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经鼻留置胃管护理现状
2020-12-03朱文娟
朱文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广西 桂林 541002)
大量研究显示[1-2],在新生儿体重增长过程中,需合理喂养,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出生儿,胃肠肌肉组织薄弱,胃肠动力功能不成熟,由于吸吮-吞咽-呼吸功能不协调,易导致呛奶窒息,经口喂养困难[3],为保证热量及蛋白质供给,管饲喂养属于肠内营养常用治疗方案。王永刚[4]等研究显示,新生儿无自主配合意识,易导致胃管滑脱,若反复多次重插胃管易对患儿鼻腔、消化道黏膜等产生损伤,导致感染几率增加、加重患儿痛苦。因此,为避免胃管脱出、保证管饲效果,选择适宜的固定方法十分重要。新生儿留置胃管常规固定方法已显不足,本文就护理人员在固定方式、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防止皮肤损伤等方面查阅了大量资料,现综述如下。
1.固定方式
1.1 “工”字型与“Y”字型固定法比较
张叶丽[5]比较60例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经鼻留置胃管固定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患儿应用“工”字型固定,将“工”字型上部分贴于患儿鼻翼,中间部分和鼻导管垂直环形贴于鼻导管上,下部分环形包裹鼻导管。对照组30例患儿应用“Y”字型固定,将“Y”字型较宽一侧粘贴于患儿鼻唇沟上,另一侧环绕鼻饲管进行固定,然后将未剪部分固定在同侧嘴角。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鼻胃管非计划拔管率、置入胃内长度、平均留置时间、皮肤损伤率,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鼻胃管非计划拔管率(3.33%)、皮肤损伤率(6.67%)相比对照组(23.33%、26.67%)明显更低,P<0.05;实验组患儿鼻胃管置入胃内长度(19.24±2.12)cm、平均留置时间(5.24±0.61)d相比对照组(16.35±2.02)cm、(3.24±0.12)d明显更长,P<0.05。得出结论“工”字型较“Y”字型固定鼻胃管效果更佳。
1.2 “工”字固定法[6]
相关护理学者采用弹力高黏性胶布裁剪成“工”字型,固定鼻翼两侧及胃管,以增加胶布与皮肤和胃管接触面,由于弹力高黏性胶布牵拉力量是由下而上产生作用力[7],更顺应鼻腔解剖特点,从而减少胃管滑脱。弹力胶布具有透气性能好特点,有利于汗液挥发,提升皮肤舒适感,降低过敏现象发生。
1.3 “Y”字固定法
欧阳燕、曾新华、李婷[8]等针对传统固定胃管方法易滑脱的缺陷,介绍了自2008年以来该院NICU对新生儿胃管固定方法进行改良。将医用胶布裁剪成“Y”字形,将“Y”形胶布未裁剪部分贴于鼻梁,将胶布剪开部分以逆时针及顺时针方向交叉固定于胃管上,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
1.4 “T”字固定法
谭维玉、吕子静[9]研究适合新生儿胃管固定的最佳方法,将60例留置胃管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1条长8cm、宽1.5cm胶布,从中间剪开约6.5cm,按操作标准留置胃管成功后,将胶布宽的一端贴在患儿鼻翼,剪开的一端两条细长胶布交叉缠绕在胃管上。实验组将胶布裁剪成T字型,按操作标准留置胃管成功后,操作者一手固定胃管,另一手将横端胶布贴在鼻翼,竖端胶布环形包裹贴在胃管。结果显示实验组胃管固定方法稳妥、胃管滑脱率明显降低。
1.5 蝶形固定
李亚辉[10]探寻牢固固定早产儿鼻胃管方法,选择108例患儿采用蝶形胶布在鼻前端固定胃管(实验组),102例患儿采用传统方法固定于上唇部(对照组)。实验组将医用橡胶胶布剪成蝶形,按操作标准留置胃管成功后,先将胶布蝶形翼其中一侧竖向环形缠绕胃管管壁,另一侧翼贴在患儿鼻前端皮肤上,以标识贴注明置管日期时间。将两组不同固定法从胃管留置时间、胶布被污染及非计划性拔管三方面进行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胃管固定时间延长,受污染比例明显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减少。
2.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
2.1 据相关报道[11-12],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拔管率显著高于成人。而反复重插胃管加重患儿痛苦及家庭经济负担、导致院感几率上升、增加护士重复工作量[13]。管咏梅[14]等实验表明胃管脱管率占42.9%,杨月方[15]实验结果表明胃管脱管率占15.2%,许翠花[11]等表明非计划性拔管占86.9%。在许翠花等调查结果中显示,非计划性拔管与肢体约束、固定方式等因素有关,未妥善固定胃管是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认为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临床评估与巡视、适当约束肢体、妥善固定导管可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从而保障患儿安全,减少住院天数。
