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2020-12-04魏燕王红娟通讯作者
魏燕 王红娟(通讯作者)
(解放军第970 医院 山东 烟台 264002)
用药安全对患者的疗效、生命尤为关键。但是,在使用药品治疗患者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不合理用药的占比正在升高,由于药品导致不良反应的病例多达250 万[1]。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药材,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少,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中药所致的不良反应事件也呈逐年增加趋势[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药房管理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2015 年1 月—2018 年1 月我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共80 例,男患者30 例,女患者50 例,年龄5 ~88 岁,平均年龄为38.00±10.50 岁,全部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3],对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类型、症状表现、不良反应转归情况等。
1.3 观察指标
分析80 例患者的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类型、症状表现、不良反应转归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采用%形式表示,P <0.05 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0 例患者,>60 岁占比为28 例(35.00%),40 ~59 岁占比24 例(30.00%),18 ~39 岁占比16 例(20.00%),18 岁以下12 例(15.00%)。不良反应发生时间>24h 病例占比为4例(5.00%),1 ~24h 病例占比为8 例(10.00%),0.5 ~1h病例占比为8 例(10.00%),<0.5h 病例占比为60 例(75.00%)。给药途径:静脉滴注病例占比64 例(80.00%),口服病例占比16 例(20.00%),外用病例占比0 例(0.00%)。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类型:红花注射液20 例(25.00%),舒血宁注射液10 例(12.50%),丹参注射液10 例(12.50%),参麦注射液5例(6.25%),注射用血塞通5例(6.25%),肺炎合剂20例(25.00%),其他10 例(12.50%)。全部患者停止用药以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自行消失。
3.讨论
用药安全是患者的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不合理用药的占比明显升高,合理用药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中药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少,但是也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2]。根据本研究结果可见,(1)老龄人比年轻人不良反应率更高,其原因在于老龄人身体机能减退,身体免疫力降低。因此,对于老龄患者的中药制剂治疗,必须慎重选择合适的药物类型和给药方式。(2)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一般发生在用药后的半小时内。主要症状可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一般发生在用药后的10 分钟内。因此必须加强患者用药1 小时内的用药监测。如果发现患者反应异常,则需要停止用药治疗,严重患者需要进行对应治疗。(3)静脉滴注是导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应当严格掌握注射类中药制剂的适应症,并且尽量选择口服类中药制剂进行治疗。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导致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因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患者因素。患者自身的身体情况、身体对药物的耐受度、药物过敏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女性、儿童、老龄人,对药物的耐受度普遍较差。因此,在患者使用中药制剂药物的时候,需要耐心讲解药物使用说明,并且向患者强调注意事项,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4]。
其二,药品因素。药物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当患者使用药物时间不当、频次不当、用量不当、方式不当,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5]。
其三,选用因素。当选用中药制剂时候不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准确的辨证,会导致药不对症,从而导致不良反应。因此,在选择用药时,应当询问患者的辨证,合理搭配药物的类型和用量。
综上所述,中药制剂由于患者的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类型差异不同,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必须加强中药制剂的管理,特别是注射剂,从而提高用药安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