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痛失翰墨尊 艺苑声声带泪痕
——沉痛追思恩师方增先生
2020-12-05
方增先老师仙逝的噩耗传来,头脑好似被重击了一下,“又一位恩师走了”,心中升腾起一片怅然若失的茫茫迷雾,向窗外望去,只见愁云低垂,哀雨纷纷,大地仿佛也在呜咽啜泣。过眼人生虽如空烟,但方老师亲切教诲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清晰可辨。我于1961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入校之前,上海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尽管上海画界的一些老先生批评浙江美院只重视素描,不够重视传统,但上海大部分美术青年们仍然喜欢浙江美院的人物画。那时学画的青年几乎人手一册地都有方老师写作的《怎样画水墨人物画》一书,我自然也不例外。为了适应现代审美和时代的需要,方增先不断变革,力图创新,辛勤不辍地艰辛探索,博采中外之长,创造出一套融合西方结构素描法和中国传统水墨画法相结合的中国人物画方法,圆满地解决了中国水墨人物画表现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成为浙派人物画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方增先老师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大家心仪崇拜的偶像画家。进校后,我们被告知:潘天寿院长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专精地培养中国画的学生,提出了从一年级就进行分科学习的教学主张(以前均在三年级开始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科继续学习),并且从我们这届新生开始实施。所以,入校五星期后即进行了分科。我原先的志愿是学习人物画,但要求学人物画的同学人数较多,为了平衡各科间的人数,我被分配到了花鸟科。这样,我似乎失去了跟随方老师耳提面命的学画机会。当时,方老师任教的是吴山明、张桂铭三年级人物科那个班。于是,我经常趁着上课间隙跑到他们班去观摩。每次观看时,看着他们师生的作品,心中升腾起一股由衷的敬意。但是,潘先生的心愿并没有如愿以偿,因为随着极左思潮之风越刮越盛,山水、花鸟画被指责为不能为工农兵服务、与社会脱节的技能,为了适应毕业后的工作需要,我们到了五年级时,又安排我们学习人物画。并且由孔仲起老师具体管理我们,如安排模特儿等。1965年下半年,也就是我们五年级第一学期,系里安排人物画任课老师就是著名的方增先老师。当时,因方老师身体欠佳,正在杭州屏风山疗养院休养。孔老师的夫人是屏风山疗养院的医生,所以,家就在疗养院的山下。方老师给我们每星期授一次课,地点就在孔老师家里。于是,我们每周一次按约好的时间,带着课堂作业——以头像为主,也有半身像和动态速写——在离校门不远处清波门上公交车,然后坐车到终点站,就是钱塘江边畔的九溪站下车,沿着一条狭窄的山道来到孔老师的家里,方老师从山上的疗养院下山来给我们上课。他对每个同学的作业逐幅进行分析点评,讲得很细致也很深入。这样教学的方式有些特别,引起有些同学的不满和意见,在私下里议论着:“这是无线电式遥控教学嘛!”此话传到系领导刘苇先生耳朵里,她很不高兴,就找我们全部同学开会谈话。她如数家珍似的,扳着手指把系里教人物的老师捋了一遍,说:“人物老师很匮乏,系里也很困难,但对你们的教学还是非常重视的,派了最好的老师给你们上课,方老师带病给你们上课,你们还要说怪话啊!”我们想想也是,方老师带病指导,孔老师为了我们上课,无私地把家里也搭进来了,系领导也算尽力了。方老师带病从山上下来为我们上课的姿影,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挥不去。
当时,方老师给学生的印象,一是技艺精湛,创作态度严肃认真,那段时间他正在创作《说红书》一画,我们亲眼目睹他对画中的人物形象做单个的反复练习,有的习作稿丢进字纸篓,有心的同学就去翻他的字纸篓,把揉成纸团的习作捡回去,一直珍藏至今。二是技法全面,涉足领域多而广。在我们近毕业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幅画《课余劳动图》,令人耳目一新的这是一幅工笔画。方老师以写意人物画驰名画坛,我们也从未见到过他的工笔画作品,见到这幅作品自然觉得意外的喜悦和新鲜。当时,住在系教学大楼内的画山水画的潘韵老先生,特地走进教室里对我们喊着说,你们看看,方老师的工笔画画得多好呀。这幅画表现的是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少年儿童正在田间参加课余劳动的情景。在布满了各种植物如高粱、瓜棚、向日葵以及树木、屋宇的田野里,他们或浇水施肥、或采集高粱,或在河边汲水,或搬运刚摘下的大南瓜……一片忙碌景象。以往我们见到的工笔画都线条坚挺规整,敷色匀净鲜艳,稍为不留意,就会容易出现板滞的弊端。而方老师的画法,线条勾得松灵,富有生气,设色沉着而文静,好似工中融进了写意笔意,画面显得灵巧明快而生动。这样的工笔画自然我们的艺术视野中开启了一个新天地。另外,我们还见到一套方老师为他家乡戏——婺剧中一个剧目(那个剧目据说要被拍为电影)设计的舞台布景的图纸,设计得简练大方,别具一格,看后令人对方老师的奇思巧构的能力精湛的技能深深叹服。
方老师留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件事是:那是在1967年下半年,当时正处在“文革”中,学校提出要搞一次美术作品展览。画什么?我和几个同学商量了一下。因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题为《抓革命的闯将,促生产的模范》有关报道新安江水电站生产情况的稿件,就提出以此为题材画一套组画。他们表示同意,就派出四个同学去新安江水电站实地采访,了解情况。回来后,我拟出了画六幅画的提纲。我也被分配了一幅的任务。我担任的那幅表现一位青年女工正在操作台边工作的情形,手里还拿着记录表格的夹子。构图时吴山明老师还向我提了些建议。完成素描稿后,我把它拷贝到铅画纸上,准备画正稿。虽然我们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人物画,但主要是提高造型能力,对中国人物画的创作技法的掌握毕竟有限,所以,如何把眼前的铅笔画稿变成正稿,心中根本无数。对着画稿我沉吟了良久,不知如何下手。这时,正好方老师路过教室,我请他进来,给他看了我的画稿,请教他接下来该如何画,他对着画稿思索了一下,要我准备笔和色,表示他来帮我画完,我喜出望外,根本想不到他这样一位大画家会在我的一幅稿子上动笔。就马上准备画具,这时,同学们知道方老师画画了,都涌到我的教室里,在方老师身边围满了观画的同学。方老师沉着地落墨敷彩,一幅用笔爽利,色彩明快的画很快在他的笔底下围呈现出来了。有了方老师代我完成的这幅正稿,为我们这套组画增添了许多光彩。
方老师离开我们永远地去了,令人唏嘘不已,但他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身影永远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里,他诲人不倦的谆谆教导也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老子有语云:“死而不亡者寿。”真正的长寿者,是那些身虽已死,但其道德文化功业不朽的人。方老师虽已仙逝,但他的艺术佳构、高尚的人格风范、精神品性永垂青史。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