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锦绣织就江南色

2020-12-05

关键词:绣品苏绣刺绣

俞 磊

一、一缕春色在江南

如果有人说这是人间天堂,这指的一定是江南。自古赞美江南的文人很多,有李煜的《望江南》,有屈大均的《梦江南》,其中以唐朝白居易的《忆江南》读来最令人平易舒展,因为他描绘出春风吹拂下满江绿水的一幅春天画卷。这就是印象中的江南,诗意的江南,秀丽的江南。在地理概念上江南常指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西南地区,和古代广义上的行政区划“江南道”相比少了很多地方。

自六朝以来,随中原人士南迁,中原文化与本土吴文化结合,形成了以江宁和苏州府两个城市为中心的吴韵汉风——江南文化。自此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事实上的中华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但不是政治中心。历代中国政权中,这里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农民起义,几百年来也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经济发达、市场繁荣,却远离北方的政治中心,私家园林,小桥流水,形成了江南文化无为、不争的习性,政治生活被极大的淡化。

江南的富裕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有关系的,还有历代帝王“稳定江南”的传统国策。明初就严禁在江南地区封藩王,不搞土地兼并。明朝的经济比重中手工业占了大部分,《大明律》中有专门的《工律》来管理手工业者。而丝织在手工业中又是最主要的,苏州和松江是主要产地,有所谓“南松江,衣天下”之说。所以历代王朝对江南的政策,主要为“安业力农”和“重商”。这种富民政策维持和保护了江南的繁荣发展,王朝更替,数易江山,但江南的经济地位没有改变。

随着隋代大运河的开掘,加上气候润湿、物产丰富,江南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下形成了文化中随遇而安、知足长乐、惧怕变革的心态。发达的丝绸业培育了大量的有闲阶层,木渎的山塘街在当时可谓名副其实的“富人区”。人们逐渐对精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北宋时期市民文化兴起,明朝吴门画派的形成,这些对苏绣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天下锦绣、苏州最丽

繁华的苏州有很多美,在丝绸中最美是宋锦。八百多年前,随着南宋迁都,蜀地织工将制造技艺带到了苏州,形成了细薄的宋锦。胡人不重珠玉,喜欢锦绣,天下锦衣江南色。色泽华丽的宋锦是中国的锦绣之冠,加上逐花异色的云锦,在三大名锦中,江南占了两席。宋锦常以几何形作为变化骨架,有20多道工序。锦的经、纬丝要在织作前先行染练,织的过程也很繁复,需要一个人在机子的上方提示穿什么经线,下面一个人根据提示操作织机。织机一天织一寸七分,一件龙袍要耗时一年时间。《释名》云:“锦,金也……其价如金,故字从金帛。”所以古人视锦与金同价。

图1 早期夏资陈国画刺绣服饰

图2 牡丹花绣片(平绣过程)

图3 牡丹花绣品(花心是打籽绣)

图4 手帕绣品(苏绣抽拉雕针法,叶彩英设计)

图5 手帕绣品(苏绣抽拉雕针法,叶彩英设计)

织锦的图样起源于苏州。20世纪七八十年代坐落在白塔西路的苏州丝织试样厂和苏州丝绸工学院研发的“织锦缎”就是由宋绵织物演变而来。织锦图样根据国际贸易的需求,分为两种。一种是苏州民族风格,梅兰竹菊,龙凤团花;还有以小型花卉为主的花软缎,主要针对当时的西欧市场。第二种是在织物中加金银线,使锦物闪闪发光,有点像“京绣”,以大中型变形的写实花卉为主,主要销往东欧国家。根据国际贸易需求的不断扩大,不管是云锦还是宋锦都出现了很多衍生品,比如沙发锦、织锦靠垫、室内装饰品等,为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绮丽之绣,尽出江南

有了锦,自然就有绣,自古锦绣相得益彰。苏州有2500多年历史,苏州的刺绣史就有两千年。江南的刺绣以苏绣为主,几千年来,一代代绣娘穿针引线,心口相传,创造了江南水乡细腻绵长的刺绣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苏州姑娘就用五色丝线,把画好的纹样绣在衣服上、被单上、枕头上。所以苏绣被人誉为“心灵的艺术”。

