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信息素养
2020-12-05江苏连云港市猴嘴中学
李 艳 (江苏连云港市猴嘴中学)
初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相对脆弱的,情绪是波动起伏的,处在一个“心理断乳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联系实际生活等教学方式,通过调动主动情绪、启迪竞争意识、强化网络道德等具体方面展开有关心理健康的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创设情境,调动主动情绪
诱发出学生探索性的思维活动,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兴趣、内化认知最有效的方式。情境的开创则非常利于学生将自我置于到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探究活动,接收相关知识内容,融入自我的思维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例如,在“演示文稿”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一些动画制作的操作方式,随后向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自我进行动手操作。如“假如自己是一名心理老师,该如何制作关于‘减轻压力’的幻灯片”,学生首先正视自己的主体地位,然后进入情境,在网上查阅一些关于“科学减压”的素材,以及互联网上宣传减压所采用的一些图片,在输入文本框内容时,学生会细心的寻找一些自己认为可行的方式方法,如可以通过“宣泄”的方式,将不愉快的事情写在纸上,撕碎扔掉;转移压力,将不愉悦的事情暂时先忘掉;调整期望值,重新制定目标,降低期许值,压力就会相对减少等方式,并配上漫画图片,进行演示。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愿意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则非常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渗透知识内容。通过以上这种方式,既可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很好地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任务驱动,启迪竞争意识
中学生渴望被教师、同学认可自身的能力,得到表扬和赞许,因此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会很有效。
例如,在“应用文档”这一章节的学习时,笔者便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展开良性的竞争,比拼谁的作品更好。在学习“图文混排”这一细小知识点时,笔者便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学生应如何交往”让学生搜集正确的价值信息和图片,进行混合排列。学生在得到问题后,便在网上广泛的寻找文字和图片素材,学生在图片选择时,有选用漫画的,也有选用真人照片的,选用漫画的学生在图片的选择时,会考虑到图片背景颜色的搭配,选用绿色等较为“亮”一些的背景,文字的选择上,则汲取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信息,进行复制粘贴,制作出了很好的作品。在素材考究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之中已经汲取了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启迪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水平的一种培养,使学生在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方面,有了逐步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信息素养。亦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
三、联系生活,强化网络道德
网络已经是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就需得广大教师在课堂过程中,广泛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实例让学生进行感知,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让学生在实例的分析中,明确自我的价值观取向。
例如,在“走进信息时代”章节的学习中,笔者便联系实际案例,让学生从中进行分析,如2007 年“熊猫烧香”病毒案,这是发生在我国的首例制作并贩卖,非法获取暴利的病毒案,也揭示出网络时代,犯罪不仅仅只有传统犯罪方式,网络也有可能导致犯罪,学生在查阅过程中,了解到这一犯罪团伙的头目信息,并明白“熊猫烧香”是一种什么样的犯罪活动,其是通过何种方式进行的犯罪活动,以及犯罪之后遭到了什么样的严惩。学生在分析中得出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真理,认识到在网络上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要培养一个健康的网络人格和拥有一种健康的网络道德。
这种方式的渗透是比较直接的,学生在认知别人的犯罪导致惨痛的后果时,便会更加树立自身的修养标准,更加建立起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法律的威严和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两者融为一体,采用上述的教学方式展开日常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获取,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