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保留篇目”的语言“整形”

2020-12-05张姣姣江苏南通市如东县福亮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7期
关键词:苏教版洪水人教版

张姣姣 (江苏南通市如东县福亮小学)

部编版教材,较之苏教版、人教版教材内容和理念上的“大换血”,让一线语文教师感受到了一夜春风后的新气象。笔者仅是针对二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例,粗略地谈谈同样的一篇文章在新教材与其他版本的老教材之间过渡的语言变化以及编者的用意。

一、填充形象感知的土壤

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习得大多还停留在形象记忆的层次,因而小学语文教材更应趋向儿童的语言习性,并成为学生语言能力生长的土壤。例如《揠苗助长》一课在苏教版和部编版的细微变化,可以窥见课本语言越来贴近儿童语文生活的趋势。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苏教版第六册《揠苗助长》)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部编版第四册《揠苗助长》)

苏教版的语言是简洁、精炼,但是不利于学生去体会语词的感觉与含义。“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部编版教材巧妙地添了“一天,两天,三天”,这一笔将漫长的等待过程形象地勾勒出来了。而农夫“焦急”的心情,学生又如何形象地感受呢?“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这些都是真实状态下的行为,学生对“焦急”这个词语的体会也会更真实、饱满。

再如《大禹治水》一课在苏教版和部编版的变化:

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苏教版第三册《大禹治水》)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部编版第三册《大禹治水》)

“无家可归”是一个客观性的书面词语,而其中学生对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是片面的。灾难过后的一系列的后续影响,才是最真实的。部编版教材准确地添了一笔“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灾后慌乱可怕的场景就被带出来了,这是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去体会文本的重要生发点。

二、精进斟词酌句的砝码

语词的准确性有时候也像一把钥匙。能否打开语言学习的大门,走近课文的情境,用对精准的语言是关键。

例如《亡羊补牢》一课在人教版和部编版中有一个细微的小变化:

原本人教版中《亡羊补牢》中出现了两个“赶快”: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部编版教材将两个“赶快”修改为“赶紧”。这毫不起眼的一笔,实则考量再三。“赶快”一词在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抓住时机,加快速度。而“赶紧”的意思:抓住时机,毫不拖延。显然“赶紧”的意思更贴合《亡羊补牢》的寓意。一字之差,表达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又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在人教版和部编版的一个小改动: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人教版第四册《难忘的泼水节》)

部编版第三册的教材将含糊不清的“今年”换成了“1961年的泼水节”。一个清晰准确的时间概念,会影响学生语言表达的客观意识。

值得斟酌再三的还有《揠苗助长》一课在苏教版和部编版的变化: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苏教版第六册《揠苗助长》)

“兴致勃勃”表示兴头很足,这个词语用在这里一方面可以展现农夫因为自己的办法感到得意,很有成就感。加强反面的描述,为更好地陈述正面的道理进行铺垫。但是,这篇课文从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迁移至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就必须得克服这中间“水土不服”的差异后果。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对“兴致勃勃”可以说不是陌生的,他们可以利用这个词语当跳板,更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但是,对于刚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兴致勃勃”的作用就不再是一个跳板,词语本身的难度就达不到我们原先期望的效果。所以,部编版二上的语文教材就将“兴致勃勃”改成了“一边喘气一边说”。

三、给予自主思考的空间

教师所追求的“以人为本”的语文教材不能“太满”,不能“定形”,更不能“灌输”。语言表达的魔力就在于“一眼可窥见山水”。细节的处理,一些成人化的逻辑就渗透在课本语言中,会成为精神粮食中的小石子,一些隐蔽的危害也随之而来。

例如苏教版《狐假虎威》中就出现了“狡猾的狐狸”。“狡猾”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贬义,狐狸背上这个“骂名”就已经将学生思维走向定了性。所以,一颗“小石子”也可以成为压制学生思维发散的一座山。部编版二上的语文教材中将“狡猾”一词细心地删去了,这一笔留下的多姿多彩真正让语文课堂活跃、深刻起来。

又如《大禹治水》一课在人教版和部编版的改编,则体现了对思维完整性的发展。苏教版第三册《大禹治水》简单叙述了禹治水的过程:

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这样的叙述固然没有问题,而部编版第三册的教材添加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禹疏导治水的过程:

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这一处理让《大禹治水》不仅是一个空洞的传说,增加了学生思维延伸的分量,也让大禹整个人物更立体。鲧的例子说明了大禹治水成功的因素少不了在失败中反思,也让学生潜在地感受到治理水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防川之道,我们自古有之的政治哲学、生活哲学,这一点渗透在教材中,给学生以后更完整、深透的思维训练打下基础。

四、细化价值取向的引导

温儒敏教授说过:“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教材中意识形态(尤其是价值观)的影响要“有机渗透”“润物无声”。因而在价值取向的引导上更应该慎之又慎,在部编版教材中可以看到编者慎重的考量。

例如,人教版第六册《画杨桃》文末有一句话部编版将其删掉了:“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句话对吗?不完全正确。它作为课文的结尾,有着价值引导的作用,就会使很多孩子误入歧途。我们要始终相信自己的眼睛吗?是不是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呢?这些问题暴露了隐含的负面导向,所以宁可弃之不用。

再如苏教版与部编版的《大禹治水》一文,也有一些删改:

禹在外治水13 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苏教版第三册《大禹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部编版第三册《大禹治水》)

部编版将这句“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删掉了。这句话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是现实、残忍的,尤其是现在有很多留守儿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可能会成为很深的痛处。而在成人的思维中认识到这不是大禹的“黑点”,而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再比读这两版表达的情感侧重点,部编版的表达效果就像慢镜头一样,展现出了大禹在舍小家时的不舍、无奈,这是需要学生细读体悟的。

五、重拾文字音韵的美感

我们都知道统编教材增加了经典课文和传统篇目的比例,例如名著导读、古诗词诵读等。这其实也让编者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思考:如何在跟进时代性的步伐中,又兼顾到传统性的继承?

在统编教材中,可以发现新的小尝试。例如,原本苏教版中的《古诗两首》《寓言两则》在统编教材中都变成了《古诗二首》《寓言二则》。在现代汉语语法中这样的用法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但是换一种文言文的用法在这些传统篇目上也是合理的尝试与突破。

统编教材也在现代篇目的课文中兼顾到了文字排序、音韵的审美性。例如: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苏教版第三册《朱德的扁担》)

部编版教材对文字的组合进行了变动,“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起粮食”,读上去就流畅很多,琅琅上口。

总而言之,部编版教材中“传统篇目”的语言变化现象更贴近了学生的语文生活,也反映出小学生语文素养多元化综合发展的需求。而一线教师更应了解学生、钻研教材,传递新教材的新能量,打造新时代的新气象!

猜你喜欢

苏教版洪水人教版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又见洪水(外二首)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猛兽威力无比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