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权力认知情境下3-6岁幼儿公平分配行为的发展特征研究

2020-12-04俞睿玮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班分配公平

汪 晨,俞睿玮

(1.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2.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一、问题提出

学前儿童公平的发生发展特点是儿童道德研究中的热点问题。[1][2]对学前儿童公平的发生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明确公平的产生及发展轨迹,对公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会面临大量涉及公平分配的情境,公平是建立和维持其同伴关系的重要条件。[3]公平分配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幼儿合作和分享行为发展的基础。[4]因此,公平分配行为对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幼儿道德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以往幼儿公平分配行为发展的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发展早期已经能够理解公平原则,婴儿已经有了公平偏好( fair preference),期望平等的资源分配;[5][6]在出生的第二年,幼儿就期望一个分配者能给两个相似的接受者均等地分配物品,并且也期望能够根据不同的努力程度会有不同的分配结果。[7]3岁幼儿能够表现出与他人平等分配资源的倾向,3-5岁幼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公平分配行为。[8][9]

以往文献中公平分配行为的常用研究范式有:来源于实验经济学的博弈范式、故事访谈法和情景实验法。根据分配者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任务范式,被试在自己与他人间进行分配,[10]分配方案与自己的利益有关;另一种是第三方任务范式,被试作为第三方角色,为其他人进行分配,分配方案与自己的利益不相关。第三方任务范式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因为他们可能因为言语、动作、思维等能力的局限,不能直接进行分配,并且此范式有利于排除自身利益卷入对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

社会权力( social power)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同时产生于社会互动的过程。每个人生活中都存在着社会权力,成人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支配和被支配、权威与服从的社会权力分布,社会权力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成人的生活方式和众多行为表现。幼儿的社会关系中也同样存在着成人的社会关系中常见的社会权力差异。有研究者认为,8岁以前的幼儿获得社会权力的方式是通过对玩具、游戏场地等资源的争夺,最后获得资源的个体社会权力较高。[11][12]

以往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被试选取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有关社会权力认知的研究对象大多是成人群体,而幼儿的社会权力认知近期才受到关注,所以国内有关社会权力认知对幼儿公平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非常少。2018年程南华等人综述了儿童社会权力认知的发展过程及社会权力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其中包括儿童社会权力认知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并且展望了儿童社会权力的未来研究方向。[13]其次,虽然国外已有相关研究,2016年查理菲迪恩(Charafeddine)等人运用两组实验(第三方的分配任务和再分配任务)探究了3-8岁儿童在社会支配情境下的资源分配行为。研究得出结论,儿童在社会支配性情境下的资源分配模式出现了年龄上的差异:3岁和4岁幼儿更偏好支配者;5岁幼儿对支配者和受支配者的资源分配没有显著差异;8岁儿童则分配给受支配者更多的资源。[14]但由于研究中幼儿成长环境以及年龄分段与中国存在差别,研究结论难以与中国幼儿匹配;并且男女比例未等量控制,所得出的结论可能并不准确。最后,大量关于幼儿公平分配行为的研究在选取被试时,只选取了数量较少或某一年龄段的幼儿作为被试。如:2012年肖(Shaw)等人对公平分配行为的研究中选取的被试数量为20名6-8岁儿童和24名3-5岁幼儿;[8]同时,年龄的分段比较宽且男女性幼儿数量不等,不能得出更为细致的结论。

本研究在结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改进研究方法,采用第三方任务范式,考察权力认知情境下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共90名幼儿的公平分配行为的发展特征及性别差异。将实验分成渐进的三个阶段,通过权力(玩具决策权)认知情境、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展开,对幼儿公平分配行为的发展特征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以期对权力认知情境下3-6岁幼儿公平分配行为的年龄及性别特征做进一步的探讨,更好地了解和协助幼儿公平行为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湖州市某幼儿园随机抽取幼儿共90名,其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分布情况统计表

