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和景明 启学致远
——《中国景德镇学》创刊号论证会纪要

2020-12-04陈雨前姚若晗

景德镇陶瓷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刊景德镇陶瓷

陈雨前 姚若晗

2017年3月29日,《中国景德镇学》创刊号论证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商务印书馆召开。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胡中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伉俪,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能宪,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罗世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拓,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薛晓源,“景德镇学院”创始人、《中国景德镇学》主编、景德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雨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丁方,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方漫,《中国景德镇学》执行主编、文化学者姚若晗等国内外专家岀席了会议。

编委会由胡中文主持。会上,《中国景德镇学》执行主编姚若晗首先全面汇报了前期组稿与编辑工作进展情况。之后的论证会议气氛热烈,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对《中国景德镇学》创刊的意义与思路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诸多共识。现将本次会议纪要整理如下(本纪要未经发言者审定,系由陈雨前、姚若晗根据发言录音整理),以飨读者。

于殿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中国陶瓷文化以景德镇为代表,“景德镇学”包括我们要创刊的《中国景德镇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本杂志的出版我有两点期待:一是真正能从学术和学理方面,更深层次地传播中国的陶瓷文化;二是通过杂志搭建中国传统文化、陶瓷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一个交流平台,让中国古老的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也让古老的陶瓷文化和现代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引起公众的兴趣。任何的东西,无论它多么古老、多么有文化、有故事,如果不能和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生命力是要打折扣的。所以说我们期待这本学术期刊能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所幸的是这件事得到了汉斯先生包括一些外国专家、国内专家的鼎力支持,又有专业、权威的机构来进行相关工作,我相信我的期待会实现,甚至是超出我的预期。商务印书馆也会竭尽所能,吸收所有人的智慧来把这本杂志做好。

汉斯·道维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助理总干事):

商务印书馆决定出版《中国景德镇学学刊》的决定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需要勇气的。景德镇在中国陶瓷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陶瓷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有一点我要指出:眼光不要局限于中国,应该跳出中国,关注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一带一路”,沿途60多个国家都是我们可以发展的对象,让这些国家的人更加了解陶瓷文化,达到很和谐的关系。

我和陈雨前院长这几年的一些合作,包括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弘扬文化多样性计划之中国、非洲与阿拉伯国家间陶瓷艺术与‘景德镇学’交流互动”活动与前几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水、土、火的艺术——中国陶瓷艺术精品展”,把景德镇陶瓷文化和非洲陶瓷文化做一个文化艺术交流,我觉得这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化展示,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是这几年来我们与景德镇合作的事。景德镇作为陶瓷文化的代表,在欧洲其实是很有影响力的,无论是在英国、德国、荷兰等都是如此。但在前几年,这种影响力开始下滑。现在,景德镇代表的一种文化正在复兴,这是一个由出版商介入的很好时机。同时我们注意到,除了一些传统的艺术家,一些现代的艺术家也在利用陶瓷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这个也是我们的杂志可以捕捉到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复兴与“景德镇学”的创立和《中国景德镇学》杂志的创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景德镇列为“世界创意城市”的精神和这个时间点是契合的。创意城市的标准,就是这个城市要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独有特色,景德镇完全符合这个要求。期望这个影响能够越走越远,也期待景德镇所代表的蓝色能与其他城市代表的各种色彩交相辉映,这不是竞争,而是非常有意义的相互合作的关系。

汉斯·道维勒夫人(联合国前官员):

出版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把人类的书写记录下来。在信息社会,这种杂志出版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盯着自己的手机或者是其他的电子设备。但是我认为,庞大的历史是不可能完全装入这个手机的,陶瓷可以贯穿到人类最开始的时候。但据我了解,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陶瓷已经一无所知了。

世界上很重要的一些博物馆如卢浮宫、大英博物馆都有很大空间展示人类早期的陶瓷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瓷器在这个“一带一路”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丝绸在“一带一路”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是很重要的交易品。但在我看来,瓷器扮演着比丝绸更重要的角色。据我个人研究,景德镇在14世纪开始生产以蓝色和白色为主的瓷器。中国瓷器的黄金时期应该是在15世纪早期。当时的瓷器不限于白色和蓝色,这种技术被传播到欧洲,梅蒂奇瓷器融合了波斯和中国的艺术风格。

