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2020-12-05

文化与传播 2020年5期
关键词:借代新闻奖新闻标题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做过的一次读者调查表明,在被阅读的新闻里,有94%的内容是读者先读标题后看新闻的,而读者通过阅读标题对新闻的吸收率为34%。[1]作为一篇文章的“面孔”,标题是吸引读者阅读的“招牌”,其重要性无需赘言。标题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新闻的内容表达和传播效果,影响受众的阅读(视听)体验。

如何提升新闻标题的制作质量?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让标题增添声色,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

所谓“修辞”,就是表达者(说写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而应合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2]

本文以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为例,分析这些作品的标题如何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提升新闻标题的制作质量。

一、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使新闻标题具象化

比喻,通俗地说就是打比方,即用某种事物去说明或描绘另一种有相似性的事物。这样就可以使抽象变具体,深奥变浅显,生疏变熟悉,增强标题的可读性、易读性。

如《肆无忌惮的权钱“旋转门”》(第27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文字评论),稿件从2016年美国大选“金钱政治”“民粹主义”等乱象切入,深入揭露西方政治体制中的权钱“旋转门”这一体制性“顽症”。标题用“旋转门”比喻权和钱之间的交换,非常具体形象。

又如《城市建设“慎落子”才能“少悔棋”》(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文字评论),稿件以一些城市的城建败笔为论据,联系我国的城市发展进程,用比喻修辞手法做标题亮出观点:城市建设“慎落子”才能“少悔棋”。这里的“慎落子”是指城市建设要以“工匠精神”打造品质城市,防止粗制滥造、大拆大建。“少悔棋”是指减少后悔的可能性,避免某些建设项目成为败笔。

再如《重塑文艺评论的“剃刀”精神》(第26届中国闻奖三等奖文字评论),稿件针对文艺批评锋芒日益钝化等现象,从多方面分析造成文艺批评失语的成因和症结,提出重塑文艺评论需要“剃刀”精神。这个比喻式标题中的 “‘剃刀’精神”指的是锋芒锐利的批判精神。

比喻要运用得好、用得巧,一定要选用群众熟悉的事物作比,使读者感到明畅、亲切,通俗易解。此外,比喻要新颖,最忌落套,即模仿和陈陈相因。[3]

二、运用比拟修辞手法使新闻标题营造特殊意境

比拟,就是写文章时,将物比作人(拟人),或将人比作物(拟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制作新闻标题时,适当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标题生动引人,诙谐幽默,而且能营造一种特殊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如《金银花“为媒”,九间棚精神“远嫁”》(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文字通讯),稿件写的是山东省平邑县九间棚村通过种植金银花,成功打造金银花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并走向全国的事迹。标题采用拟人修辞手法,挖掘沂蒙精神的新时代意义和价值。

又如《警惕形式主义披隐身衣卷土重来》(第2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文字评论),稿件结合大量鲜活案例,系统梳理形式主义新变种的各种表现。标题采用拟人修辞手法,提醒人们要提高警惕。

再如《会议缘何出“虫子”》(第1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电视评论),节目评的是有人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没有尽力尽责,却专盯着京城的大小会议,蹭吃蹭喝,借此敛财且领取会议礼品、纪念品(俗称“会虫”)。标题用拟物修辞手法,表达对“会虫”的不屑和深恶痛绝。

比拟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因而也只有对所描述的客观事物具有真情实感才会收到好的效果。使用比拟并不是随便把“人”比作“物”或把“物”比作“人”就算了事。比拟的“人”或“物”在性格、情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或相近之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把“物”写得具有“人性”,像真正的人一般;把“人”写得具有“物性”,像真正的物一样。[4]

三、运用借代修辞手法提升标题的审美效果

借代,就是说到某个人或某一事物时,不是直接用其本来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其有某种联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在制作新闻标题时,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可以避免标题过于平淡,同时提升标题的审美效果。

如《“中国绿”挑战“美国红”——天津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领头雁的启示》(第21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广播评论),评论的主要内容是:天津一家科技型企业研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潜油泵,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标题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用“中国绿”指代国产的“绿牌”潜油泵,“美国红”则指代美国产的潜油泵(外观多为红色)。

又如《锦州的“祥子”读博士》(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文字通讯),稿件讲述的是辽宁锦州的人力车夫蔡伟的励志故事。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使“祥子”几乎成为人力车夫的代名词。这里用借代修辞手法,以“祥子”指代蔡伟,使“祥子”与“博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内容充满悬念。

再如《“中国制造”抢走了“山姆大叔”的饭碗?》(第1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文字评论),稿件有理有据地驳斥了一些美国政客关于“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导致美国失业率增加”之类的谬论。标题用“山姆大叔”指代美国,这一借代修辞手法使得标题有趣而又不显轻浮。

用借代修辞手法做标题要注意:一要用简比繁;二要用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三要自然、贴切,合情理,有鲜明态度;四要新颖,不落俗套。[5]

还必须强调的是,用借代修辞手法时,借代事物和本体事物之间必须有密切联系,如果两者不相干,就不能构成借代。另外,要注意借体的感情色彩,比如以人物形象的某一特征来称代某人物时,有的是褒义的,有的是贬义的。

