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基层干部减负为何落实难?
2020-12-04余静寒
余静寒
说起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人们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不难理解,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工作繁杂,压在基层干部身上的“担子”很重。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头,基层干部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最近我在几个国家级贫困县采访,不少基层干部表示,自己早已分不清工作日和周末,“5+2”“白+黑”几乎成为常态。
总听到基層干部喊累,但和他们聊完后,我发现,他们眼中的累并不完全是为贫困群众奔前跑后、解决现实问题的累。恰恰相反,老百姓的幸福感是激发他们工作动力的源泉。还有干部坦言,基层工作不乏有诸多挑战性的地方,自己能从中得到锻炼。
所以真正让基层干部喊累的是什么?一名乡镇的扶贫干部告诉我,他估算了一下,手头上要填的各种材料至少有100项。另一名扶贫干部反映:“我手机里安装的扶贫应用软件就有3个,分别是省、市、县要求下载的,需要填写贫困户基础信息,核算收入,还要定位和打卡,其实功能是重复的。”
此外,各类检查、考核更像是一座座看不见的大山,压得基层干部喘不过气。一名基层干部说:“我既要帮扶10户贫困户,还要处理办公室日常工作,‘双重身份让我压力很大。比如,现在准备的迎检材料,我已经改过很多次了。里面要求做的几张表,其实内容都大同小异。”
尽管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但“文山会海”“表格扶贫”仍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一名扶贫干部表示:“制度是有,但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制度和要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冲突。基本上是各说各的,各干各的。‘两张皮现象突出。”
大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制度和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往往是在上传下达时没准确把握好精神要义,执行起来难免“走样”。比如年终考核、检查本可以对干部的工作情况、成效进行一次综合考评,但由于考核的项目过多过细、考核主体过多过滥、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基层干部常常被搞得焦头烂额。
有专家分析,有些工作存在多头考核、重复考核现象,导致基层工作任务叠加,为了应付考核,不得不通过搞某种形式主义应对,出现工作层层推诿、责任逐级下移,导致层层加码下基层干部身心疲惫、进退失据。比如,为了迎检,有的下级精心布置场景,设计好路线,领导还要提前“踩点”,这一过程浪费了基层干部诸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减少基层负担,更需要上级机关和领导以身作则。
总的来说,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政绩观的错位。一些地方比的不是谁的实际增长点多,而是谁的表面“亮点”多;比的不是谁的工作方法有效,而是谁的口号响、调门高。所以,在通过制度化手段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同时,应深化源头治理,切实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上级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政绩观,才是破解形式主义的“法宝”,才能真正为基层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