瓷器对文化和商贸方面的影响是由很多史料支撑的。它既可以作为交易品,又是外交上的一针催化剂,在文化的交流当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现在的欧洲,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很多国家,瓷器出现在比较尊贵的收藏品中,同时瓷器的蓝白两种主色调在欧洲人心目中仍有很高的地位。

刚才于先生提到我们出版《中国景德镇学学刊》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以更加学术化的视角研究中国的学术文化、景德镇文化;第二个是建立景德镇平台,使古老的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传播。我认为这两个方面很重要,是促使这个学刊成功建立的因素。

陈雨前(“景德镇学”创始人、《中国景德镇学》主编、景德镇学院院长):

“景德镇学”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2004年提出来的。经这十几年的发展,得到了国际、国内的认可,包括去年教育部批准的人文社科特色出版项目——《景德镇学文库》。

创办《中国景德镇学学刊》是积极响应习主席的号召,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景德镇陶瓷文化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如何让景德镇陶瓷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会尽我所能并且非常乐意去做好这件事情。

“景德镇学”能得到国际认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我们的汉斯先生。2012~2014连续三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景德镇市政府支持的“景德镇学”与摩洛哥、突尼斯、加蓬在景德镇、在非洲、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了几次国际交流活动,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汉斯先生三次来景德镇,在“景德镇学”与非洲的交流活动上发表演讲,对“景德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接见来自中国主要是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和陶瓷学者。在非洲,“景德镇学”理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传播、交流。

《中国景德镇学学刊》的创立,是我由来已久的想法。去年我做了一个详细的方案,发给了胡先生和于总,他们对方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给了我一个题目,要求把稿子组起来再开会讨论。今天,稿子基本出来了,敬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教!

目前为止,组稿基本上覆盖国内外各种刊物。它的创立有一个背景,就是陶瓷之路对世界的影响,以及现在的“一带一路”。它的国际视野很大。国际上主要是依赖汉斯先生和他的夫人以及国际陶艺学会代表、非洲国家的陶瓷艺术家代表们。国内也有大家的支持,如王能宪老师、故宫博物院的老师、景德镇申遗办的专家、百家讲坛学者方志远先生等。3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了通告函给我,5月13日将在北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签署协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设立 “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由我担任这个教席的主持人,这是世界上首个有关陶瓷的教席,也是代表世界陶瓷文化水准的最高平台。

教科文组织代表一种世界精神。汉斯和他的夫人在世界文化界都是颇受尊重的、很重要的社会活动家,他们的发言非常有见地。其次,商务印书馆成立120周年,是中国出版界的骄傲,它承载着中国100多年的学术精髓;第三,我同意大家的观点,不应是“丝绸之路”,而应是“丝瓷之路”。陶瓷是中国的精华,“景德镇学”试图挖掘这种精华,并向世界传播这种精华。所以“景德镇学”是这三个方面的精髓、精华。

王能宪(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陈雨前院长提出“景德镇学”已有十三四年了,当时还担心“景德镇学”是否能立得住。经过这十几年的努力,去年在景德镇举办了《景德镇学文库》专家论证会,邀请了省内外的专家参加了论证,整理出了各位手上正在看的会议纪要,现在又要编“景德镇学”相关的杂志。刚刚翻阅了这些稿件,内容很丰富,达到了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要求,但是作为学刊来说,还要再加工、再进一步删选。

刚刚听取介绍了这个杂志创刊的宗旨、栏目设置。现在还有一些疑问,学刊应该是要纯学术的刊物,还是把学术和时尚融合在一起?我的意见还是要做成一个纯学术型刊物,尤其是要与商务相称。“景德镇学”作为一门学科,我觉得叫《中国景德镇学学刊》就应该是纯学术的。这个栏目的设置也是经过各位再三考量,尤其是要针对国外的一些受众、读者。我看印数达到10000册,如果是纯学术的,肯定达不到这么多的印数。这是一个大事,这个问题怎么把握、定位,还需要陈雨前院长和各位领导、各位编辑沟通考虑一下,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景德镇是一个科技、艺术、学术重地,对它给予太多厚望,所以肩负的担子也很重。雨前从2004年到中央美术学院读博士的时候,就开始构思“景德镇学”这个问题,经过十三年的努力,正一步步推进。前几年开始,江西高校出版社准备出版《景德镇学文库》,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教席,这个分量很重,意义也非常重大,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刚刚听姚若晗老师介绍学刊,分别是“三性、三化、八个板块”,基本上可以想象稿件的几个重头戏,加上中国顶级商务印书馆的支持,应该会推出比较好的刊物。