(二)研究工具

1.权力认知情境

权力认知情境参考2016年查理菲迪恩(Charafeddine)等人有关权力认知对资源分配行为影响研究的实验方法。情境以该研究中采用的对话(Appendix A )[14]为模板呈现。对话包含三个阶段:两个玩偶代表两个小朋友,在三个场合中对于要一起玩的游戏都有不同的建议(每个玩偶都提议玩自己最喜欢的游戏),三次都是同一个玩偶将他的选择强加于另一个玩偶,但整个互动是有趣、和平的。本情境通过对话中一个玩偶掌控着决策权力而另一个玩偶没有决策权力来显示权力的不平等。

2.分配情境

分配情境参考2012年肖(Shaw)等人有关公平行为的研究中的情境(Study 1a)[8]。情境所需材料:相同的彩色雪花片5个;相同的彩色玩具6个(5个完好,1个有破损)。

(三)研究过程

将被试带入熟悉的且无其他外界干扰的安静房间,如:教室安静处、午睡室或活动室。

1.决策情境观看

被试观看权力认知情境。被试观看情境后,主试将问被试两个平行的问题来确保他们正确地理解了这个故事:“哪个玩偶总是决定玩什么游戏?”和“哪个玩偶从来没玩过他最喜欢的游戏?”若被试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时,主试向他讲述更简单的故事版本,再问他这两个问题。不能给出正确答案的被试的数据将被剔除。

2.实验一:数量分配实验

主试告诉被试:“两个玩偶昨天打扫了他们自己的房间,都做得很好。他们很喜欢彩色雪花片,我们这里有一些雪花片给他们当奖励,问题是我不知道怎么分,请你来帮我给他们分一下好吗?”“你来决定他们得到多少个雪花片,我们有这5个雪花片。一个给东东,一个给明明,一个给东东,一个给明明,哦!剩下一个”(分雪花片时将雪花片放进小盒子,对应幻灯片上东东和明明的位置;边做相应陈述边放雪花片),然后问被试:“我们这一个是应该给东东,还是应该给明明,还是应该把它扔掉呢?”分配资源后,主试请被试解释他们的决定:“为什么你把这块雪花片给了他?”或“为什么你把雪花片扔掉了?”

3.实验二:质量分配实验

主试告诉被试:“两个玩偶今天也打扫了他们自己的房间,都做得很好。他们也喜欢玩具,我们这里有一些玩具给他们当奖励,问题是我不知道怎么分,请你来帮我给他们分一下好吗?”“你来决定他们得到多少个玩具,我们有这6个玩具。一个给东东,一个给明明,一个给东东,一个给明明,哦!剩下两个,但是一个是坏的,一个是好的”(分玩具时将玩具放进小盒子,对应幻灯片上东东和明明的位置;边做相应陈述边放玩具),然后问被试:“你来分这两个吧!这个好的和坏的分别给谁?还是应该把它们扔掉呢?”分配资源后,主试先请被试确认他的分配结果(把好的和坏的分别给了谁),再请被试解释他们的决定:“为什么你把好的玩具给了他,把坏的给了他?”或“你为什么把两个玩具扔掉了?”随后,主试请被试确认支配者和受支配者(确保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正确地回忆了权力的不平等):“谁在领导?”“谁不领导?”或“谁在控制?”“谁没有控制?”,对此问法不理解的幼儿(如:小班幼儿)换成相同意义的问题:“谁在做决定?”“谁没有做过决定?”。

(四)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信息的编码处理,利用SPSS21.0进行数据的录入与管理,采用描述统计(如表2)、相关分析、二项检验等方法对所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最终整理得出结论。

表2 幼儿数量分配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幼儿数量分配行为的偏好分析

1.幼儿数量分配行为的性别特征分析

将幼儿选择分配物给予支配者与受支配者进行合并,合并为未扔掉分配物,此时将分配行为进行了二分,分为扔掉分配物以及不扔分配物。以分配行为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分组二项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男性幼儿选择将分配物进行分配的人数与将分配物进行扔掉的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幼儿选择将分配物扔掉的人数与选择将分配物分配的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对幼儿将分配物进行分配的行为分析,结果见表4。

