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流媒体记忆与变迁
——以《人民日报》为例
2020-12-05
尽管新闻的重点是此时此刻,而不是彼时那刻……过去似乎超出了新闻记者在完成其工作目标方面能够和应该做的范围。[1]但是,就像新闻之需要记忆,是因为记忆能将其对公共事件的叙述定位于特定背景中一样,记忆之需要新闻,乃在于新闻能够提供有关过去的最公开的草稿。新闻媒体,被视为塑造记忆和提供过去的集体表征的卓越机构。[2]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正式印发[3],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4]。至202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已进行了整整十年的建设。《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不仅以其报道彰显了所报道对象的重要性程度,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民日报》的报道亦积淀为非常重要的媒体记忆,成为分析特定对象的主流媒体记忆历史及特征的典型样本。从媒体记忆的角度对这十年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所获得的主流媒体记忆问题的审视,致力于回答主流媒体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一国家战略所给予的记忆空间有多少,其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记忆特征如何,以及这十年来主流媒体的记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
本文以《人民日报》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这十年间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相关报道为分析对象。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中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获得标题或正文中包含此关键词的报道346条,再按照独立成篇、主题相关的原则,剔除作为背景提及但主题不相关,或是与其他区域政策并置,或仅作为全国情况一部分的报道,最终获得《人民日报》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独立报道167篇。下文的分析即建立在这167条数据基础之上。
一、主流媒体的记忆变迁
从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到2019年底,海南国际旅游岛已进行了十年的建设。十年里,主流媒体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报道,既记录和见证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历史,也镌刻和留存下主流媒体记忆变迁的轨迹。
(一)由热转冷:对象关注中的记忆弱化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09年12月31日成文,2010年1月4日公开发布。2010年1月7日,《人民日报》开始进行相关报道,直至2019年9月5日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最后一则报道见报。十年间,主流媒体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报道数量呈断崖式下降趋势。
2010年,《人民日报》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报道数量最多,随后两年(2011、2012年)亦保持了较多的报道量,三年后,相关报道数量断崖式下降,大多数年份的报道篇数仅为个位数。
2010年1月,“意见”发布,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媒体报道的角度来看,这是极具新闻价值的议题,而从媒体记忆的角度来看,则是记忆的“热点时刻”(hot moment)[5]。记忆的热度不仅体现在年度报道量统计中,而且月度报道量统计图更直观地放大了“热点时刻”记忆热度的集中性。
在月度报道量的统计中,《人民日报》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月度报道量排名前三的月份依次为2010年3月(16篇)、2011年4月(10篇)、2010年1月和2012年8月(9篇)。其中,除2010年1月主要由“意见”发布月的单一热点驱动外,其余的2010年3月、2011年4月和2012年8月这三个月均分别叠加了“两会”、“博鳌亚洲论坛”、“迎接党的十八大”等其他热点因素。这表明,媒体记忆的热点时刻,初爆期(前3个月)的记忆热度非常高,尤其是如果与重大热点(如“两会”)叠加的话,记忆能量会集聚和放大,从而形成特定时刻的焦点记忆。2012年8月以后,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月度报道量进入低位徘徊期(0-4篇),与记忆热点时刻的高位持续(9-16篇)形成鲜明反差。
记忆热度的急剧下降不仅表现在媒体报道数量上,亦通过媒体版面的安排反映出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在2010、2011两年获得了最多的头版报道机会(6次),2012、2013年分别被头版报道了4次、3次。此后的六年时间里,除2016和2018年各被头版报道过1次外,有四年时间均未被头版报道。
由此看来,海南国际旅游岛所获得的主流媒体记忆,经历了初爆期叠加重大热点形成记忆热点时刻,随后记忆热度急剧下降,及至渐被主流媒体遗忘的由热转冷的记忆衰减过程。主流媒体记忆的衰减,既表现在记忆容量上的急剧压缩,也表现在记忆空间上的配置调整,这说明,媒体有关特定对象的记忆持续性和记忆保持度均相当有限。
(二)守旧纳新:议题呈现中的记忆结构化
尽管主流媒体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记忆经历了由热转冷的记忆衰减过程,但媒体议题的呈现却表现出记忆聚焦的相对稳定性。也就是说,虽然新闻总是逐新的,但主流媒体却并非喜新厌旧,而是在守旧中纳新。所谓“守旧”,即《人民日报》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议题报道一直以其最初关注的几大议题为主,反映了主流媒体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相对稳定的报道旨趣,亦反映了记忆变化中的“不变”。
议题统计的结果显示,媒体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报道,首要聚焦的议题即为旅游业,紧随其后的是建设综述、会展业、社会建设、政策发布或解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房地产六大议题。
从年度议题的分布上,可以更清晰地看到,2010至2019年主流媒体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议题聚焦的稳定性与变化性。
“意见”公布当年即2010年,主流媒体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报道,议题数量位列前三的分别是旅游、建设综述和房地产。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和问题,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思路、规划等进行综合报道,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起步之年获得最多的关注无可厚非。但颇具意味的是,仅次于旅游和建设综述议题,位列主流媒体当年议题量第三位的竟然是房地产,且大部分房地产的报道都是基于“给楼市退烧”[6],防止陷入“房地产泡沫泥潭”[7]的避免历史重演、不能重蹈覆辙等对过去、历史问题的提示和警醒上。这说明,尽管建设国际旅游岛对于海南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但媒体并非只着眼于新机遇,还立足于旧问题,通过对过去存在的非常突出的“房地产泡沫”问题的提及和重复来预警。一方面,提及过去的“房地产泡沫”问题能够唤起公众、社会有关海南的记忆印象,另一方面,通过将新的陌生的“国际旅游岛”概念与过去熟悉的“房地产泡沫”问题的勾连,亦即将过去纳入现在的框架中,使记忆服务于现在[8]。