我比较赞同王能宪院长刚刚说的刊物定位问题。刊物创立之初应该要考虑得周详一些,面面照顾办不出特色,大家要再斟酌。学刊的形象在大家心目中都已定型,它的学术面貌特别明显,如《中亚学刊》是以书代刊。《中国景德镇学学刊》有它的特色,与这些刊物当然会有差别,是不是应该考虑把特色更突出一点。信息类的内容不一定要以专门的栏目出现,因为手机现在也是以信息化的内容呈现。学刊是否要和手机的这种呈现方式区别开来?把各自的功能分开,不要强行糅合,否则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应顾不暇。我们的刊物应该是大家坐在那里慢慢看、慢慢琢磨的刊物,比如像雅集、博艺等栏目。我认为还要定位在学术的角度下去探讨这些问题,让大家心目中对这个刊物保持国际学术性的高度。

一个杂志特色越突出,越有深度和专业性,那么这个杂志的生存度和关注度也会越高,这是我心目中对杂志的要求。杂志名称“景德镇”前加上“中国”二字,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方有如此地域特色和长久的历史积累,又有新生的活力。这次征稿的篇幅较大,有助于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以后征稿也不应只局限于文字方面,还应多配图,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

丁方(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专家们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我不是研究陶瓷出身,但“景德镇学”在当下的确具有特别的意义。特别是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把古代欧亚大陆,从地中海到远东2万多公里的地域曾发生过的文明现象都纳入眼中。所以“景德镇学”在中国的学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学术视野。

我刚才在琢磨联合国两位专家说的话——陶瓷为什么比丝绸要重要?刚刚了解到“苏麻离青”是一种含钴的矿物质。从地质上来说,从欧亚大陆传入,都是壁画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原料。“景德镇学”从陶瓷生发,而后联系到“一带一路”的古代世界,呈现了古代艺术品美轮美奂的全方位面貌,有助于我们国家“一带一路”文化战略的实施,这个意义是重大的。我也会尽我所能的微薄之力,帮助这个刊物办得更好。

林拓(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我有幸见证了一个历史的开端,其实所有历史的开端都是静悄悄的。

我特别赞同王能宪院长说的话。我认为,第一,我们是不是应该树一面旗帜,中国陶瓷的旗帜,中国陶瓷文化的旗帜,能够走向世界的旗帜;第二,我们的定位应该是可观赏的学术。

陈雨前院长做的事非常有意义,可以做成民族复兴视角下“景德镇学”的进步,逐步形成自己的网络。

景德镇是最高端的,我们国家都称为昌南——China。刊物亦可以做成连载,因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要“树一个旗帜、搭一个平台、建一个网络”,形成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新纪元。

薛晓源(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我最早是和于殿利总经理去景德镇考察,聊天中了解到陈雨前院长一直在做“景德镇学”,他本身有丰厚的资源。于殿利总经理当时说,商务印书馆愿意去做一些推动高端文化的交流互动和传播活动。

当时我提到“丝绸文化”,陈雨前院长说应该改成“丝瓷文化”。丝绸和瓷器,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应该是瓷器文化更为代表。“丝瓷文化”拓展和拓宽了“丝绸之路”的内涵,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陈雨前院长也是在做中国的文艺复兴,所以第一个建议,陈雨前院长可以写一篇文章叫《文艺复兴背景下的中国景德镇学》;第二个建议,我觉得有“中国景德镇学”这几个字就够了,“学刊”两字太学究气,可以不要。叫“中国景德镇学”,大气、气派、海纳百川;第三个建议,我是搞海德格尔研究的,海德格尔讲天、地、人、神四方世界。天专门讲陶瓷,人掘土做陶、喝水敬神,人通过做陶瓷连接这个世界,形成一个“life world(生活世界)”。所以我们这个杂志就是研究天、地、人、神,即神理的世界和信仰的世界。我们研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倡工匠精神,如何把存在世界、审美世界、信仰世界结合在一起;第四个建议,“景德镇学”要研究景德镇本真的东西,景德镇发生的故事、历史轶事、研究的学术以及不同的流派,它的传承方式和方法。

