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探析

2020-12-03刘伟杰师海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刘伟杰 师海娟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教育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课程思政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进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排头兵,上海市秉持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构建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新型教育体制,经由课程思政建设后形成的“上海经验”为全国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套有价值、可借鉴的“教辅资料”。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热度的持续推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作用,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工作和新型教学体系建设的新课题。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工作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因子融入知识传授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因而加强顶层设计,为课程思政建设保驾护航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从教育教学的全局角度出发,建立行之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和教学保障机制是汇聚多方力量、集中有效资源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良策。

(一)建立协同联动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专业课教师的“独角戏”,而是由学校多部门共同参与、持续发力、扎实推进的一项长期工程。高校要构建以党委统一领导、二级学院落实推进、各部门密切协同的联动机制。首先,党委领导要担起主体责任。党委领导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是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党委领导对课程思政建设越重视,各部门工作就越有干劲,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成果就越丰富,反之,课程思政建设则会流于形式,最终的后果就是被迫“流产”。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党委领导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自我剔除思想政治教育只能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错误思想。校级领导要参与教师集体备课、听课、授课的全过程,深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线,检验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其次,二级学院要全面布局,动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二级学院要做好教师思政工作,积极培育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并且要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特性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将课程思政工作落实到每位教师;注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要动态把握、适时评价,鼓励教师不断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最后,学校各部门要加强合作,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党委宣传部要负责牵头抓总,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带头引领作用;教务处要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定期举办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人才管理处要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教学评价和个人职称评级中,从而汇聚多方合力,共同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建立、健全教学保障机制,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在平台建设机制、考评机制、督查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抓实干,为课程思政建设铺好路、架好桥是当前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运行的关键。首先,要建立课程思政平台建设机制。高校要定期举办校级、院级的成果分享交流会、教学经验互促会,为教师搭建教学成果互学平台;要构建资源共享、消息融通的线上资源共享平台,为各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提供教学素材,方便教师线上交流,实现资源公开。其次,要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考评机制。高校要立足本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思想状态有的放矢的制定由课程建设情况、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学生思想品德提升三要素组成的考评机制。并且把课程思政建设的进展情况、成果、效果作为教师岗位聘用、年度考核、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最后,要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督查机制。学校要建立定期督查机制,党委领导要深入学院听取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的汇报工作,要深入课堂,实时跟踪、掌握课程思政的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课程思政工作顺利开展。

二、厘清课程教学差异,挖掘思政教学元素

我国课程思政建设刚刚起步,许多课程和教学方案还在积极探索中。因而,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厘清各门课程的专业属性和教学特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强化分类指导,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着力构建体系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一)依托专业优势分类开展课程教学

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入挖掘专业课和通识课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专业课和通识课新型育人模式,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专业课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挖掘与其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文史哲类课程要紧扣时代命脉,把握时代主题,突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教育,注重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不断地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农学类课程要紧随时代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绿色环保意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理工类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突出对学生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求真务实、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等优秀品质的培育。

通识课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价值观,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培养其了解国情、世情的思考能力。在通识课的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要打破学生专业限制壁垒,摒弃专业至上的工具理性,鼓励学生选择与自身学科互补的课程。通识课教育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们的心灵成长,课堂教学内容要以现实生活为理论知识的出发点、落脚点,挖掘日常生活中所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学班制上要逐步由大班制向小班制改革,缩减授课班级人数,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打造具有凝聚力的教学共同体。

(二)挖掘教学特色开发“中国”系列课程

依托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系统设计课程类别。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排头兵,上海各高校依托“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了一批独具东方韵味的中国系列课程。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中国”、东华大学的“锦绣中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交通中国”等课程成了炙手可热的“秒抢”课,这类课程的出现为其他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诸多借鉴。农林类院校可根据院校的农林特色以及能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独特优势开发“绿色中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军工类院校可根据院校深厚的军工文化和所蕴含的军工精神开发“军事中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艺术类院校可根据院校浓郁的艺术氛围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开发“艺术中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要把握课程开发的培养方向,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审视特色课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好课程预案设计,对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开发实施要素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厘清其中的主次关系、联结形式和功能特点,找出所开发课程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和中心主旨,进而确定最终的课程培养方向,为后续的课程开发建设工作奠定基础。不同学科的学生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类型特色课程的开发,其所设计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也就因学科特点而异。高校应准确判断各类特色课程在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中的不同功用,因课制宜,围绕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在优化课程结构方面,要注重在经典案例的基础上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和动态,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整合,增强课程综合性、联结性和创新性。在优化课程内容方面,摆脱原有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和枯燥性,注重增加特色品牌产品、传统锻造工艺、历史名人轶事、时尚潮流前沿等方面的资源,丰富课程内容讲解的素材,增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前瞻性。

