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
2020-12-04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初级中学贾永宁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初级中学 贾永宁
运算能力是基础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教师要注重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中将“运算能力”列于各项数学能力的最前列,由此可见运算能力在初中生数学能力中的地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现状的研究,通过加强联系、总结经验等方法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分析
(一)教学改革弱化运算要求
新课程改革更新着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也给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提出方向性的指导意见。新课程改革提倡减少初中数学教学中繁杂的数学计算。而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逐渐减少数学课堂中的运算训练,导致学生运算能力训练的强度明显下降,运算能力因此逐渐弱化。运算能力的退化导致学生在数学考试中频繁出现计算问题,许多学生能够列出题目要求的计算公式,但无法计算出正确答案。长此以往,少数学生放弃计算过程得分,对数学计算失去信心。数学运算能力进一步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计算难题逐渐增多,计算能力越来越差,这影响着学生数学能力的长远发展。
(二)学生过度依赖计算器
当前,初中生广泛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计算器计算速度快,准确率高,许多学生习惯使用计算器运算,逐渐丧失运算能力。学生在日常练习中频繁使用计算器,基本的加减法运算也习惯于使用计算器运算,正式考试过程却禁止使用计算器,学生在考试中的计算正确率明显下降。同时,学生以计算器代替笔算无法完全理解基础算理,也无法在计算过程中检验自身掌握各类算法的程度。由于缺乏笔算经验,学生难以估计笔算所需时间,无法适应考试节奏,在考试中出现考试时间不够用等情况,影响着数学成绩的提升。然而,即使在信息化时代,运算能力依然是初中生应当具备的基础数学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计算器的作用,做到恰当使用计算器但不过度依赖计算器,坚持锻炼运算能力,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自身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忽视运算能力培育
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侧重解题方法的指导,忽视运算过程的讲解。教师对计算过程的简洁性、合理性指导不足。部分教师缺乏科学安排授课时间的意识,为加快课程进度,直接省略计算板书。学生只能从教师的口述过程中获取计算信息,多数学生只能得到计算答案,对计算过程一知半解。教师忽视运算过程的展示,学生认为运算过程不重要,因而忽视运算能力的提升。同时,初中数学运算相对小学数学运算增加了许多公式,许多初中生尚未习惯初中数学运算中公式多且复杂的现象。学生对计算公式不熟悉,只能根据最基础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过程复杂且缺乏技巧性,学生通常难以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正确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应使学生掌握正确记忆运算公式的方法,同时加强运算训练,使学生能巧妙借助公式,结合运算技巧进行计算,得出正确运算答案。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策略
(一)做好小初知识衔接
部分初中生的运算问题根源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运算基于小学数学运算,学生对小学数学运算知识掌握不熟练将直接影响初中运算能力的提升。例如:初中平方根的计算实际上考察的是学生对乘法、除法的熟悉程度。许多学生在计算平方根时出现计算错误,根源于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乘法与除法掌握不全面。教师通过学生在平方根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可看出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状况,以此为据改进运算教学计划。针对学生对小学数学运算知识掌握不全面的问题,教师可在讲解新课前设置复习环节,要求学生完成基于小学运算知识设计的计算题,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小学所学知识。学生经过简单复习再进入新课学习,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更高,计算也更为准确。
许多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复杂的计算题出现畏难心理,不敢大胆尝试不同的计算方法,担心自己经过复杂的计算过程后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应运用恰当方式树立学生的计算信心,做好由小学到初中的学习心理过渡。例如:遇到复杂的数学计算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逐步理清计算思路,克服计算困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计算技巧简化计算过程,逐渐克服对复杂计算题的心理恐惧,计算的正确率也在无形中提升。
(二)适当增加运算训练
数学课堂是训练初中生运算能力的重要阵地,应当受到师生的充分重视。教师应将运算训练融入数学课堂,借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紧迫感增强训练效果。数学课堂运算教学的针对性较强,教师讲解新知识后立刻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进行计算,做到及时训练、深化理解,这有利于考查学生掌握运算知识的状况,还能及时查漏补缺,体现“学练结合”的数学教学思路。以形式相对复杂的数学计算题为例:
计算(2y+1)(4y2-2y+2)-8y2-2y
显然,直接计算会出现许多不同的项,学生面对数量众多的项容易出现运算错误。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寻找解答该题的关键点,利用运算技巧简化该题的计算过程。通过观察该计算题中的各项,不难发现,前两个因式的积并不完全符合立方和公式的特征,因而无法使用立方和公式进行计算。为应用立方和公式进行计算,需对该式进行变形。考虑将第二个括号中的常数项差拆分为两个部分,即2 拆分为1+1 的形式,达到简便计算的效果。依据这一运算思路,学生能迅速得出计算答案。学生将该计算题与立方和公式联系起来的想法是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得出的结论。这要求教师将运算教学内容与训练过程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加强巩固。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会对此类计算题形成敏感点。在往后的计算中再次遇到此类题目,计算效率将明显提升。
(三)引导学生熟记公式
初中数学课本中包含许多常用的运算法则、公式、规律、性质,学生正是通过学习这些内容逐步掌握算法、算理。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熟记数学课本中出现的运算法则、公式、规律、性质,并在计算过程中不断总结算法、算理的具体应用情况,提升运算效率。学生记忆数学公式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常用的有归类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规律记忆法等。学生需在计算过程中记忆不同计算材料的特征及其与算法、算理的内在联系。教师可排列组合相似的计算材料,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计算材料的相似点,寻找解决同类计算难题的普遍规律。学生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寻找规律性内容,在加强记忆的过程中灵活应用,达到举一反三的训练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训练体现着数学教师对学生基础学科能力的要求,应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运算教学中需兼顾具有普遍性的基础运算能力训练及具有特殊性的基础运算知识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技巧和知识,并通过科学训练巩固学习成果,做到快速计算、正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