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刘德海《田园篇》的艺术内涵
——以《一指禅》为例

2020-12-05马浩丹

北方音乐 2020年13期
关键词:全曲琵琶田园

马浩丹 段 妍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刘德海生平介绍

刘德海,1937年出生于上海,当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自小学习笛子、二胡、琵琶,师从林石城、曹安和、杨大钧、孙裕德等人,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琵琶演奏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现被誉为中国的琵琶大师和国宝,他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

刘德海先生称,不论在音乐上已获得多大的成就,他始终还坚持自己是音乐道路上的“爬坡人”,需要去不断学习、始终奋斗。或许是自幼学习音乐的缘故,又或许是对多种民族乐器都曾进行研习的原因,都为自己日后惊人的艺术修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刘德海先生还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在琵琶演奏指法上,他改革了传统的演奏技法,并且又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法;在乐曲风格上,他将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甚至是西洋音乐都运用到琵琶作品中,使琵琶这项传统乐器越来越具有现代风格,是当今中国琵琶艺术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当然,自古以来琵琶作为一个“品格”乐器,有品有格是这项传统音乐所要追求的精神,而作为传承这个乐器的大师刘德海,他也曾强烈的提到“人品”何其重要:“世纪中国艺术家的气质素质必须继承嫡祖宗的道德精华,引进洋祖宗的优良品格,达到——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文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比较完美的情操,进而创造更完美的艺术。风格即人,人品何等重要。”

二、刘德海的《田园篇》

《田园篇》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百家争鸣、和谐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是刘德海先生经过多年积淀后创作的新作品,其中包含四首乐曲,分别是:1991年所创作的《天池》,1993年所创作的《故乡行》,1993年所创作的《一指禅》,1997年所创作《金色的梦》,历时七年,基本贯穿整个90年代。这四首作品既有包含诗意异域的成熟热情,又有表达轻松活泼的童真睿智;刘德海先生所作该篇章不论是从乐曲的演奏技巧本身,还是创作该篇章乐曲的思路与内涵,均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

有人说,刘德海先生所创作的《田园篇》绝非偶然,以往他的作品大多体现出热情奔放、积极洒脱的特点,但是这个篇章却多了一点自由恬静、超凡脱俗的风格。“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可能是刘德海先生对于自己多年在琵琶音乐中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的一种积淀与回归,回归初心、回归本意,重新追求最自然、最和谐、最纯真的美好,好像多年重归故里之喜,又似拥抱大自然之情。就像是他所说的“音乐最终追求的是一种‘水滴镜湖’的美”,所以,他描绘了《天池》湖泊之静的自然之美、《故乡行》思乡盼归的喜悦之美、《一指禅》天人合一的超脱之美和《金色的梦》田间美梦的梦境之美。琵琶虽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刘德海先生却通过刻画四种不同的意境,描绘了大自然的安宁与统一,他用丰富的音乐构思和新颖的创作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而有趣的自然画卷,既有浪漫又不缺乏灵秀,虽带有诙谐色彩却不失内涵与哲理,我们直接透过听觉去挖掘琵琶的多重韵味,返朴归真,追求自然,这样的情感音乐也许正是他一直以来努力追求并且想要达到的境界。

三、《田园篇》中的《一指禅》

(一)版本介绍

《一指禅》作为琵琶作品共有两个版本,分别由罗永晖与刘德海所作,罗永晖版本创作于1985年,因用食指演奏全曲而得其名;刘德海版本创作于1993年,因用大拇指演奏全曲而得其名。本文从刘德海先生的《一指禅》入手,通过分析此曲的演奏技巧与音乐内涵,体会刘德海先生笔下不一样的人生哲理。

(二)《一指禅》的由来

《一指禅》是刘德海先生《田园篇》中其一,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属于短小精炼的一首。该曲的创作风格继承了《瀛州古调》的传统风格,既有传统古曲简练精巧,注重写意的特点,又比古曲更为活拨与童趣,同时还具有清新淡雅之情。既然知道了《一指禅》是沿用《瀛州古调》的曲风,笔者建议在演奏这首作品之前,要先熟练掌握《瀛州古调》自然朴实的乐曲风格,从更多的作品中了解创作者的初衷,掌握相同曲风作品的处理方法及使用技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乐曲的构思。《一指禅》格调清新典雅,活泼诙谐,在继承自然之美的同时又不失时代气息,体现了刘德海先生所表达的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

(三)《一指禅》的演奏技法及艺术内涵

琵琶演奏时右手有弹挑、轮指、摇指和扫弦等多种技法,但在《一指禅》中刘德海先生选择弃繁求简,只使用大拇指完成全曲。就其一个点进行剖析,也真正发挥与运用了大指的作用,右手使用正弹与反弹,配合左手打、带、绰等技法,刘德海先生大胆地赋予了琵琶一种新的语言。他也通过这首作品充分展现了大指音色的浑厚、悠远与超脱之美,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力量刺激,但也正是这种宁静不仅表达了人与自然之和谐美,也寄托了作者对故土追忆之淳正美。

