该尽我们的义务,振兴我们的国家,防御外侮。并且还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气,为国为教的真精神,不要惧怕,不要胆怯”。[11]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大大激发了广大回族穆斯林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他们将回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全体回族行动起来进行抗日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奋斗”,已经形成了回族社会中统一的抗日口号和共同的奋斗目标。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各民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抗日战争爆发后至广州沦陷前,广州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之一,日机多次对广州市区进行狂轰滥炸。据《广州地区抗日战争大事记》记载,仅1938年5月28日,日机数十架于是日起一连三天狂炸广州市区,炸毁学校、民房900多间,市民死伤3000多人;6月上旬,日机出动百余架,一连六天分批轮炸广州市,共投弹200多枚,毁民房近千栋,船只十余艘,死伤市民4600多人。西村电厂被炸,全市停电。日机轰炸时有两枚炸弹落在南胜清真寺附近,回民何传亮等数人被当场炸死。[12]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日军更是到处烧杀抢劫、奸淫掳掠,不少商铺民房被毁。原来繁华的广州,到处頽垣败瓦,民不聊生,一片凄凉。广州回民因不甘受辱,纷纷举家逃难到内地或港澳地区,到香港的回民部分住在设于锦田的回教难民收容所。一部分因各种原因未能往外地避难的回民,相继到大涌口、沙涌乡等市郊暂避,后来才住进由国际宗教组织——救世军广州区在白鹤洞兴建的国际回教难民收容所。[13]
日军占领广州后,广州回民不仅被迫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宗教信仰生活方面,更是受到侵略者的野蛮践踏。位于广州大北门外和天平架的回族坟场,是历代广州回族先人归真后的墓地。出于回族的宗教信仰,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广州政府,都予以立碑明文保护回族坟场。[14]但日军占领广州后,将大北门外的部分回族先人坟墓铲为平地,毁坟灭骨,开辟为养猪场,对回民极尽侮辱之能事。天平架回族坟场的部分坟墓,也被挖掉铲平,用于修筑日军炮台。更有甚者,还把广州回族穆斯林心目中视为最神圣的场所——用于过宗教生活的广州五间清真寺之一的东郊清真寺强行拆毁,改建为日军军用仓库。[15]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种种暴行,广州回族穆斯林无不义愤填膺。但广州回族由于人口较少,不可能像回族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华北、华中等地的回族那样,成立回族抗日武装力量直接打击侵略者。因此,有不少回族热血青年在家长的鼓励和支持下,纷纷投笔从戎。先后有杨永良、马景文、马道华、陈应端、马汝发、马学礼等30多人报考设在广西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和设在贵州独山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毕业后奔赴抗日疆场,与日寇浴血奋战。如杨永良,1943年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毕业后,即参加作战部队,多次参加对日作战。1944年8月,日军大举进攻广西的桂林和柳州,时任某部上尉连长的杨永良,随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桂柳大会战,在桂平战役中英勇杀敌,为国捐躯,时年仅26岁。[16]
在广州沦陷后的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怀柔策略,拉拢各方社会势力,成立了很多伪政权和社会团体。日伪宪兵司令部的特工人员左久间,打着自己是穆斯林的幌子,经常出入各坊清真寺活动,企图筹备成立伪“广东回族自治会”。左久间利用各种手段,一再威迫利诱在广州回族穆斯林中德高望重、时任怀圣清真寺以摩目的马仁峰阿訇出任回族自治会会长。但马仁峰阿訇威武不屈,断然拒绝,以此表达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行径的反抗,展示了中国民众应有的民族气节。[17]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抗日救亡先锋的历史责任,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广州有不少回族志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英勇抗日。如之前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的萨旭云,在起义失败后,撤离广州。抗日战争爆发后,受组织的委派,返回广州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当时,为了培养抗日骨干,在广州成立了一个壮丁队(队址设在现小北路登峰小学校内),参加训练的数百人中就有不少回族青年,萨旭云担任小队长。1938年广州沦陷后,他随部队转移。1942年被组织派回广州从事地下工作,利用其舅父在惠福路开设的鸡蛋摊作掩护,到处收集日军的情报,并担任向导袭击日军的哨所。有一天,他到小北路执行对敌爆破任务,手提藏有炸药包的鸡蛋篮,在前往爆破目标的路上,由于叛徒出卖,被日军逮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杀害于小北外的刑场。