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CT诊断肺段隔离症的临床观察
2020-12-05李鸣
李鸣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南阳,473000)
肺段隔离症是先天发育畸形而产生的疾病,正常肺组织和肺组织的一部分发生了分离的现象,并这部分单独也可以发育,该部分肺组织只可以接受体内的循环供血,一般情况下和支气管是不相连通的[1]。肺部隔离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占肺部疾病的百分比介于0.15%和6.4%之间,其中需要肺切除的患者所占的百分比介于1.1%和1.8%之间[2]。肺段隔离症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且症状不够明显,区分较困难,患者一般容易在体检时发现,因而采用有效的影像学对其进行检查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对其进行诊断。现在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大多采用X线平片和放射CT等影像学手段。本次研究中对放射CT诊断肺段隔离症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来我院治疗肺段隔离症的患者14例,对其采用放射CT来进行检查,分析检查结果。这些患者中男9例(64.29%),女5例(35.71%),年龄介于23岁和59岁之间,平均年龄(42.85±12.13)岁,患者主要表现为肺部出现反复感染,其中有3例出现咯血,7例出现咳嗽咳痰,2例出现胸痛,2例无明显的症状。所有患者都确诊为肺段隔离症,并且都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了同意书。
1.2 方法
研究方法:对14例肺段隔离症患者进行CT检查,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诊断资料和临床资料等,对放射CT诊断肺段隔离症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检查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的Brightspeed 16层进行扫描,扫描的参数是管电压是12kv,电流是200mA,螺距是1.375:1,扫描过程中进床速度是27.5mm/rot,对患者胸部先进行平扫,然后增强扫描患者的后静脉期和动脉期。往患者体内注入非离子型碘海醇(300mg/ml)作为造影剂。成年人体内注入80ml,儿童则按每千克2ml计算所需剂量。通过肘部以3.5ml/s的速度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入,扫描延时为20s。扫描层厚度约为1.25mm,之间的间隔是1.25mm,所有的图像都是采用平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法来处理。
2 结果
本组肺段隔离症14例患者则经过CT检查发现,病变的位置均是双肺的下叶后部分,其中,病变位置在左边下肺的有9例(64.29%),病变位置在右边下肺的有5例(35.71%),其中在肺叶内型出现肺段隔离的有10例(71.43%),出现在肺叶外型的有4例(28.57%),本组14例肺段隔离症患者有8例检查完毕后发现肺部有明显的肿块,增强扫描后肿块变得更加清晰。有4例患者在检查完毕后可以看到明显的囊实性肿块,经过CT扫描后得出,该组患者都出现了团块状影、片影,在肿块内部发现了囊肿但是没有发现气体。增强扫描之后,实质性的肿块变得更加清晰,囊性部位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强化现象。
3 讨论
肺部隔离症是肺发育畸形的一种疾病,从解剖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肺叶外型,胸膜把隔离肺包绕,是由静脉进入到患者的体静脉内。另一种是肺叶内型,隔离肺和正常肺被同一个脏层的胸膜包绕,是由静脉进入到患者的肺静脉中的。它和肺支气管是不相通的,在感染多次发生以后,才会和患者的支气管连通,形成囊腔。这两类都是由主动脉供血或者肋间供血[3]。肺段隔离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然而也有人认为肺段隔离症是一种获得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有:(1)形成干扰胸内的结构,使患者出现隔离肺,并且肺动脉一直供血。(2)肺囊出现异常发育,和支气管动脉供血之间仅仅是一种巧合。(3)患者肺分离部位的肺动脉异常发育,并且继续使用体循环动脉进行供血,出生后,对患者的肺组织形成影响,从而出现了囊性病变。(4)患者异常现象主要是在体循环动脉牵拉时出现了肺芽,并随着发育肺芽出现了移位,并且和正常的肺部组织发生了分离。(5)原始支气管树在形成的过程中,支气管和肺组织发生了分离现象,分离肺不再有肺动脉供血,但进行体循环动脉供血[4]。分支和原始的肺组织在正常的肺动脉的发育是紧密相关的,肺组织出现异常的原因难以确定肺动脉的分支和肺组织肺芽没有出现分离,使患者体循环动脉供血得到保证。本次研究中对肺段隔离症患者进行放射CT诊断,病变的位置均是双肺的下叶后部分,该组患者都出现了团块状影、片影,在肿块内部发现了囊肿但是没有发现气体。增强扫描之后,实质性的肿块变得更加清晰,囊性部位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强化现象。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和相关文献[5]报道一致,说明放射CT诊断在肺段隔离症中的应用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肺部隔离症经过放射CT诊断,一些出现实质性肿块的患者在增强扫描之后会发生强化的现象,而脓肿则不会出现明显的强化。放射CT诊断隔离症可以对病变进行准确显示,并可以对病变周围组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对诊断肺段隔离症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