胡塞尔说生活世界是未置前提的主题,我没有提前的主题。我一进入景德镇,陶瓷给我一个深度的呼吸,所以瓷器烧出来的时候我是非常高兴的。因为我本身是搞绘画研究的,就如国画的宣纸,西方人非常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在宣纸上画。它的展示方式、收藏方式,中国画的卷起,一包、一叠,西方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觉得太不尊重艺术了。但陶瓷不一样,它是世界性的,国画是中国性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陶瓷,而景德镇陶瓷备受推崇到极致,它的细腻手感无以复加。

我同意王能宪老师和罗世平老师的意见,我们是很高层次的平台。所以我建议一开始做年刊,因为做半年刊很有压力,我们应该循序渐进、逐渐生发。

如何珍惜景德镇的品牌和文艺性非常重要。如欧思通写了一本《中国纹样》,全部是讲元代、明代的瓷器纹样,书一发行,一个销售点就卖了10000册。书的作者是巴黎第一位市国会总设计师,现在我准备把他的第二本书《世界纹样》再出版。书的内容令人叹为观止,我们要把地域性的、特色性的东西变成全球性、世界性的。联合国的两位专家过来给我们提了很高的标准,先海纳百川,再优中选优。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优势,结合商务印书馆和陈雨前院长两方的优势,强强联合,推出“景德镇学”。第一期非常重要,一定要让人信服,让人震撼,期待中国“景德镇学”脱颖而出。

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非常赞同删去“学刊”两个字。“景德镇学”不仅是瓷器的研究,还要有文化及生活方式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在新时代,不应该完全是学刊论证的形式,我觉得四、五个栏目就够了,后面的几个栏目可以合并。

就现在的来稿来看,学术性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再加工筛选。再就是作为年刊的想法也是可行的,高水准才是我们的目标。我个人不建议做成连载,因为拖的时间太长了。今天讨论的目的就是做好定位,把这个刊物做好。

丁方(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大家说的很有意义,尤其是薛晓源老师说的海德格尔理念是第一次听,让人眼前一亮,不免勾起我们对文艺复兴的研究。像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一方面是对西方文化历史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开启了东方文艺复兴研究的大门。

从这个角度反观我们的“景德镇学”具有特殊意义。从道到器纵向贯通,这是非常重要的。我特别赞同薛晓源教授关于海德格尔理论的几句话,说得特别透彻。天、地、人、神就是古代东方世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我觉得在东方文艺复兴理念下构建的中国文化自信要介入,“景德镇学”要展翅高飞。

方漫(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景德镇学”本身就是学术的、技术的、文化的、艺术的生活的综合类学科,所以其对应的栏目设置也应照应这三个方面。如何提高它的艺术性文化性和理论性,如何提升刊物的理论性和审美性是个很大的议题。

叶军(商务印书馆编辑部主任):

于殿利总经理在宏观层面上提到了“景德镇学”的情况,刊物在馆务会和选题会上也提到了学刊的问题。近几年,于殿利总经理还提到了选题开发三段论方式,有云端、高端的,也有关注当下的,还有扎根于泥土、乡土的,包括特色的。

这两年,我们在山西挖掘了很多乡土文化选题,也是在于殿利总经理倡导下做的。于殿利总经理提到在做这个刊物之前有两个期待,一是从学术、学理方面,深入挖掘陶瓷文化;二是以景德镇为基点,作为中外陶瓷文化的沟通桥梁。

我从馆内做期刊的经验提几点建议:一是我非常赞同薛晓源老师的说法,做半年刊压力确实很大,做年刊的时限度还是比较好的。比如我们的《汉藏语学报》,开始也是做年刊,磨合了五六年,做出品牌以后想转成半年刊,但稿源遇到很大困难。每一期都要保持这样的高水准非常难,所以我觉得还是做年刊比较好。二是 “景德镇学”作为期刊名,既要保证它的学术性,更要突出它的学术特点;第三,就是字数问题,做期刊前要有一个量的考量,即字数的考量,要从学刊编辑部校稿量和实际操作层面来考虑。像我们馆做的《汉语学报》,检索量在期刊排名第一,就是我们在量的控制上做了很大努力,尽量每期精简到15万字。即使是这么小的量,编辑也是非常疲惫。组稿过程要有大量稿件的储备,因为要考虑每一期主打得有分量的稿件,不能前面的特别好,后面的乏善可陈,这对期刊的生命力有很大的影响。