就义当天,前往刑场的囚车经过其父亲经营的云记茶室门口时,萨旭云虽目睹站在那里的父母和妻子,但彼此不敢声张,只能挥泪永别。[18]萨旭云的舅父,也因窝藏抗日志士被捕入狱,在监狱中被打成残废,出狱后含恨而死。抗战期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惨遭日寇杀害、壮烈牺牲的广州回族共产党员还有赵七、萨秋等烈士。还有张自珍、张永强两姐弟,也都是共产党员,抗战期间参加抗日游击队和从事党的抗日地下工作,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这些回族的革命英烈,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永远值得后人缅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度概述了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19]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新的征途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众一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注释:
[1][19]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3日。
[2]据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原副会长马逢达先生考证,唐宋时期广州“蕃坊”的区域,大约以今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路的怀圣清真寺为中心,南抵惠福路,东以米市路、朝天路为界,西至人民路,北到中山六路。见马逢达:《广州蕃坊考》,载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文史资料编写组编《广州市回族、伊斯兰教文史资料选辑(第一、二、三辑合订本)》,第190-192页,2002。
[3]转引自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第201页,中华书局,1977。
[4]《新唐书》卷182《卢钧传》。
[5]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4。
[6]清代以前,广州共建有4座清真寺。其中建于唐代的怀圣清真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清真寺。濠畔、南胜、小东营3座清真寺建于明代。
[7]《广州市二十一年人口调查报告》,广州市调查人口委员会,民国21年(1932)编印。
[8]傅守详:《大革命时期中共广东区委员会旧址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载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广州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编《广州市回族伊斯兰教文史资料汇编》,第194-196页,2006。
[9]长风:《我教人对日本强占东北之观感》。载《穆士林》第七期,第7-9页,民国20年(1931)9月。
[10]吴功补:《国难声中所望于穆民同胞者》。载《穆士林》第八、九期,第3-4页,民国21年(1932)4月。
[11]纳子厚:《关于日军侵占东北的几句痛心话》。载《穆士林》第八、九期,第9-10页,民国21年4月。
[12][13]刘淑英:《永远不能忘却的岁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载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广州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编《广州市回族伊斯兰教文史资料汇编》,第214-219页,2006。
[14]见《广州府严禁土工毁坟盗卖示碑》,清光绪四年(1878)立,现保存在广州市先贤古墓园内;《保护回族坟场布告碑》,民国13年(1924),广东省长廖仲愷立。现保存在广州市先贤古墓园内。碑文内容载马建钊主编《广州回族碑刻匾联集》,第152-158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
[15]陈锦堂、蒋焕文、马益三口述,马逢达搜集整理:《东郊寺建寺始末记》。载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文史资料编写组编《广州市回族、伊斯兰教文史资料选辑》(第一、二、三辑合订本),第29-31页,2002。
[16]刘致平:《杨永良—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一个回族青年军官》。载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文史资料编写组编《广州市回族、伊斯兰教文史资料选辑》(第一、二、三辑合订本),第212-213页。
[17]马志斌:《我的父亲—马仁峰以摩目》,载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文史资料编写组编《广州市回族、伊斯兰教文史资料选辑》(第一、二、三辑合订本),第201-205页。
[18]刘方如:《记献身革命、壮烈牺牲的广州回民萨旭云同志》,载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文史资料编写组编《广州市回族、伊斯兰教文史资料选辑》(第一、二、三辑合订本),第208-2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