“意见”发布的第二年即2011年,建设综述这一议题获得的报道量最多,这与周年纪念[9]这一高度仪式化的媒体记忆形式常常获得更多的媒体关注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两年后即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的议题获得了最多的报道量,这既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愈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体现,也反映了主流媒体对海南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关注与关切。
当然,主流媒体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报道并非局限于熟悉的议题的反复提及,其还不断关注新现象、新问题,如医疗健康产业、司法改革等就是在近几年才出现的议题。通过梳理十年来《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可以发现,主流媒体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媒体记忆,已经形成了由旅游业、社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房地产等议题作为主体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记忆结构。
(三)破立结合:框架运用中的记忆逻辑化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开篇即指出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10],这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础和起点。《人民日报》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报道框架,既立足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的现实,又着眼于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于海南发展的新机遇,有破有立地建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媒体记忆。所谓“破”,即不讳言、直面过去已暴露的问题;所谓“立”,即注重现在的建设举措,以及将来的建设预期。
结合媒体报道的时间性维度和媒体报道的基本立场,本文将《人民日报》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报道框架概括为四种主要类型:宣传型、建设型、成就型、协调型。宣传型框架主要指向蓝图描绘、政策发布和解读,以及领导考察调研的报道宣传,侧重于未来将做之事;建设型框架主要指向建设过程中的新动态、新现象、新举措的客观呈现,侧重于现在进行之事;成就型框架主要指向建设进程中已取得的成绩、典型人物,或发展经验的总结,侧重于已经完成之事;协调型框架主要指向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过去问题的揭露与现在解决之道的结合,侧重于基于过去完成的现在之进行。
按照前述四种主要框架对《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分析统计可以发现,在“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提出后的前两年,建设型、宣传型和协调型的框架占比最高。在“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推出后的第3-6年,成就型框架成为当年主流媒体报道占比最高的框架。
在主流媒体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报道中,宣传型框架和成就型框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框架,媒体在10年中有9年都使用了这两个框架。建设型框架,媒体在10年中有8年使用了此框架。协调型框架则主要集中在建设前期(2010-2016年,2014年无)。虽然从整体上看,《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非常注重建设成绩的报道和未来发展预期的宣传。但是,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媒体所使用的主要报道框架还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在建设初期(2010-2011年),直陈问题、讨论问题解决之策的协调型框架,关注建设新进展、新举措的建设型框架,以及描绘蓝图、政策发布解释的宣传型框架运用最多。在建设进行至一个阶段后(2012-2013年),总结建设成绩的成就型框架成为最突出的媒体报道框架。最近三年(2017-2019年),主流媒体有关国际旅游岛的报道则主要集中在宣传型、建设型和成就型框架的使用上,侧重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协调型框架则不再使用。
基于海南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的背景,《人民日报》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媒体记忆,经历了一个先破后立、边破边立的破立结合的框架调整过程。通过直面过去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立足于现在建设的新进展、新举措,以实现新机遇的发展预期,这正是主流媒体记忆框架变迁背后的基本逻辑——在吸纳过去教训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发展现在。
二、主流媒体记忆的主要特征
新闻媒体虽然是以对当下的记录和见证在生产新闻,但是历经时间和岁月的变迁,却可以积淀为最可宝贵的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生成独具特色的新闻媒体记忆。[11]《人民日报》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媒体记忆,虽然历经记忆弱化、记忆结构化,以及记忆逻辑化的记忆变迁历程,但这十年间,其所生成的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媒体记忆却具有一些共同的、鲜明的特征。
(一)回顾性记忆主导,前瞻性记忆缺失
记忆既可以是回顾性(retrospective)的,也可以是前瞻性(prospective)的[12]。回顾性记忆是对过去事件、经历的记忆,而前瞻性记忆则是对未来需要做的事情的记忆,有研究将其界定为“记得在未来合适的时间采取预期的行动”[13]。前瞻性记忆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事件(event-based)的前瞻性记忆和基于时间(time-based)的前瞻性记忆。[14]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是指以某个事件作为提醒或提示去完成活动,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是指以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作为提醒或提示去执行任务。
