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至上”理念为引领提升传播影响力
2020-12-06李爱彬石万昀
李爱彬 石万昀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坚持“人民至上”,就是把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始终以人民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和服务对象,秉持“群众路线”,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满怀深情地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性实践,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提升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一、守正创新,增强传播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科学审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推动新闻宣传思想战线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018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宣传思想战线正本清源的任务取得重大成效,现在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的科学论断。新时代的新闻宣传工作要按照“守正创新”的要求,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转作风、改文风,奋力开创新闻宣传工作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一)守服务大局之正,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守正,守党管媒体原则之正,守服务国家大局之正,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正,守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正。新闻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多宣传什么、少宣传什么,都要从大局出发,体现大局要求。
(二)创新内容和表达,讲好人民故事
以“人民至上”理念为引领,提高传播影响力,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克服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生动鲜活不足的弊端;克服形式刻板,亲和力、贴近性不够,形式上轰轰烈烈,实则实效性不强的弊端,着力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
在内容创新上,坚持内容为王。无论传播形态如何变化,内容为王、以质取胜永远不变。只有有品质、有感情、弘扬真善美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在表达形式创新上,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以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融合传播,让新闻宣传更生动、更清新、更质朴,取得直抵人心的传播效果。纪实访谈节目《致敬中国英雄》2019年5月24日在江苏卫视首播,排爆英雄张保国20年多次九死一生的故事感动无数观众,6天内各平台视频播放量突破1亿次。《现代快报》制作的短视频《震撼180秒!孤岛夫妻一世告白:我守着你,你守着国》再现了王继才、王仕花夫妻长达32年的守岛故事,震撼而温情,上线20天,总阅读量超过2亿次。这样创新表达人民故事的讲述方式,是新媒体作品的上乘之作。
(三)创新服务方式,正确处理引导舆论和服务群众的关系
新闻为民,是媒体的本职。在为民服务上,新闻媒体既要充分发挥引导舆论、引导群众的作用,也要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这既是媒体的职责,也是新闻宣传供给侧改革的必须。
近年来,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立足一“老”一“少”两个群体,围绕“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少有所教”“幼有所育”,开设《我的快乐老爸老妈》《快乐成长》栏目,开展社区义诊、社区文艺汇演、老年健康节、少儿军事夏令营、少儿春晚、老年春晚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新闻宣传工作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增强传播活力,提高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影响力。
二、创作“三有作品”,激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理念,重在抓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以“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感染人;二是要把握好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辩证关系,强化舆论监督,使其成为社会情绪的“减压阀”、干群关系的“润滑剂”。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相得益彰,激发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一)转作风、改文风,减少无关百姓痛痒的“官样文章”
当下,无关百姓痛痒的“官样文章”仍时常见诸媒体。解决这一痼疾,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必须痛改作风、文风,让拿着材料改稿子、坐在家里写现场、隔着车窗走基层的形式主义销声匿迹。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近年来兴起的“暖新闻”将一个个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温暖故事传播给受众,激发起受众团结奋进、向上向善的力量,从另一个视角说明了深化“走转改”的重要性。
官僚主义在新闻宣传工作上的典型表现是“官本位”意识,报道论排名,讲话没有不“重要”的、成效没有不“显著”的,官话、套话连篇。地市党报一版二版、城市广播电视新闻的大部分时间被领导人的会议、调研、考察占据,就会议报道会议,拒民众于千里之外,传播影响力大打折扣。
(二)纠正舆论监督弱化、边缘化倾向
舆论的影响力在于其鲜明的导向性,弘扬什么、批评什么,都要态度鲜明。舆论监督只有扎根人民,为人民说话,与人民同频共振,才会真正成为社会情绪的“减压阀”、干群关系的“润滑剂”、不良现象的“啄木鸟”。因为一些主观原因,在地方媒体中,舆论监督存在被弱化、边缘化的倾向,地方党政领导认定“家丑不可外扬”,媒体面对大众投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在“鸡毛蒜皮”个案上做应景文章,不敢直面政府部门背离“人民至上”工作导向的作风问题,反而让自媒体先声夺人,影响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当然,激浊扬清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是维护主流媒体公信力、提升影响力的需要,更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实现主流媒体社会价值的必须。
(三)力戒低俗化、冷漠化倾向,以“三有作品”传达真善美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闻报道如何“动人心”?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这九个字意味深长。新闻的影响力来自对道义的守望、对人民的情感、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关注。只有坚守“人民至上”、传递温暖和正能量的“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才具有凝聚人心、以文化人的力量。
新闻作品要鼓舞人、激励人,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自觉抵制低俗化倾向和浮躁心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18年2月10日播出的新闻《相约在零点37分》,一对铁路情侣相约在零点37分,相聚只有1分52秒,感动了亿万观众。然而,并不是所有媒体和记者都能自觉地坚持“人民至上”,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有的过度报道悲惨细节,面对刚在事故中失去亲人的被采访者,直白发问:“你现在什么心情?”有的为追求新奇,让81岁的老奶奶用牙齿拖动超过她体重十几倍的轿车;有的报道受捐助少年,画面不做适当处理;更有的报刊把《沙逼北京》《两车相“吻”撞飞老汉》《蚊香惹的祸:丈夫丧命妻子烧伤》等标题加重处理,冷冰、生硬、低俗的表述,没有一点温情。
三、提升政治思想修养,克服“本领恐慌”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四者”要求,是新时代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要求,需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贴近群众生活,以更加亲和、充满感染力的报道,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一)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旗帜鲜明讲政治
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实践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加强政治理论和思想修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融入新闻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
(二)秉持人文关怀理念,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理论修养和人文情怀的综合体现。新闻传播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富有人情味。新闻报道缺乏人文情怀,对人民没有感情,只能招致人民的反感。过去一些媒体为了迎合某些受众的不良趣味,极尽煽情之能事,忽视了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伤害社会道德,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不良影响,这与媒体自律意识不强有关,更是从业人员人文素养不高的表现。
新闻工作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汲取人文素养,秉持善的理念和公正的原则,完整地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近年来,《中国民歌大会》《朗读者》等深耕于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为电视荧屏带来一股清流,群众喜欢这些节目的原因在于其中包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三)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为群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新闻宣传的新形势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本领,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针对很多年轻人基本不看传统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手机上获取,传统媒体正致力媒体融合,努力占领网络、手机端等舆论新高地。近几年许多主流媒体统筹处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致力于构建资源集约、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主流媒体被年轻受众边缘化的状况已有很大改观。
“本领恐慌”,是新兴媒体汹涌而来时传统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问题。有志者事竟成。短视频、移动直播等新媒体本领,不难攻克,关键在于要有信心,有恒心,有钻劲。克服“本领恐慌”,新闻工作者要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责任感、紧迫感,提升新闻宣传的实效性、针对性,抢占新阵地,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让党和人民的声音传得更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