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陶瓷山水绘画艺术的『气韵』
2020-12-04陶国宝
陶国宝
陶瓷山水绘画艺术鉴赏有众多的艺术指标,其中“气韵”是其中评估的重要一项。因为“气韵”是作品的神采、意境、风格、韵味等综合的体现。唐代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早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就对“气韵”有了完整的论述:“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这段论述明确地阐述了“气韵”在绘画里的重要性,因此也就成了专家们评估的尺码。腹有诗书气自华,图有形神气韵生,作为陶瓷创作者,其作品能否将“气韵”完美的体现,这是检验艺术家的艺术境界和艺术水准的一项重要指标。陶瓷山水绘画是陶瓷绘画艺术的最主要部分,而绘画的最核心部位就是“气韵”的体现,“气韵”体现的好,山水景象则“活”,否则一滩“死”水,谁也不愿欣赏。
一、气韵之特点
“气韵”是指绘画艺术或文学艺术上一种独特的风格表现;是展现书法、绘画、文学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意境或韵味,同时也包括了神采和风度等。自古以来中国的山水绘画就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说不过于追求画作的逼真性,而是追求画作的神韵意境,并以简洁而又飘逸的笔法来再现气韵之美,给观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
所谓“气韵”,它是分别由“气”和“韵”相互组合,起源于传统绘画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上的“元气说”以及古代文学上的“文气说”。“气”本身由世界万物运动的元气所构成,属万物的原始本质;而“韵”最早指和谐的声音,从乐理而来。就陶瓷山水绘画而言,气指气势、气机,即画面显示的动态;韵指情韵、韵味,是对生动之底蕴的更高一层要求。南朝谢赫的《六法论》,完美的将“气”与“韵”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绘画最权威的哲学理论,由此对山水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顾恺之的《画评》“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他的论述,可以说是直接影响了陶瓷山水绘画的发展历程和评判标准。
据考究,自古气韵之说还有多种论述;其一:儒家《易传》就论为“气韵”的气态较为阳刚,它不完全是依靠绘画技巧才能达到最初的想象效果,而是凭借作者的奇异思维自然而然的顿觉产生;其二:“气韵”是艺术家本身的特点风格。是凭借着艺术家对绘画技艺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热情,通过先天的聪慧、天性才能刻画出与众不同的“气韵”,而不是靠后天的努力修炼技术所能达到的。其三:“气韵”既要靠娴熟的笔法,又要靠对线条细致流畅的勾勒,还要靠水墨颜料运用得当才能将生动形象的“气韵”表现出来。这几点主要理论恰恰印证了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主要论述。
二、气韵之理解
由于“气韵”是画作最重要的一项审美指标,由此绘画创作中,艺术家们对“气韵”的展现尤其重视。要想作品中能够很好的体现“气韵”,不是一日之功就能实现的,它需要艺术家不断的进行艺术、技术、文化等各方面的修养,修养的好,则对陶瓷山水绘画创作就会融入气韵之美,反之无法表达。由于“气韵”的重要性,近代一些知名艺术家很好地展现了他们的绘画才略。如“珠山八友”之一的何许人,他的雪景山水画可谓是韵味独特,用笔精到,工丽严谨,法度整饬,画面深远荒寒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细心看来画作有三个韵味特点:其一是以艳黑勾廓山岭、树木、房舍等,再用赭色皴染立体层次,以敷粉留白展现雪色,而且巧妙运用粉彩玻璃白弥补雪景浓淡色阶,至使雪色逼真,雾雪天色层次更为奇妙,并以红黄篮等暖色点缀,使荒远雪景增添了暖意。其二是灵活运用宋人远、中、近三重构图法,山脉交迭连贯,层次有序,近山远影,广阔深远。其三是画作留白题款,行书隶书兼用,字迹规整,尤其是行书,字体转折圆浑,有延绵直下,一气呵成之势,作品完美地突出文人绘画特点,可见何许人的用功之力。
陶瓷绘画伴随着文人绘画的介入,“气韵”的展现在陶瓷领域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了。最早“气韵”被应用于人物绘画时,这一词可经常运用于人的精神面貌、内涵气质上,经过时代的发展,如今“气韵”已成为山水画作的灵魂,当然要把握好“灵魂”,则需要创作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精神境界。如何许人的雪景图,就完美地体现了他的精神境界。作为习画者,经常赏析名家名作,就会在绘画的理论上,对“气韵”的运用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气韵之展示
“笔上论气,墨上论韵”由于陶瓷绘画是在陶瓷造型载体上作画,并经过一定的窑温才能显示出来,而不是宣纸平面作画,因此决定了陶瓷绘画的特殊性及陶瓷绘画的艰难度,它需要画者有较高创作能力、技巧和文化修养。以更灵巧的运笔来营造湿、干、虚、实等创作境界,这也是对创作者艺术功底的考验,尤其是陶瓷山水绘画,更讲究的是立体层次,讲究创作者的思想境界,讲究画作“气韵”的完美体现。因此作者创作不是一味追求色彩好看,技巧的完美,更多的是领悟和体现“气韵”的超凡脱俗、画作的宁静优雅,从而体现陶瓷的艺术的“气韵”美,体现艺术创作者深情的创作情怀。笔者在创作《山水情怀》时,正是在不断的领悟中触景生情,产生了创作意念,在创作前,不断拜读名家山水之作,从中领会名人名作中的“气韵”的运用。该作融入了国画形式进行构图,更多地运用了“勾勒、渲染、填彩”等传统粉彩绘画的特点,综合发挥了灵感与技巧,并用丰富的色彩、鲜明的层次来表现山水之“气韵”,并结合陶瓷瓷面的造型再对景象进行镌刻。在陶瓷工艺上将实景描绘成虚景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就把空间意识和主观意识合并其中,由虚到实、由近及远,将娴熟的绘画技巧来突出画作的虚、实、空、远并精准地描绘在陶瓷载体上,使描绘出的作品更具有立体而深远的意境,最终在陶瓷载体上显示出山与水的“气韵”之美。
陶瓷山水绘画是传统又受人喜爱的绘画艺术,创作者要善于运用“气韵”来传达真实情感,并反映出创作者的精神内涵。因此在陶瓷山水绘画发展的如今,一定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从各种艺术修养中提炼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充分理解“气韵”之美,将“气韵”完美地融入到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