三、创新工作方法,发挥线上教学育人功能

实现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高校应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灵活运用“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效用,加强课程思政线上教学与线下授课的联结、互动和互融,构筑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互促。线上教学即运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育人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现如今,线上教学主要以慕课、微课和“云端课堂”三种教学形式为主,三者共同构成了“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新局面。

(一)以“金课”标准建设优秀慕课范本

慕课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种新型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与传统课程相比,慕课的授课人数、授课范围、授课影响更为广泛。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吸收慕课的优势所在,以“金课”的标准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一方面,要依托本校办学特色着力构建课程思政网络慕课,选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形式新颖的教师担任慕课主讲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突出“以学育人”的教学体验活动,着力打造一门或几门特色专业名家网络示范课,进而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另一方面,在慕课建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大量运用既能展示专业知识又能体现价值引领的优秀案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对当今社会存在的热点话题进行研讨,各抒己见,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二)优化课程设置建设在线精品微课

微课以小课堂大教学的教学特色在当代课程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微课以其自身的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等特点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异军突起,微课这一显著特点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思路。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以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知识衔接的转折点为内容制作符合相应主题的微课,并将微课与课堂教学有效对接,形成课堂教学与微课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其次,教育者要熟练掌握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善用学生欢迎、喜爱的教学用语辅助教学,对知识点的讲解与课程中体现的育人要素要由表及里、由近及远、融会贯通。最后,教师不要一味地光凭教学经验制定课程思政微课,而是应以大学生的生长环境、思想特点为出发点,找准学生思想价值观存在的痛点、弱点和欠缺点,并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互动形式。

(三)适应教学形势开展“云端课堂”

“云端课堂”是适应疫情期间各高校无法开展线下教学而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教学形式,它是指教育者借助于网络云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所发起的网络直播教学课。“云端课堂”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脱离固有空间,完全借助于云技术在虚拟课堂中进行教学,具有全息网络、时空自由、在线答疑等特点。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期间,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举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除了通过“空中思政课”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外,也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特效,将带有“战疫”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在云端课堂上出实效、上出韵味。首先,各门专业课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活用战疫素材,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内容的课程思政元素,对这些教育内容进行重新定义和阐释。其次,要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优化设计教学方案,注重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素材进行实践探索。最后,在专业课程教授之余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以疫情防控期间重大新闻、抗议先进人物事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胸怀天下的爱国情怀,引领学生在战“疫”中成长。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进教师育德能力

“课程思政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2]。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化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提升育人能力,增强育人本领。

(一)深化课程思政理念认同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作用,关键在于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破除思想误区,根本扭转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学“两张皮”现象。首先,高校要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理念,教师要“回归本分”,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鼓励教师“在厘清学科体系的基础之上明确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3]。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将课程思政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自身人格教化、感化学生,逐步培养学生们的独立人格,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要打破师资专业壁垒,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通过教学一帮一、教材教案互通、听课助讲等形式,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惠,帮助专业课教师加深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理解。除此之外,高校要充分利用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教职工大会等形式,就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成功经验加强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开展教研成果分享,以培训和教育的形式引导教师深化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认同,从而达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应该以育人能力为核心”[4]。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关键环节,因而,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师要提升对意识形态的把控能力。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舆论场,各种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极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对此,教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政治敏锐度和舆论导向能力,并始终保持在思想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其次,要提升对思政资源的甄选能力。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是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挖掘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环节和教学设计中将隐形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技能讲授中,使学生在知识获取中感悟人生哲理。最后,要提升对话语体系的转化能力。教师要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话语的创新发展,培养思政话语的运用能力,根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社会热点实时设置话语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进而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度。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