刺绣的方法有好几种。比如苏绣中有一种叫“打籽绣”,属于传统的针法。像一粒粒籽一般,是点绣的一种。本来用线绕成一个粒状小圈,是绕一圈绣一针。现在可以绕很多圈,多绕了以后颜色就更加丰富。并且,物体之间的过渡就更加自然,特别适合绣人物头像。“滴滴绣”是一种新颖的针法,最早我们在日本的和服上能够见到。后来镇湖的苏绣传承人姚建萍把这种绣法运用到了她的刺绣作品上,慢慢的苏州刺绣就有了“滴滴绣”的叫法。滴滴绣是有丝线的色阶,点子的大小来体现层次的过渡。姚建萍心中的偶像是沈寿,她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西方美术的光影明暗融合到苏绣艺术中。而苏绣的“乱针绣”又可以把西方油画技术引入到刺绣中来,使人物形象更具冲击力。这样改变了平绣的细和呆板,一根线,一根颜色,细细地做渐变。乱针绣中,针好似画笔,线是颜料。通俗讲就是用绘画技巧来刺绣,以新的线条形式来表现油画的艺术效果,把杂乱的、长短不一的交叉线,通过分层、加色,达到西方绘画的视觉效果,人物栩栩如生。这种针法是被刘海粟誉为“神针”的杨守玉所创造的。

“乱针绣”虽然线乱,但符合西方绘画的表现规律。

90后的沈德龙毕业于浙江美院油画系,他再次把油画移植到了苏绣上,使苏绣有了油画般的冲击力。如果说沈德龙是以油画来“以针代笔”,那么著名品牌“夏姿·陈”就是“以线代色”模仿中国画的典范了。这得益于“夏姿·陈”与苏州美惠服饰绣品公司近二十年的合作,它把苏州的传统刺绣元素和中国水墨画的表现特点相结合,融入刺绣服饰艺术中,体现了江南清透、阴柔的风格,包含着女性的温柔妩媚(图1)。同时,在刺绣中非常好地运用了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方式,使得整个画面更为协调,并且给观众留有了更多想象空间。这大概就是苏绣艺术的发展,从最开始的模仿到写实,再到今天的写意。

图6 苏绣班上课场景

图7 苏绣班上课场景

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高档礼品和一般刺绣实用品是不一样的。高档礼品都是不计工本,由名家制作,古时称“闺阁绣”,实用品一般多出于民间作坊。图案也有刺绣和印花两种。我们平时看到的旅游产品都是印花为主,价格也相对便宜。

苏州的刺绣主要靠农村家庭代代传承,父母传女,师傅传徒弟。本世纪初,模仿国外教育制度开设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如今有了各级各类高等、中等和职业(技工)学校,培养不同层次的工艺美术人才。从社会实践效果来看,工艺美术各门类,包括刺绣、玉雕等,真正成为大家的,均毕业于技工学校。30年前,苏州工艺美校织绣班就专门培养刺绣设计人才。而真正的刺绣需要手把手传教,图2是最简单的传统平绣,讲究“均、平、齐、顺”,不能露底,一层一层套上去,绣出过渡。图3的牡丹花花心就是“打籽绣”。当年,吴县刺绣和服厂设计的手帕绣品(图4、5),充分体现了苏绣的“抽拉雕”针法特色。

当时,吴江北厍做铜字,蒋墩画观音,而剩下的镇湖、胥口、光福等地,几乎“家家有绣棚,户户有绣娘。”历史上这里就是“家家养蚕,户户刺绣”,清朝城镇的“机户”养蚕十箔,以一月为劳,即可抵过种稻一年的收入,吴县西山“贫家富室皆以养蚕为岁熟”。手工业主通过刺绣产业发家致富,他们把自己的宅子修得雕梁画栋,园子里还要放上奇花异石,走上了先富起来的道路,这导致了当地农民“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20世纪八九十年代,镇湖是刺绣外发加工之地。一般是丝绸研究所开发新品,刺绣厂批量生产,然后再下放到农村。在当时经济并不富裕的年代,刺绣补贴家用还是一个不错的营生。

四、神州苏州、锦绣之城

无论是清代徐扬12.25米长的《盛世滋生图》,还是现有刺绣大师顾文霞组织织绣的《姑苏繁华图》,都说明了江南繁荣的经济状况。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镇总数多达13000多个,它们与原有的江宁、苏州、杭州、松江等城市一起,构成了中国城市发展最快的地区。这里有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长足的进步。江南的绣娘们,从古至今饱含着对刺绣的美好情感,始终没有改变。透过一件件美丽的绣品,人们仿佛看见了远逝了的一代又一代江南田园农耕桑织的生活场景和江南织女绣娘的幻影。

今天,在党的建设美丽乡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政策下,工艺美校从织绣班到镇湖绣娘班,已是枝繁叶茂,桃李满天下(图6、7)。苏绣是苏州文化的代名词,苏绣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使我们在后工业时代还能体味到手工制作的温暖。

猜你喜欢

绣品苏绣刺绣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苏绣,“秀”出奇迹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清新唯美的刺绣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