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院青绿重彩山水画教学之研讨

2020-12-05侯弟坤

齐鲁艺苑 2020年4期
关键词:青绿山水画色彩

侯弟坤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在开始论述之前,首先界定一下文章中“青绿重彩山水画”的概念范畴。青绿山水画是传统山水画的一种重要表现样式,墨线勾勒,重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色,故名之为“青绿”。与水墨山水相对,其要旨在于以色彩来表现山水画。青绿山水画延续至今几经变革,其重色已不限于青和绿,因此,又有人名之为“重彩”。但至今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我们姑且以“青绿重彩”称之。它既包含传统的青绿山水画,也涵盖现代时期以来的重彩创作。

在中国画历史上,山水画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中国画的主要成就是卷轴人物画。有关山水画的著述理论不少,但独立的山水画作品还未见到,多出现在人物画的背景中,其中《洛神赋图》中的人物背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其基本表现方法是线描勾勒加染色,铁线描勾勒山石树木形体,再染以赭石、石青、石绿、朱砂等颜色。山石先平染赭石,再罩染石绿,最后在顶部接染石青。这种“随类赋彩”“以色貌色”[1](P144)的设色方式奠定了以后青绿山水画的色彩关系。隋唐时期,山水画从初创到体制完备,其基本语汇仍是“勾”与“染”。“勾”是以墨线勾画树石结构,线条已经出现粗细顿挫的变化,但无后世山水画的皴法。“染”是以积色法来塑造山石树木的体积,虽然色彩关系与魏晋同,但设色的层次更为丰富,颜色更为浓丽厚重。五代两宋,水墨山水大行其道,青绿山水偏于院体一隅,以辉煌壮丽、富丽堂皇为其主要审美特点。在技法上,与前代“空勾无皴”不同,充分吸收了五代以来水墨山水画的新成就,引皴法入画。其宏大的制式、丰富的空间、写实的场景、诗意的意境,都充分体现了鼎盛时期山水画的特点。其设色法因皴法的引入、空间表现的需求而变得更为复杂多变。至此,传统青绿山水画在历史上的主要审美样式都已具备,元明清三代在青绿山水画的体式创造上并没有新的成就,只是做了个性化的再阐释。元代,山水画受文人思想影响以水墨为主,只有个别画家兼画青绿,如赵孟兆页、钱选等。元代的青绿山水画一改往日皇家富贵的审美特征,变为温文尔雅的士夫气。舍弃了宋代青绿的博大、厚重、浓丽,发展了文雅亮丽的装饰风格。简化勾皴,加强其装饰性。在设色上,虽然青绿赭石相对的关系没有改变,但层次上简薄了许多。明清两代注重以前人为师,喜欢模古,大都以宋元为源再写己意。其中,仇英大量雅俗共赏的作品,仿佛使人感到宋代青绿的再兴。而董其昌的没骨青绿也使人耳目一新。但明清两代基本上还是前人模样。现代时期,中国画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在西方美术的洗礼下,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青绿山水画出现了泼彩泼墨、彩墨、重彩等等的样式,这些样式融合中西,在继承中求发展,表现出与传统大不同的审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绿山水画以写实写生的方法创作了一大批体现时代特色的作品。但这些作品表现方法的变化似乎都发生在勾皴的方式以及色墨关系的处理上,所用色彩仍以传统的石青、石绿、赭石、朱砂、朱磦、花青、藤黄等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青绿与赭石相对的单一性,但最终没有突破传统色彩关系而走向更广阔的空间;画面上所处理的色与色、色与墨的关系与传统方法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设色方式不同而已。换言之,就是打破了传统青绿山水画勾线填色、层层积染的方式,而变为泼彩泼墨、色墨互破互溶、以色勾皴等等更为写意的技法。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冲击,中国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迂回前行。在这个过程中山水画创作从溯本求源到多视角,从笔墨之争到多元并存,变化是巨大的。其中,青绿重彩山水画创作的蓬勃发展以及其多种面貌的呈现,是近几年来山水画发展的重要变化之一。在全国各级展览上,青绿重彩山水画作品数量在逐年增加,新的理念、新的样式不断出现。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过分程式化、完全西化、观念性太强、制作严重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与社会语境有关,也与当下学院教育紧密相联。