2.2 品管圈活动强调自动自发参与团体活动,参与者充分发挥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16-17]。姜征、张松清[18]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选择本科新生儿150例为对照组、150例为观察组。确定目标值后,组织参与者进行探讨、分析,从人、物、法、环4个方面探讨留置胃管非计划拔管原因,根据二八原理,找出造成脱管的关键原因,包括患儿躁动、未妥善固定胃管、分泌物多浸湿胶布、置管长度不够。针对以上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采用导管高危交接班观察表格,统计新生儿胃管意外脱管例数,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进行对比,根据目标达成情况计算出目标达成率,得出χ2值为12.930、P值为0.018(P<0.05)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但规范新生儿留置胃管操作常规、提高新生儿留置胃管成功率。而且让参与的医生、护士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医护积极参与实施及改进,在实施过程中获得最大成就感和满足感[19-20]。
3.防止皮肤损伤
3.1 陶玲[21]等选取应用胃肠减压的新生儿48例,观察组、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3M弹力胶布联合水胶体敷贴固定胃管,将长4cm、宽2.5cm3M弹力胶布,剪成上宽1cm、下宽1cm、中间1cm×0.5cm的“工”字型;取长5cm、宽1.5cm3M水胶体敷贴。将水胶体敷贴撕去保护膜后,以无张力粘贴的方式贴在上唇皮肤处,然后将剪好的3M弹力胶布上部贴于上唇皮肤,下部紧贴插入刻度处交叉缠绕2~3圈,如胶布浸湿及时重新固定。对比患儿皮肤有无损伤、重新更换胶布次数、胃管滑脱率[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使用3M弹性胶布固定胃管同时,在胃管固定周围皮肤处覆盖水胶体敷贴保护了皮肤完整性,减轻撕拉胶布时给患儿带来的疼痛,提高患儿舒适度,降低胃管脱管率,减少感染和护理隐患的发生。
3.2 肖雄文[23]认为常规胃管固定方法多因患儿溢奶、呃逆浸湿胶布引起滑脱,且脱管后反复重置胃管引起患儿消化道粘膜损伤、胶布反复刺激皮肤损伤,可导致皮疹、过敏、甚至感染。水胶体敷料可吸收创面渗液,提供密闭环境、防止皮肤损伤。为提高胃管固定的安全性,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及反复撕扯胶布引起的皮肤损伤[24],将100例需留置胃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一”字型传统固定法,实验组采用水胶体敷料保护皮肤后再用3M高黏性胶布行T字形固定,对比两组非计划拔管率、移位、皮肤损伤、胃管保留天数等。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采用高黏性胶布联合水胶体敷料T字形固定,出现皮肤损伤、胃管移位(>1cm)、非计划拔管率分别为5(10.00%)、2(4.00%)、2(4.00%)明显低于常规胃管固定发生率,分别为18(36.00%)、13(26.00%)、10(20.00%),胃管保留天数明显长于对照组(5.5±2.2)d vs(2.4±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结论,高黏性胶布联合水胶体敷料T字形固定胃管安全稳妥,有效保护皮肤完整性,提高胃管留置成功率,减少护士重复工作量,提升护理质量,胃管留置时间长,不易滑脱。
3.3 叶琴[25]选取70例需留置胃管的新生儿,按常规方法插胃管后,将静脉连接管从胃管外露刻度处打一反手结,打结松紧度以胃管通畅为宜,再将静脉连接管两端沿上唇上部、双侧耳廓上缘、枕后绕颈一圈,松紧度以能容下一指为宜,交叉处打活结。观察70例患儿仅1例因静脉连接管环绕头部过紧出现勒痕,未出现滑脱、胃管固定处皮肤红肿等过敏现象。认为静脉连接管细软、有一定弹性,妥善固定后不会出现勒痕,避免因胶布固定刺激皮肤,引起红、肿、皮疹等现象。
4.小结
管饲喂养是喂养不耐受新生儿住院期间重要的治疗手段,留置胃管虽是一项普通的护理操作,若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皮肤损伤等,不但增加护士重复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加重患儿痛苦及家庭经济负担。同仁们对胃管固定方法、固定材质等不断改良研究,以期望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脱管率、减轻患儿痛苦,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使新生儿胃管留置更具人性化和科学性[26-28],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