于殿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学术期刊还得再细化,“景德镇学”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只定位陶瓷。目前市面上关于陶瓷的期刊有几十种,所以期刊定位一定要准。所谓的准,就是要独特。“景德镇学”肯定是独特的,所以杂志内容一定要立足于景德镇的学术。我刚才特别翻了一下来稿,关于景德镇的、陶瓷的、陶瓷小故事各占了一部分,但期刊的核心一定要立足于“景德镇学”,再往上延伸,就是陶瓷文化,“景德镇学”就是中国陶瓷文化的代表象征。“景德镇学”要做到社会、历史、民俗等方方面面,要以陶瓷为中心,延伸到生产、生活,这才是它的独特之处。所以“景德镇学”是内核,外围是陶瓷,最外层是文化交流。这就是前面几位老师提到的文艺复兴,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景德镇学”是一种造物文化,它不仅仅存在于空气中、思想中,它一定要通过物件表现出来,即艺术存在和思想存在是一体的。

我们和陈雨前院长还会有后续的合作,我们有决心把“景德镇学”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学科。现在做的事情,实际上是在为景德镇打造地方文化,所以不能只有几个人、几个单位在做这件事情,政府要从各个方面如经费、人力等来支持“景德镇学”的创建。

姚若晗(《中国景德镇学》执行主编、文化学者):

今天一开始我对学刊的整体规划与组稿情况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综合刚才论证过程中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再补充一下我的调整想法。

首先是再强调一下这个刊物的读者定位,分四大类:国外群体、国外的陶瓷产业、国内群体、国内的陶瓷产业,计划用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

学刊具有商业性、学术性、文化性,整体风格要体现生活化、潮流化、产业化。主要内容包括国际陶瓷主要行业动态、国内陶瓷主要行业动态及景德镇陶瓷相关领域的创新动态、景德镇学的学术动态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个是《景德镇学学刊》这两三年的规划。我觉得之前规划的八个栏目可以更精简一些,重点介绍学刊的这四个板块就可以了,每个板块也都有其对应的栏目名称,可以确定为以下四个:知世、观景、寻源、博雅。

知世栏目包括与陶瓷相关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叙事,一些国际性重大活动的介绍、分析;观景主要是介绍景德镇学的发展动态和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寻源主要是介绍陶瓷历史上的一些古迹、人物的一些探索发现与研究论证;论道主要修行突出的是陶瓷;博雅突出的是陶瓷艺术、设计、技艺等与人文生活的话题。

由于创刊号要保证稿件的来源与质量,所以我们稿件的征集方式是以定向预约的方式,覆盖面包括世界各地,定向约稿后也会向大众公开征稿。而且以后会以大众征稿的方式为主,定向约稿的方式为辅。另外,我在组稿与编辑的过程中尤其切身体会到,之前规划的半年刊难度太大,以现有的资源与团队力量,很难保证进度与刊物质量,因此,我也赞同改为年刊为宜。

陈雨前(《中国景德镇学》主编、景德镇学院院长):

我也比较赞同去掉“学刊”二字,定位也肯定要以学术为主。约稿肯定是以学术稿件去约的,但是每个作者的情况不一样。从约稿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纯学术的稿件,占的比重还比较大;二是偏学术的稿件;三是一般性介绍的稿件。这三种情况根据栏目的设计可以有所删减,稿子要围绕着器物、审美、生活方式来要求。

我赞同林拓老师“做成一种可观赏的学术”的建议,这个概念非常好。景德镇的特色是陶瓷,没有观赏就没有陶瓷,它和其他学术研究的面貌是不一样的。不能做成象牙塔似的学术,那是走不出去的,但也不能困在自己的小圈子出不去,失去其本身的学术性。这些稿件还可以再进一步梳理,相当一部分稿子是成形的,可以直接采用。提到的政府支持,也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毕竟不是我个人的事,我只是作为一个学者,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和责任来探索和追求。

根据大家的意见,杂志定名为《中国景德镇学》感谢各位专家的支持!

猜你喜欢

学刊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关于《红楼梦学刊》编委会调整的启事
“不惑”之年的回望与思考——纪念《红楼梦学刊》创刊四十周年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