众所周知,在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中,学院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绝大多数画家都经历过不同层次的专业学院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的教学结果就有什么样的创作。因此,对学院山水画教育的现行状况进行评估、分析、研究、总结,进而制定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是关乎山水画这一传统画种何去何从的重要举措。从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为中国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教师、学生作品展”开始,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与研究机构,就山水画教学的具体情况展开了系列研究,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次。每个承办学校都提出了专题研究。其中,2017年广州美院主办的“丹青语境——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青绿、重彩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师生创作作品展”,是青绿重彩专题研究。研讨会就青绿重彩山水画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课程设置等等进行广泛的讨论与研究。从全国各大院校、研究机构所展示的教学ppt以及与会代表的发言来看,有的偏重于传统,有的立意于创新,但总体状况并不尽人意,基本情况如下:

1.青绿重彩山水画教学的从属状态。历来青绿重彩山水画只是山水画教学的一小部分,所以,并不是每个院校都设有青绿重彩山水画课程。只有拥有山水画工作室的大美院和艺术学院会根据课程要求相应开设一点,或者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把青绿重彩山水夹杂在临摹课中教授,不单独分出来。其他一些学校,尤其是综合类大学的绘画专业,开山水画课的时间都很少,专门辟出时间来学习青绿重彩山水画的可能性很小。目前,即使开设青绿重彩山水画课程的院校排课量也普遍偏少,除个别学校外,基本上都是三周时间,中央美术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稍多一些,本科四年下来也不过六周时间。

2.课程以临摹课为主。各院校所开的青绿重彩山水画课程,大都以临摹传统经典作品为主,基本没有针对青绿重彩山水画的写生课,创作课则主要是应部分学生的创作要求而给予特定的辅导,不会要求所有学生都进行青绿重彩创作的练习。对于其他相关课程,如岩彩、传统壁画、现代色彩学等等,个别学校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选择开设一种。如清华美术学院的色彩学课程,从现代色彩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课题练习,训练学生对色彩明度、纯度、冷暖对比等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再比如,中央美术学院的岩彩课程,试图通过对岩彩画的研究、分析、借鉴来发展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肌理效果。但是,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课程。

3.各院校传统青绿山水画临摹课的内容设置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共同点非常多。首先,课程时长都是三周,安排在三年级。选择这个时间开课,是因为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已经经历了一两年的专业学习,通过一系列的临摹、写生,对山水画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与理解,掌握了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此时进入青绿山水画的学习比较容易入手。再者,选择的临摹范本也大致相同,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选用的最多;五代佚名的《丹枫呦鹿图》、元代钱选的《山居图》、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图》、清代任熊的《十万图册》以及宋代的一些青绿山水画小品等,也有选用。这些作品都是历史上的经典之作,艺术造诣之高,技法之丰富,都是无可比拟的,随便掂起一角都足够学生学习研究之用了。三者,教学要求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传统青绿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并能熟练运用。教学的着重点在青绿山水画技法的掌握上。最后,从教学效果上来看,结果并不完全尽人意。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外,主要是课程时间太短,虽然只是临摹范本的一小段,课程时间内也很难完成,大部分工作只能靠课下来做,自律能力强的学生做得就比较好,对临作精神的理解和技法的掌握都不会有大的问题,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则很难完成作业,只能半途而废。

4.从教学条件来看,资料储备上都做得比较好。现在国家重视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大教学投入,教育经费相对较为充足。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高清晰的范本图片比比皆是。各院校基本上都备有传统经典青绿山水画作品的高仿版,印刷清晰、色差小,适用于学生临摹学习。而教师队伍却不是很理想,除少数是青绿重彩山水画家外,大都是以画水墨为主,兼画青绿重彩。在青绿重彩创作探索上难免动力不足,投入不够。

5.从学生创作作品来看,本科生作品很少,以研究生作品为主,但出彩者不多,存在着过分概念程式化、亦步亦趋于老师、偏向西画、绘制粗糙等现象。

以上种种便是目前青绿重彩山水画发展状况和学院教学的实际情况。应该说当代青绿重彩山水画的创作和教学都没有真正展开。教学上还停留在以继承传统青绿这一特定样式为目的、以技法训练为中心的层面上,未免简单而程式化。而社会发展对青绿重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当代青绿重彩山水画创作要真正发展就必须从教学上着手,深挖传统,深入生活,广泛借鉴,向深度、广度、现代性上开拓,才能创作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来。