中介的前瞻性记忆(mediated prospective memory)概念聚焦于新闻媒体作为前瞻性记忆代理人的问题。[15]这一概念指出,正是通过各种媒体的新闻实践活动,集体的前瞻性记忆任务才能协商、形成,从而揭示出新闻话语中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复杂的关系。[16]
《人民日报》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媒体记忆大量集中在回顾性记忆,即对已做之事的记忆上。关注已发现的问题、已实施的举措、已取得的成绩的回顾性记忆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一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来说,主流媒体的前瞻性记忆更为重要。因为记忆的主要任务不是记得那些因为现在和未来的意义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记得基于现有的承诺仍然需要做的事情。[17]
事实上,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还是海南省出台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有非常明确的基于时间和基于事件的任务界标,如“意见”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指出,“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到2020年……”[18]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基于时间的目标任务。“纲要”最后部分所列举的涵盖塑造整体形象、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质量等十个方面共40项的“近期行动计划”[19],则是非常典型的基于事件的目标任务。也就是说,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一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非常适合媒体运用前瞻性记忆,一方面是国家和海南省层面都以规划、纲要的形式设定了基于具体时间节点的发展目标、行动计划,使前瞻性记忆的运用具有明确的指向对象;另一方面,国家战略和区域规划要变成现实,而不是流于一纸空文,还需要媒体的持续跟进和监督。主流媒体通过基于时间或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既能够提醒、提示特定目标任务的进展状况,又能够通过持续跟进战略规划的变现和落地情况,发挥主流媒体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
(二)在路径依赖中记忆图示化
美国学者杰弗瑞·欧里克(Jeffrey Olick)在对德国战后的二战反思史研究后发现,虽然在每年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纪念日(五月八日)的纪念活动中,德国人的纪念方式,其所使用的词汇以及话语模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其与前一次的纪念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关系。在此意义上,欧里克指出,记忆的构建有一种路径依赖效应,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我们曾经的记忆与叙述方式影响着今天的记忆。[20]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21]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这就决定了媒体记忆必须建立在尊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旅游业、产业转型等这些在海南过去建设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再次成为了主流媒体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议题。
图式(schemata)是“一种框架和标准,记忆单元从过去的经验中形成图式,并通过图式来期待、衡量和反思性地形塑新的体验”[22]。通过共享图式,可以实现巴特利特(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所谓的“文化的传统化”(cultural conventionalisation)[23],即通过我们已有的经验框架来理解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东西。这些图式既是个人的,因为它们是组织经验的手段,同时也是集体的,因为它们植根于文化背景和材料中。[24]
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普通公众,要理解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一新的战略,都需要运用广泛共享的图示,也就是将新事物纳入已有的,我们熟悉的背景或框架中。因此,“警惕房地产泡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熟悉的经验框架就成为主流媒体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记忆图示。
(三)在竞争与遗忘中生成主流媒体记忆
记忆是怎样被擦除、遗忘,或放弃的问题,被视作是与记忆以什么方式被置于特定位置同等重要的问题。哈布瓦赫将遗忘解释为社会框架全部或部分的消失,但是遗忘,或者说某些回忆的变形,也可以解释为框架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改变。与个体记忆研究不同,集体记忆研究重视否定性活动的价值。遗忘是“一个记忆对另一个记忆的替代”,其不应被视作失败或亏损的实践,而应被视作有价值的活动,是记忆自身一种战略性和中心性的实践活动。[25]
作为组织化、制度化的记忆生产机构,新闻媒体在形塑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26],一方面,它们是社会文化竞争的舞台,为各种代理人(如政治活动家、学术界)赋予权威;另一方面,其作为突出的记忆代理人,也是这个竞争舞台上的一员,希望提供媒体自身对集体过去的权威解读。[27]
《人民日报》作为纸质媒体,其报纸版面数量决定了其记忆容量限度,同时,其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在记忆权威性上的独特地位更进一步加剧了争夺其关注和记忆的竞争。从而带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相关记忆,在主流媒体舞台上面临的激烈竞争和必然遗忘。从十年里海南国际旅游岛所获得的主流媒体记忆来看,建设初期有关其的主流媒体记忆量急剧扩张、记忆热度迅速上升,到建设后期,尤其是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发布[28],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为“海南发展面临的新的重大历史机遇”[29]后,《人民日报》有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报道几近消失。“国际旅游岛”被“自由贸易港(区)”迅速取代,媒体的记忆量、记忆热度迅速转移,“国际旅游岛”被遗忘和被替代。
由此看来,主流媒体的遗忘,相当程度上是有限的记忆资源竞争和重新配置的结果。特定区域发展战略的记忆,不仅面临着外部其他区域的竞争,还面临着区域内部新的发展战略的竞争,这就决定了主流媒体的记忆竞争,不仅是记忆资源的竞争,还是社会资源的分配竞争在媒体领域的复现,这也从本质上决定了主流媒体的记忆是社会性、结构性的竞争与遗忘共同作用的产物。在这种关系中,遗忘是社会摆脱过去的束缚、向前发展的重要和基本组成部分。[30]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学生王婉婉、张一驰、王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