表3 不同性别幼儿数量分配行为的二项检验结果

表4 不同性别幼儿数量分配行为偏好的二项检验结果

由表4可知,男性幼儿将分配物分配给支配者的人数与将分配物分配给受支配者的人数无显著差异;女性幼儿将分配物分配给支配者的人数与分配给受支配者的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2.幼儿数量分配行为的年龄特征分析

将幼儿选择将分配物给予支配者与受支配者进行合并,合并为未扔掉分配物,此时将分配行为进行了二分,分为扔掉分配物以及不扔分配物。以分配行为为因变量,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分组二项检验,结果见表5。小班幼儿选择将分配物进行分配的人数显著大于将分配物进行扔掉的人数;中班幼儿选择将分配物扔掉的人数显著大于选择将分配物进行分配的人数;大班幼儿选择将分配物扔掉的人数与选择将分配物分配的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5 不同年级幼儿数量分配行为的二项检验结果

进一步对幼儿分配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年级幼儿数量分配行为偏好的二项检验结果

由表6可知,小班幼儿将分配物分配给支配者的人数显著高于将分配物分配给受支配者的人数;中班幼儿将分配物分配给支配者的人数与分配给受支配者的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大班幼儿将分配物分配给支配者的人数显著小于分配给受支配者的人数。

(二)幼儿质量分配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表7 幼儿质量分配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三)幼儿质量分配行为的偏好分析

1.幼儿质量分配行为的性别特征分析

以质量分配行为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分组二项检验,结果见表8。

表8 不同性别幼儿质量分配行为偏好的二项检验结果

由表8可知,男性幼儿将质量好的分配物分配给支配者的人数与将质量好的分配物分配给受支配者的人数无显著差异(p>0.05);女性幼儿将质量好的分配物分配给支配者的人数与将质量好的分配给受支配者的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2.幼儿质量分配行为的年龄特征分析

以质量分配行为为因变量,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分组二项检验,结果见表9。由表9可知,小班幼儿将质量好的分配物分配给支配者的人数显著高于将质量好的分配物分配给受支配者的人数;中班幼儿将质量好的分配物分配给支配者的人数与将质量好的分配给受支配者的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大班幼儿将质量好的分配物分配给支配者的人数显著小于将质量好的分配物分配给受支配者的人数。

表9 不同年级幼儿质量分配行为偏好的二项检验结果

四、讨论

(一)权力认知情境下,3-6 岁幼儿数量公平分配行为的发展特征

1.3-6 岁幼儿数量公平分配行为的年龄特征

研究数据结果表明,与小班幼儿相比,中、大班幼儿的数量分配行为更倾向于公平分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公平感发展更为完善,对于公平分配的理解更深入。小班幼儿倾向于不公平分配;中班幼儿选择公平分配的人数明显多于不公平分配的人数,两者差异显著,说明中班幼儿倾向于公平分配;大班幼儿中选择不公平分配的人数与公平分配的人数无显著差异。这与表2的数据结果相呼应,同样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公平分配行为的发展也更为完善。

2.3-6 岁幼儿数量公平分配行为的性别特征

整体上数量的公平分配行为与不公平分配行为没有显著差异;男性幼儿或女性幼儿在数量公平分配与数量不公平分配之间也无显著差异。表明性别对幼儿是否选择公平分配并无影响。

(二)权力认知情境下,3-6 岁幼儿数量不公平分配行为偏向的发展特征

小班幼儿分配时偏好支配者;中班幼儿分配时偏好无明显差异;大班幼儿分配时偏好受支配者。如果被试在识别权力关系后选择支持公平分配行为,那么他们应该更愿意选择把雪花片或玩具扔掉;如果被试认识了社会权力的差异之后,不能做到公平分配,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为了保持这种社会权力关系而更偏好支配者或者认为这种社会权力的获得是不公平的而补偿受支配者。这两种分配原因所属假设的分类参考2016年查理菲迪恩(Charafeddine)等人的研究中采用的假设分类——匹配假设(Match Hypothesis)和补偿假设(Compensate Hypothesis)。[14]