第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按照目前中国艺术院校的建制,大学本科四年,学生所学的课程很多,但所修学分有限,不可能有太多时间留出来给青绿重彩山水画这一门课程。教学无法完整地展开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成果,因此,迫切需要各个艺术院校根据自身优势,探索制定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来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大学四年的青绿重彩山水画课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为普适性课程,针对所有学生开设。如一年级的色彩课、上面提到的现在大多数院校都开设的青绿山水临摹课,都可以算作是普适课,让学生学习基础的色彩知识,掌握青绿山水画基本的绘制方法;另一块为特修课,针对一部分立志于山水画色彩研究的学生开设。其中选修是特修课非常好的方式,可以设置青绿重彩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的系列选修课程,让真正喜欢这一画种的学生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学习研究。另外,在临摹、写生、创作的日课中,允许一部分学生不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作业,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殊要求,让真正喜欢青绿山水画创作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其中。课程的设置可以延续到研究生阶段。因为时间限制而无法展开的课程可以放在研究生阶段来实施。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鼓励个性,自主性、研究性强,因此,立志于青绿重彩山水画创作与研究的同学可以一展身手了,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因材施教,制定可行的培养方案,三年的学习研究,一定能收获很多有意义的东西。

第二,要有一以贯之的教学宗旨。青绿重彩山水画因其特有的绘制方法和色彩的装饰性,极易使人把注意力放在制作过程上,作品往往画得过分装饰而失去山水画特有的意境和生机而沦为装饰画。当下中国画创作流行观念先行的理念,很多作品因观念的过多植入而变得晦涩难懂,不伦不类,失去了山水画特有的精神气质。黄宾虹说过:“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2](P103)山水画之所以是山水画的本质特征,不仅仅是那套流传有序的技法程式,更为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山水精神。它蕴含文人情怀,以生命哲学为根本,追求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大道精神。无论“体貌”如何变化,“精神”不变,山水画就不会失去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青绿重彩山水画同水墨山水、浅降山水一样,都是山水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表现山水的精神气韵为主旨,以 “真山水”来穷性达意。“真”是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图真说”,即“真者,气质具盛”[3](P194)。其本质就是要得山水之气韵,为其传神。绘画作品要穷“物之性”,才能体现“物象之源”,才可得“真”。故而,青绿重彩山水画虽然在形式上注重色彩的装饰性,但它要求设色为素,与水墨画一样追求山水之真气。所以,古人说:“画中设色之法,与用墨无异,全论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气。”[4](P704)从传世的历代青绿山水画的经典作品(如上文所提到的各院校选用的临摹范本),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山水自然扑面而来的那股真气,充满着鸢飞鱼跃的无限生机。所以,青绿重彩山水画的教学不能脱离山水画的这一特质,当以“彩绘山水之真”作为宗旨,临摹、写生、创作的具体教学都不能偏离这一点。围绕着教学宗旨,各课程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相互联系。

