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作蓝染工艺对吴文化美学的承载和传达研究

2020-12-05邱春来

关键词:苏作蓝染成品

邱春来

内在文化特征和作品之间存在的联系,其物象的表现主要与色彩、材料、纹理和形态有关,而在题材囿于历史环境的限制情况下,色彩、材料、纹理则是具有较好适应性的能够延展应用到现代设计中的恰当媒介。普通的石、砖、木等天然材料被能工巧匠精心雕琢并赋予了人文气质和丰富寓意,并在时间过程不断沉淀中积累新的文化内涵。因此苏作工艺的美除了技艺和形态等外在部分,还应当包含由时间积累而逐渐形成的文化美学特征与内涵。文化之美是人所创造的美,不同于天然之美,苏作工艺的文化美是基于天然材料表现的吴文化之美。本文将以苏作蓝染工艺的现代推广和应用为案例,展开对苏作工艺文化美学特征的研究,尝试探索二者典型的内在联系与特征,以求在相似的其他苏作工艺文化美学研究中得以应用。

一、文化美学的界定和研究意义

(一)文化美学的界定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和政治而言的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1]中提出“文化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之中”;哈维兰在《文化人类学》[2]中提出“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美学家鲍姆加登在《美学》中提出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研究美,即研究感性认知的完善。其他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美本身,艺术以及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文化美学即探讨在文化领域中的美学现象,文化会在物质上留下痕迹,而一个地域或一类物质的文化痕迹则存在美的规律,例如在苏作工艺中探讨吴文化的美学特征,即能够以苏作工艺的某个品类为出发点探索其文化美学特征,再将此研究方法应用于苏作工艺的多个品类中进行文化美学特征研究,最终整合形成对吴文化的美学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二)文化美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文化历史和美学特征是苏作工艺的核心内容之一,由此沉淀出的文化美学是宝贵的,它体现了该地域的人民共同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意识,也有可能与其他地域产生交集的美学共鸣。美学在理论层面是丰富而精深的,在生活层面是应用广泛的,但是在理论和实践的过渡部分研究较少,导致了理论和实践的衔接薄弱,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效率较低。研究文化美学有利于更深入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和未来的应用与拓展价值,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也有利于探索吴文化的美学特征。

(三)吴文化的特征

吴文化从地理的角度讲是水文化,水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深入吴地的每个角落,也对人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谦逊温和又清秀斯文的吴地民俗特征是受水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朱元吉[3]认为苏扇与吴文化中的“精致、细腻、文雅”存在较强的一致性。吴地以苏州为例,自古工商业发达而带动了经济的繁荣,进而带动了文化方面的繁荣,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文化由商人带入苏州,苏州也在文化上展现出了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杨余春[4]认为吴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和谐文化的特性。这些也在文化遗产中留下了痕迹。

二、苏作蓝染工艺的文化美学体现

苏作蓝染工艺是较为典型的地域性美学现象,抛开工艺精湛的感叹,其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和地域特色,与生活联系紧密,在材质应用、色彩搭配、造型题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美学理论研究价值。

(一)工艺与制作过程的改进与体现

相比于传统工艺,新苏作蓝染工艺增加了化学助剂和固色剂,使染色效率和色牢度方面均有提升。而染制工艺中增加了新的阻染方式,让成品效果更加丰富,也在尺寸上更加灵活,包括大尺幅的窗帘或床单等可能够实现较好的染制方式和成品效果。工艺上的改良让苏作蓝染的成品类型更加多样化。

图1 苏作蓝染体验式活动(图片来源 凡蓝工作室)

新的苏作蓝染制作过程更倾向于面对市场和客户的体验活动,而非传统的仅将成品展示售卖,制作过程并不示人。市场对体验活动的反馈也是积极的,其体验形式与客群广泛,包含亲子体验式,文化体验式,作品体验式等多种形式,客群以各年龄段女性和儿童为主。客群在体验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蓝染的相关工艺知识并获得染制成品。(图1)

蓝染属于冷染工艺,染制工艺与制作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染料与水的配比,以及染布在染液中的浸泡技巧。水在整个体验过程中是个重要的文化美学媒介,一方面能够让体验者通过水直观联想到江南水乡的温柔舒缓,另一方面又在工艺上展现了吴文化中的细腻和文雅。另一个重要的媒介是天气,以苏州为例,夏天的梅雨季和冬天的寒冷天气均不适合染料发挥应有的效果,顺应四季规律的蓝染制作活动,亦能让体验者感受到传统吴文化中顺应自然规律的文化智慧。

上述文化美学体验在染制过程中更为强烈,后续通过染制纹样作为符号留存在成品中,单从成品的角度较难获得上述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美学感受。

(二)材料方面的拓展与体现

材料由传统的棉布,扩展到各种类型的棉麻、丝绸、毛类织物,更有经过现代工艺压制成的各式褶皱纹理。材料的扩展带来了更丰富的品类以及对四季更好的适应性,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触感变成了使用者与吴文化美学的媒介。

基于棉麻面料的蓝染产品视觉和触感上更加朴实,基于丝绸面料的蓝染产品为蓝色染料附加了含蓄的丝绸光泽,蓝色的文雅和精致更加明显,触感由凉转温且滑而不腻,更加有吴文化的细腻美感。褶皱纹理在棉麻和丝绸面料中均有涉及,此时褶皱纹理让丝绸的垂感更加富有弹性且视觉效果丰富,更贴近于谦逊而顺应自然的吴文化美学特征。而毛织类面料略微粗糙的温暖触感,以及低反光的毛绒视觉效果,亦能够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吴文化美学的柔软和细腻。

