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二年级上册《一封信》教学为例
2020-12-04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陈曾娇
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 陈曾娇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所以,阅读教学应当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机械地传授知识。而有效的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优秀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品质得到良好提升的课堂。
目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深陷于对文本内容的简单理解,而不知道理解文本内容只是思维品质提升的副产品,更不知道思维品质提升既是理解文本内容的最好抓手,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因为“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整个教育的核心之一。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我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一封信》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抓住疑惑发散思考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胡适先生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让学生在平常的语句中发现疑问,并能引导学生思考。“可是我写得不好”这句话被很多语文教师轻轻带过甚至直接忽略,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却把它作为了重要开端,以辐射整个课堂。请看片段:
师:我觉得“可是我写得不好”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大家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别人又没说她,为什么说写得不好?
生2:不好在哪里?
生3:知道自己写得不好,为什么还要写呢?
生4:怎样才算是写得好呢?……
对话中,孩子们的思维是不是得到了很好的发散?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解开全文的密码。
二、品析语句深度思考
有张力的文字,不是轻而易举能读透的,深度品析,才能发现文字的魅力,才能解通文本,并让学生爱上语文。例如:文中的“她打开空调,又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不少学生能读出露西的懂事,而看不到其他的东西。在教学中,我问了学生这样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又洗了一些土豆,“又”字让你读出了什么?结合露西全部动作思考。
第二个问题:“一些土豆”,说明了什么?你能说说它的作用吗?
这两个问题是不是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又”字是在前一个动作之后,紧接着的动作。说明“露西”很娴熟这套动作,说明这是她的习惯,经常这么做。为什么会经常呢?爸爸不在家,和妈妈相依为命,说明她懂事,能体谅妈妈,自然也就会出现自己觉得“信”写得不好的结果。“一些土豆”证明家里不富裕,也就隐含交代了爸爸出国的原因。综合考虑这段文字会发现,正是第二段驱动了全篇文章,是全文的“核心驱动点”。
三、比较不同拓宽思维
比较法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常用的方法,如果比较不当也会造成没有任何思维价值甚至连教学价值都没有的结果。例如:不少教师让学生比较前后两封信内容的不同,让学生说说更喜欢哪封信。这样的比较作用不大,因为内容不同就摆在哪里,学生的答案肯定是喜欢第二封。在授课过程中,我是这样提问的: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封信的写作过程有啥不同,结合具体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强调了写作过程。这个问题很明显指向了妈妈这个人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出现了很多精彩,例如:
第一,妈妈说完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之后,“露西笑了”。露西的笑表现出了露西完全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也表现出母女两个内心的默契,更表现出心灵相互融通才是幸福。
第二,妈妈说:“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是真的去看电影吗?不一定,因为家庭条件不一定允许。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告诉爸爸她们俩在家多幸福,让爸爸放心……
学生发言之后,我又让学生做了一组对比:看两封信写的具体内容,你们能发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问题指向的是:第一封信写的是实际情况和真实感受,而第二封信写小狗是非真实的事情,写看电影是未发生的事情。这说明,她们想给爸爸传递的快乐,是心造的幸福,进一步刻画出露西的人物形象,表现出这个家庭简单而温馨的小幸福。
四、领会结构训练逻辑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人不能凭空地想,必须凭借语言来想……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写,是分不开的。”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意”而忽视了“文”,那就损害了文本的“艺术”价值。如果忽略了对文本形式的领会,将是语文教学的大不足。教学中,我提问:请大家梳理一下两封信的内容,看看是怎么写的?
同学们梳理如下:
第一,我们很不开心——没人逗我玩、台灯坏了、家里很冷清。
第二,我们过得很好——连小狗都又蹦又跳、我们自己会修灯、周末我们去看电影。
梳理完就会发现“我们很不开心”和“我们过得很好”统领下面的文字,所以两封信都是按照总—分逻辑来写的。这时就可以运用总—分结构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了。训练的过程,又是一次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机会。
五、写小论文统揽全局
如果说深度是思维品质的独特性体现,那整体就是思维品质的格局性标志。任何文本能够结构成文一定是先有整体架构的存在。为此,好的阅读教学,一定不会只陷入碎片,而会宏观微观兼顾。此文所有行为的发生都和“家庭贫困”和“露西懂事”有关。所以,在授课结束之后,我给学生讲述了麦肯锡思维的“核心驱动点”的概念,让学生以“第二段驱动全文”为题,写了一篇小文章。(因为是授课后所写,不用担心学生们不会写)小文章超越了所谓的“读后感”,它既让学生再次把握了全文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总之,在设计《一封信》的阅读教学时,我时刻牢记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深度思维、逻辑思维、整体思维等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