第三,改进色彩基础课。大多数院校一年级基础训练部分都有色彩课,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课进行得都不太好,基本上还是写生色彩的训练。这里所谓的写生色彩训练是指学生在高考前所学习的水粉写生。这种写生方式来源于西画写实主义,以模拟自然为能事。在这种训练中,学生学习色彩的调配方法,初步掌握光源条件下物体所呈现出来的明暗、冷暖、对比、协调等等的色彩关系。对学生以色彩认识大自然具有很大的帮助,但它写实模拟自然的方式也限制了学生对色彩更深入、更主观的认识。因此,对于学习中国画的学生来说,入学后不适合再进行这种色彩训练,要制定出适合中国画发展的色彩教学课程。这方面各院校做得都不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改革。根据多年的教学观察和部分学生的调查问卷,我认为,一年级的色彩基础课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学习传统中国画的设色法,对中国画的色彩特性、审美特点、表现方法等做全面介绍和部分练习;第二部分内容,介绍西方19世纪印象派以来的色彩成就,并做部分练习。传统山水画设色的装饰性、主观性等特点与现代艺术的一些特性相同,但始终没有打破传统形态而真正与现代社会相衔接。而印象派敏锐的色彩观察力和感受力,现代艺术对人的内心情感和主观精神的追求以及当代色彩学的新发展,这些知识无疑对青绿重彩山水画的当代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广泛学习。临摹传统经典作品是学习山水画的必修课程,按说对于老生常谈的临摹课似乎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忽略“临摹为什么”的问题,把临摹课变成纯粹技法学习的过程。理想的临摹应该是,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传统青绿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体会传统青绿山水画如何来表现“山水之真”。教师也应当通过讲授作品的相关历史背景、绘画理论,分析画面语言要素等,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力,从而更好地把握山水精神,不能仅停留在掌握技法的层面上,不能用一种技法程式的学习来代替艺术创作过程的体验。传统青绿山水画发展到近代时期,经历了社会大变革、西画异质融入等等的变革。相应地,其在表现主题、审美取向、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呈现出与传统大不相同的变化。如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创造性地把传统青绿的层层积染化为色墨相融的大写意方式;李可染的《万山红遍》、钱松岩的《常熟田》《红岩》、石鲁的《转战陕北》等等。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脱离了传统文人萧瑟淡远的审美趣味,变为革命的、现实主义的伟大情怀;在创作主题上,以革命诗词、革命圣地、社会主义新建设等为表现内容;在表现技法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精描细写的方式,多采用大写意彩墨交融的方式,展现那个年代火热的革命情怀和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气象,充分体现了艺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功能。这些作品的涌现,大大改变了传统青绿山水画勾线染色、层层渲染的作画方式以及传统文人山水画对静美的追求。尤其是西画写生写实和用色方法的引入,使山水画以从未有过的方式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色彩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靑和绿,而是呈现出色墨交融、绚丽多彩的重彩样式,为当代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重彩、彩墨发展的新成就在教学中不应该被忽视,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其他相关领域也要广泛涉猎,如东方色彩体系的壁画、民间年画等,这里面有很多色彩表现方式是值得研究借鉴的;近些年日本岩彩画在中国影响了一大批人,岩彩画对材料的研发以及制作作品的方法对中国画的当代性发展是很有启发作用的;加强现代色彩学的研究则是青绿重彩山水画扩展用色思路,走出传统状态,确立更丰富的色彩关系,创造新的语言词汇、新的表现形式的有效途径。传统经典作品的临摹通常在本科阶段进行,以上内容的其他相关课程各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选择进行,到研究生阶段,这些课程都可以开,并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第五,充分强调深入生活,大力提倡写生的重要性。相比于大自然无限丰富、绚烂无比的色彩变化来说,山水画因长期受文人画影响,对色彩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生活中去,在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中体会五彩斑斓的色彩关系。同时,通过大量的写生实践来发展完善中国画色彩系统。写生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照抄自然,停留在对自然表面色彩的简单模拟上,缺少艺术的提炼与加工,不能主观处理情感、感觉与色彩的关系,不理解中国画随类赋彩的精义所在,不能使色彩与中国画的笔墨相和谐,更多地偏向西画的风景画;二是概念性地运用既定的色彩关系,无视生活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缺乏真情实感的体验。青绿重彩山水画在当代的发展既不能停留在传统固定的样式上,更不能成为风景画,必须表现真山水的性情,必须有人文精神。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写生中,我们提倡用写实的态度,真实地深入生活,细心观察,用心体悟,与大自然心有灵犀,真正理解大自然,注重自己的亲眼所见与真实感受,然后提炼出艺术语言,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培养对当下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见力。

第六,创作一直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广识博闻、深入生活、临摹写生、锤炼心智的目的都是为创作服务。作为学院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宽广的视野。同时,鼓励学生放开眼界,多了解、学习相关的知识,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成果。对于传统与西方要有正确的态度,虽然如何学习借鉴是个人的事情,但不能过于偏颇而失去山水画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强调个性,不给学生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进行多内容、多形式的尝试与探索。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注重学生高层次艺术品位和艺术感知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其找到一种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创作方式,这种方式是一位习画者成长为画家的必须途径。最后要鼓励学生对青绿重彩山水画学习、研究、创作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深入学习,积极探索。

青绿重彩山水画带着深深的历史烙印,穿越千年而来,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和技法样式。因此,青绿重彩山水画的教学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青绿山水画色彩
熊石望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大千世界 磅礴浑厚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程灿山水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