研究表明,三个年级的幼儿在权力认知情境下的数量分配行为特点明显不同。大部分小班幼儿(3岁)选择认可支配者的权力,偏好支配者,同时他们的分配原因绝大多数为“明明(支配者)更厉害”或“一直是明明在做决定”,符合匹配假设。中班幼儿(4岁)公平感有所发展,选择不公平分配的人数较少且不公平分配时偏好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中班幼儿处于这两种社会认知的矛盾过渡期,对于匹配或补偿的选择未能做出更为明了清晰的决定。大班幼儿(5岁)不公平分配人数虽少于中班,但多于小班。更多大班幼儿选择不匹配权力高低者的资源,他们不愿意看到支配者有更多的资源,而是给权力低的受支配者更多资源,偏好支配者,他们的分配原因中大多数为“东东一直没有玩到他想玩的游戏”或“他们一直玩明明想玩的”,符合补偿假设。而性别对幼儿数量不公平分配行为偏好并无影响。

(三)权力认知情境下,3-6 岁幼儿质量公平和不公平分配行为的发展特征

质量分配中,对于剩余的分配物,全体幼儿都倾向于选择不公平分配。研究表明,小班幼儿分配时偏好支配者;中班幼儿分配时偏好无明显差异;大班幼儿分配时偏好受支配者。

三个年级的幼儿在权力认知情境下的质量分配行为特点与实验一的数量分配行为的数据结果相呼应。大部分小班幼儿选择认可支配者的权力并匹配给权力高低者不同的资源,偏好支配者,符合匹配假设;中班幼儿不公平分配时偏好差异不显著;绝大部分大班幼儿选择不匹配权力高低者的资源,给权力低的受支配者更多资源,偏好支配者,符合补偿假设。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不公平分配偏向从偏好支配者渐渐转向偏好受支配者。性别对幼儿质量不分配行为的偏好无影响。研究表明3-6 岁幼儿的性别在此研究中对年龄段分配模式并无影响。

五、建议

第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给予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指导。对本研究的结果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分析后不难发现:小班的幼儿认知事物本质的能力比较弱,判断与表现容易模仿他人,所以在幼儿公平意识的培养和公平行为的锻炼中,教育者应加强引导而不应过早地灌输幼儿权力高低的思想。中班幼儿的思想较小班更为活跃,自主意识也渐渐发展起来,他们对于公平的理解比小班更为深刻。同时,处于过渡阶段的中班幼儿可能会出现介于不成熟和较为成熟之间的矛盾阶段的社会性行为。教育者应引导他们更好地进行社会认知和行为判断。大班幼儿情绪情感更为丰富,所以应该从日常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公平意识的事中,不断积累对于他们的教导。同时,教育者应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探究幼儿社会性行为产生的内在机制、了解影响幼儿基于社会权力认知进行资源分配过程的具体因素,以便于实施恰当的教育。

第二,创设环境,熏陶感染,培养幼儿的公平分配行为。通过分析幼儿公平分配行为的发展特征,可以发现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下的成长过程中,公平感的发展趋向成熟且亲社会行为也获得完善的发展。2012年肖(Shaw)等人的研究推测,幼儿可能需要接触几个反对他们不公平的事例,然后才会渐渐发展他们自己内心对于不公平的厌恶,而不是他们自己基于社会比较来发展公平感。同时,幼儿是否选择公平分配可能取决于他们是否上了幼儿园,而那些上了幼儿园的孩子更有可能抛弃资源来避免不公平。[8]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幼儿园对于幼儿社会性行为培养的重要性。

第三,巩固强化,正确引路,重视父母、老师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良好的熏陶,教育他们在对待他人时应该抛下片面的观点,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幼儿的权力认知不仅影响公平分配行为,也影响着幼儿的人际交往的心理,影响其朋友选择偏向。老师应该营造平等公正的交往气氛,引导幼儿间正确的交流沟通,在孩子们的群体里树立平等的观念。

猜你喜欢

小班分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1种新型燃油分配方案设计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笨柴兄弟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