四、运用对偶修辞手法使新闻标题具有韵律美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在制作新闻标题时,巧妙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会使语言凝练,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引题)城市规划“不折腾” 开发建设“不滥权” (主题)玉山一张规划图“接力”35年》(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文字消息),稿件写的是江西玉山县如何保证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杜绝开发建设的滥权、随意与盲目等现象。引题采用了对偶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

又如《爱心穿越地层 生命奏响强音》(第21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广播消息),稿件写的是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的救援过程。标题采用对偶修辞手法,鲜明有力地彰显出救援人员大无畏的勇气,以及人类意志的顽强。

再如《哈密瓜根植老挝 桑树种落户古巴——广西农业技术闪亮海外助力中国外交》(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文字通讯),稿件写的是广西农业与东盟国家、美洲和非洲等地合作交流的丰硕成果。主标题运用对偶修辞手法,高度概括了广西与老挝和古巴在农业合作交流方面的亮点。

在新闻标题中使用对偶修辞手法时要根据稿件内容自然地建构,不要单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工整,任意拼凑,否则可能弄巧成拙。

五、运用引用修辞手法使新闻标题言简意赅

引用就是写文章时,适当引用成语、典故、古诗词或格言等,以寄托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观点。

在新闻标题中适当采用引用修辞手法,可以让人感到标题更加可亲可感。

如《“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第2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文字评论),作者针对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等现象,剖析职能部门相互推诿的根源。标题引用的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这样的标题让人耳熟能详、忍俊不禁。

又如《不信东风唤不回——也说李嘉诚撤资》(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文字评论),这篇稿件对李嘉诚从内地大举撤资之后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杂音”做出了评述。标题中的“不信东风唤不回”出自宋代诗人王令的《送春》。这是要说明,只要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就一定会在,提供给投资者的机会就永远会在,李嘉诚们依然会不请自来。

采用引用手法做标题时,事先要了解所引用词句的出处,不能随意增减字词;所引语句与所写稿件在思想内容上要匹配,这样标题才能为稿件“添彩”。

六、运用仿拟修辞手法使新闻标题“似曾相识”

仿拟是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仿照大家熟悉的成语、谚语、诗词、名言、警句等,改变其中的语言成分,生成意义相似或相反的新词、新句的修辞手法。采用仿拟修辞手法,可以使新闻标题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妙趣横生。

如《“雾”必解决 当“雾”之急》(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电视评论),评论把焦点对准了持续困扰我国某些地方的雾霾问题,呼吁从源头解决当“雾”之急。标题采用仿拟修辞手法,强调治污刻不容缓。

又如《食品安全就该“人命关官”》(第2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文字评论),文章针对2010年1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草案新增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就“食品安全不仅‘人命关天’,更该‘人命关官’”这一论点展开论述。标题采用仿拟修辞手法警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

再如《温州:望楼兴叹》(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电视评论),评论抓住当时温州楼市异常火爆这个热点现象,分析其原因,指出高房价带来的危害,并提出平抑房价的建议。标题采用仿拟修辞手法,表达的观点已经很明确。

使用仿拟修辞手法做题时,应充分认识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尤其是其关联性特质,标题中替换的语素或词与原语素或词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反义或谐音等关系,即它们之间具有某种逻辑联系。这种修辞手法其实是“旧瓶换新酒”,其目的意在推陈出新,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

七、运用对照修辞手法使新闻标题过目难忘

对照也叫对比,这种修辞手法是把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比较、相得益彰。在新闻标题中采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过目难忘。

如《体育设施好了 学生体质弱了》(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文字消息),这篇稿件写的是青海某市高中生体育成绩普遍不如初中生,主要是因为初中体育抓得比较紧,而孩子上高中后,由于高考时不考体育,体育明显不受重视。标题使用了对照修辞手法,使“体育设施变好”与“学生体质变弱”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又如 《(主题)今天一小步 未来一大步 (副题)海峡会会长陈云林为江苏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送行》(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文字消息),稿件写的是江苏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在南京出发的情况,这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可能只是一小步,但未来在两岸关系上可能就是一大步。主标题采用对照修辞手法把这一事件的深刻意涵揭示出来了。

再如《昔日驱雹巫师 今日防灾炮手》(第1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通讯),稿件写的是西藏拉孜县芒普乡乃村的一位曾经靠念经驱雹为业的巫师,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为乃村人工科技防雹火箭炮的一名熟练炮手的故事。标题使用对照修辞手法,描绘了新闻人物从“驱雹巫师”到“防灾炮手”的惊人转变。

使用对照修辞手法做标题必须注意:客观事物的矛盾对立是普通存在的,如美与丑、善与恶、正确与错误等,对照要用很好,就要善于把握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能勉强在词句上构成对照,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为表现稿件主题服务。

结语

运用修辞手法制作新闻标题是使标题出彩的一个重要技巧,除了以上的这些修辞手法外,在制作新闻标题时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排比、双关、设问、反问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新闻标题不仅仅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可能同时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前面提到的《(主题)今天一小步 (副题)未来一大步海峡会会长陈云林为江苏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送行》,这则新闻标题同时使用了对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总而言之,在新闻标题中运用修辞手法就是对标题进行精心加工,力求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标题语言在准确、简练的基础上达到生动、新颖,这就使得新闻标题的制作进入了较高的境界。

猜你喜欢

借代新闻奖新闻标题
初识借代手法
说借代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
关于比喻、借代区别的一点研究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48个广播作品入选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试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独特性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