《一指禅》为套曲曲式结构,全曲共分为五个部分,但每个部分的调性、旋法等各有不同。全曲使用大指,演奏时虎口张开,右手的大关节向内向下自然弯曲,小关节用力,用小臂带动手腕,寻找最富有弹性的声音,应在弦的二分之一靠上一点的位置触弦,较为干净厚实。

乐曲的第一部分速度较慢,右手的挑扣与左手打带相结合,以二弦音为主,使用宫调性,突出旋律线性的美感,通过较小的力度营造一种浪漫柔美的氛围,第一部分避免有尖锐的声音出现,避免过于“点”的旋律出现。乐曲的第二部分进入时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为徵转宫的调式,同样要保证浑厚灵动的音响效果,稍微加速,旋律线条逐渐明朗清晰起来,带入俏皮灵动之感,右手与左手配合要干脆利落。乐曲的第三部分变为散板,可稍微降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第一乐段以琶音为主,动静结合;第二乐段加入泛音与三连音,增加律动、延长空间。乐曲的第四部分由散板转为小快板,与之前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对前面段落的一个升华及进一步发展,旋律更加活泼跳跃,律动感也不断加强,仿佛是小孩子在野地里尽情玩耍、肆意奔跑,体现出乐曲所表达的无忧无虑的灵动之感。乐曲的第五部分是第四部分的重复,但速度可以再稍快于第四部分,全曲以四弦上的三连音结束,仿佛一片喧闹的背后难得的安静,又似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总之,万籁俱寂,全曲结束,这突然的戛然而止却又使听众感到无比的意味深长。

(四)《一指禅》中所运用的特殊指法

刘德海先生所作的《一指禅》善于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以最平常的演奏技法来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烘托恬静美好的音乐氛围,如右手使用较多的三连音连接前后音符,使旋律更加连贯平稳,既不急切又不拖沓;左手使用大量的装饰音,利用其增加余音,又可以控制音量,或是用装饰音改变音高,偶尔半音的出现使曲中深邃悠远的意境更加强烈,同时装饰音也有很好的弱化“点”的作用,使整个乐曲的旋律感和线条感更明显;曲中还曾有一连串的泛音使用,作者利用泛音的特殊音响,似有似无、若有若无,仿佛在表现小孩子的童真、纯洁、善良;乐曲还充分发挥了左手“打、带、滑”等技法的多样性,纵览全曲,每一部分与下一部分似乎都有着承接关系,所有的指法似乎只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没有突如其来,一切都是恰到好处。

四、结语

《田园篇》是刘德海先生在人生有所成就后想要回归到朴实无华的道路上的一个回归的创作,是他想要追求最自然的真、追求最纯粹的音、追求最极致的美的充分体现。“和为贵,和为美”的思想理念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刘德海先生也是秉承中国传统思想之精髓,在《田园篇》中始终贯穿着以“中”为目的,以“和”为归宿的“中和”思想,在它众多的作品中,更能突出该作品“不温不火,不快不慢,不紧不松”的特点。这也是他首次将琵琶艺术的实践创作与中国哲学阴阳辩证统一思想相结合,追求和谐与统一,不仅可以看出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同时又用新颖的技法技巧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态度。《田园篇》中,他将情感的表露寄托于大自然,通过描写质朴清新的自然风光,将最新的思路用最简单的音符作最极致的表达。当然,回归不是倒退,在笔者看来反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追求,刘德海先生能在古稀之年得到众多荣誉之后仍然可以放下名利,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去追求最纯最美最质朴的东西,不仅可以看出刘德海先生追求洒脱又童趣的人生理念,更可以体现他返璞归真的音乐态度,这也正符合他音乐“爬坡人”的精神追求。

《一指禅》在刘德海所创作的《田园篇》系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一指禅》的演奏技法与艺术特征进行浅要的分析,体现出刘德海先生所要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超脱之美。当然,这种思想不仅是体现在《田园篇》当中,更是刘先生对于音乐创作和人生态度的缩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琵琶的发展道路确是因为有了刘德海老师,或者像刘德海老师一样不懈努力和积极探求的人们,才变得如今这样开阔顺畅。作为新时代琵琶学习者的我们,更应该学会用心感受,用情弹琴,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突破,让琵琶音乐艺术文化更深更远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全曲琵琶田园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艺术特征分析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琵琶老店琵琶声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琵琶”和“枇杷”
我的“反弹琵琶”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