(三)纹样方面的创新与体现

纹样方面有两个方向的发展。

第一方向由传统的画蜡纹样、蓝印花布纹样以及扎染随机纹样,扩展到了更加具有现代感和北欧风格的纹样。例如增加了点状,格状等基本的几何纹样,使苏作蓝染产品更能够适合现代服装和家居的搭配设计。这些几何形的抽象纹样在传统的蓝染纹样中存在较少,由现代苏作蓝染手工艺人将现代视觉设计风格和北欧染织艺术风格结合而成。作者认为几何纹样能够在苏作蓝染工艺成品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一是由于工艺的顺利实现,其二更重要的是对于追求苏作蓝染工艺的客群,这种简单的几何纹样符号也是其对吴文化美学中的文雅在现代意义上的提炼和抽象。(图2)

表1 苏作蓝染工艺的吴文化美学特征提炼

第二方向由传统单一的平面纹样,扩展到了与刺绣相结合的半立体纹样,让蓝染成品效果层次丰富更耐人寻味。例如蓝染布艺结合打籽绣技法,边缘立体扎缝形成的莲蓬荷包香囊,相比传统的香囊设计,更贴近莲蓬本身的样式,连接自然的感受也更加直接。通过工艺和形态的方式对植物形态的模仿,让苏作蓝染成品更具有传统工艺的气质风格,但也因其在工艺上、题材上和功能上的创新,让其文化美学更能够为现代使用者所接受。(图3)

三、苏作蓝染工艺的文化美学特征提炼与拓展

(一)苏作蓝染工艺的文化美学特征提炼

文化美学特征有诸多的表现形式,其所附着的载体也呈现多样化的历史背景和具象形态,同时也受工艺本身的限制和影响。因此对文化美学特征的抽取,一方面需要将苏作蓝染工艺还原到其所在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和总结,另一方面需要结合苏作蓝染工艺的现代演进和应用特征,这些经过时间而获得的价值和现代环境下创造出的价值都有在文化美学层面研究的必要,统合之后才能相对准确地提炼出深层的文化美学特征与规律。

苏作蓝染工艺的文化美学主要集中在对吴文化的美学特征的呈现中,其在生产过程中展现了传统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之美,其制造材料通过水的媒介充分展现了吴文化中的水文化之美。在产品层面主要从工艺、材料和纹样三个角度分析:工艺层面更多地传达了吴文化中的朴拙之美,顺应四季的敬畏之美;传统的棉麻材料更加传达了吴文化中的质朴,而新材料的加入让视觉感受更加丰富,结合触感后更能体会到吴文化中的细腻和精致;在纹样层面,曾经的纹样传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寓意和向往,现代纹样传达了受众对回归简单质朴的追求,更体现了苏作蓝染工艺和吴文化本身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之美(表1)。

(二)在其他领域的可能性与拓展

吴地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以千计,此项研究模型可拓展应用到技艺类和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美学探讨中,其工艺能够以实物的形式通过颜色、材料和纹理传达美感,并具有丰富的历史演进背景和现代应用场景。其演进过程也是材料的本土适应性过程和纹样的文化适应性过程,这些都与当地的地域、人文、政治、经济、历史演进密不可分,因此也能够以实物作品为载体进行地域文化美学特征的传达。而此模型不适合应用于民俗类、戏曲类或民间文学类等具有表演性质和载体不够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对文化美学的承载更加抽象和概念化,同时历史文化性特征更加明显。

图2 苏作蓝染的现代感和北欧风格纹样拓展(图片来源:DONG工作室)

图3 蓝染布艺结合打籽秀技法制成的香囊

图4 苏作蓝染工艺与吴文化的文化美学特征交叠模型

苏作蓝染工艺的制作工具较少,当模型拓展到其他技艺类和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还可以将制作工具的美包含进模型中,例如桃花坞木刻年画套印用的木刻板,辅助工具棕帚、棕擦等,其中凝结的工匠的智慧和技艺的积累,都是很好的文化美学传达载体。在一些技艺类和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游步骤也是较好的拓展,例如绘画类中画纸的制造工艺和成品,或技艺类中对工具的制造过程和成品等,其可能延伸到不同地域的文化美学,进而拓展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美学体系。(图4)

四、总结与应用

研究苏作蓝染工艺对吴文化美学的承载和传达,目的是探讨苏作蓝染工艺与吴文化美学的内在关联,进而拓展到技艺类和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美学的内在关联和规律方面的问题。这些规律将帮助现代设计师研究和探讨产品承载和传达文化的方式和方法。文化美学和色彩、材料、表面纹理的对应关系在过去的研究中资料较少,这也正是现代设计实践趋势中迫切需要的,即在简洁造型基础上赋予更多的文化信息。

过往的产品设计中色彩、材料、表面纹理方面的设计研究成果主要服务于大批量生产的人造材料产品,因此其研究主要从感官体验和物理特性角度展开,这两个方向虽然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于文化特征主导的产品则明显需要补充文化影响的相关部分。本次探索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掘和现代设计创新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苏作蓝染成品
市委书记赴高新区 专题调研苏作文化工作
传承那些古老而又美好的手艺之蓝染
丰蔚蓝染系列作品
蓝染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17年1—4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
2017年1—3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
2017年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
2017年1—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
文雅精致 苏作天工
蓝染indigo i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