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话养生之“暗送秋波”
2020-12-04
成语“暗送秋波”出自元代杂剧《东墙记》,是说东汉末年司徒王允定下连环计,智除奸贼董卓的事。在王允为吕布设下的宴席上,年轻的吕布与美貌的貂蝉在席间眉目传情,“可意人,一见了心下如何忍,送秋波眼角情”。二人用眼神传递使对方心领神会的情感,眼睛可起了很大的作用。
眼神,是人精神的体现,是观察人体精神是否正常的窗口。中医学把望神作为诊视疾病、确定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征之一,为疾病的整体确诊提供参考依据。
何谓神?中医典籍《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可见,不管神的概念多么广泛,与眼睛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中医望神的范围虽包括神志、面色、形态等诸多方面,而望眼睛、望目光却始终是它的重点。神是精气充沛旺盛的表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天年》)。凡目光明亮,精彩内含,活灵活现者,是谓得神。对于正常人,它是健康的表现;对于病人,它是正气未伤,病情轻小或虽病重而正气来复的象征。失神,即无神。凡目光呆滞,目暗睛迷,反应迟钝者,是谓失神。除了严重的精神疾病(癫病、狂病、痫病等)外,总属脏腑功能衰败之象,多见于沉重、危急的疾病。临床上还有一种被称为“假神”的,其表现为原本已经失神的病人,忽然目光转亮,神采奕奕。这是病情垂危的信号,是在疾病的危重阶段表现出的假象,大都是临终前的预兆,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残烛复明”“回光返照”之类。
秋季,天高气爽,水波粼粼。“秋波”,人的眼神似此时的一汪秋水,可谓明亮;“暗送”,能够自如地把自己的神情送达对方,可谓灵活。暗送秋波,从生理上显示出的是一双健康有神的眼,不算坏现象。其实,望眼识病,是医学诊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中医、西医都非常重视。中医典籍中论述颇多,现代研究中也屡有报道。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一项有关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望眼识病的科学性,他们通过对眼睛的检查,发现了多种疾病的信息,如心血管疾病与内分泌失调、正常人与老年黄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等。经验证明,贫血,可见视网膜水肿、出血;白血病,可见视网膜梭形白色中心出血或脱离;红细胞增多,可见视网膜青紫;高血压病,一期可见视网膜变细,二期可见视网膜有动、静脉压迹,三期可见眼底出血或絮状渗出,四期可见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其他如糖尿病、肾小球肾炎、妊娠毒血症等,均可从眼睛相关部位的变化上找出蛛丝马迹。眼袋是大量的脂肪堆积于眼睑下皮组织中形成的半圆形的袋状物,在医学上有“黄斑瘤”的称谓,是机体脂肪代谢障碍的表现。英国和荷兰的医学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眼袋显著的人常患有家族性高脂血症,其中51%的人同时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症。在中国古代的相术中,有观眼测人生的内容,把人的吉凶祸福都归结于人的双眼上。把眼分为象征正面意义的龙眼、鹤形眼、睡凤眼、虎眼、狮眼、猴眼、龟眼、牛眼、猫眼和表示反面意义的醉眼、桃花眼、阴阳眼、蛇眼、猪眼、马眼、羊眼等。按照科学的观点,它的社会学意义大多是牵强附会的,甚至是唯心的,但其在生理学上表现出的某些意义值得研究,不能武断地用属于“封建迷信”的帽子一下子把它扣死。有研究认为,它具有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存在联系的特征性内容,可供医学诊断时借鉴。有人发现眼睛的运动与人的性格还有一定的联系,在心理学诊断上具有一定意义:如眼球转动迟缓的人,性格内向,生活方式比较单纯;眼球转动快速的人,性格外露,容易情绪化;目光闪烁不定的人,性格浮躁,容易冲动;频繁眨眼的人,性格刚强,但常干力不从心的事;眼睛向上吊的人,性格消极,心事比较沉重;眼睛往下垂的人,性格冷森,也比较任性等。
暗送秋波,虽是文学上对眼神的描绘,在生理学上也可以找到根据。眼睛,实际上是脑的一部分,有十多条血管相通、百万根神经相连,并与丰富、复杂的颜面表情相映生辉。作为人体最重要的感受器,它有120 万根神经纤维,比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神经纤维的总和还要多,80%的外界信息都是通过它输入人体的。眼球后方角膜处有1.37 亿个敏感的感光细胞,其中的1.3 亿个是杆状的,负责接收黑白的画面;700 多万个是锥状的,负责接收彩色的画面。多达150 万条的信息,它们都可以同时进行处理。别看眼睛眨巴一下只需1/20 秒时间,它每天接受的各种影像可多达5 万多幅。英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眼神的交流可以使脑部的活动增加。他们发现,目光的接触能在脑部的回应中心引起一连串的活动。如果对方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脑部活动量的增加会更显得异乎寻常。生活中有不少“一见钟情”的现象,这“钟情”,来源于“一见”,是眼神的交流活动通过大脑产生作用的结果,是眼神快速沟通人与人关系的实例。
“姑娘好比一朵花,美丽眼睛人人赞美她”,叙利亚民歌中告诉人们的是,美丽与眼睛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谁不想拥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谁不想具有一池多情的秋波?眼睛不仅映视出人的外表美,更是人了解世界、实现心灵与外界沟通、享受人生的工具。爱眼吧,它使你美、使你看到周围美,也使周围变美、世界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