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临证治疗综述

2020-12-03周晨晨

智慧健康 2020年36期
关键词:凉血瘀血免疫性

周晨晨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安徽 合肥 230031)

0 引言

ITP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为出血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诱发机制为血小板免疫性严重受损,导致外周血血小板水平大幅度降低,浓度不足100×109/L。对患者进行检查,无降低血小板浓度的基础疾病,由于此病在本质层面而言,其关联因素为免疫介导,一些患者发病后并不存在出血征象,所以临床又称之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较为多发,观察患者症状表现,常见皮肤黏膜出血,且普遍合并腰膝酸软、头晕乏力等[1],因西医疗法主要为脾切除或是通过免疫抑制剂、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不作为临床首选方案。中医疗法因可以显著改善ITP患者出血症状,且效果作用周期较长,副作用较小等特点,逐渐受到推广。

1 疾病概述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多种因素协同作用而引发的一种疾病表现,包括自身抗体覆盖血小板受损、血小板计数下降等。查阅既有研究资料发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群体每年的增长比例在20/10万左右,而且相对比男性而言,女性罹患该病的风险在7倍以上;除此之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还会受到患者年龄的影响,以中青年为主要发病群体。临床医学认为,ITP作为一种血液系统出血性疾病,患者普遍而言发病较为缓慢,虽然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外周血小板计数有明显的下降表现,但仍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即不低于30×109/L,并不会给患者造成任何风险隐患,对患者进行病史问询,也不存在严重性出血史。所以对比长期给予患者雄性激素,或是糖皮质激素治疗而言,对患者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密切进行动态监测意义更为显著。

2 中医理论

在中医理论中结合ITP临床特征将其纳入“发斑”、“肌衄”、“血证”、“葡萄疫”等范畴,并由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综合讨论分析后将其统称为“紫癜病”。查阅历代文献可以发现,在血证发病机理方面存在大量的论述内容,例如《内经》中的《灵枢·百病始生》便针对血证表示,起居不守常规,操劳用力过度,都会损伤络脉。阳络受伤就会使血外出,血外出就会引起衄血;阴络受伤就会使血内出,血内出就会引起便血。可见血证的病机特点为气虚火盛、正虚邪实,治疗的根本原则应为治血四法,即止血、宁血、消瘀以及补血。

3 病因病机

中医各家均表明ITP病因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特点,本虚所代指的即阴虚、气虚,主要病灶为患者的肝部、肾部、脾部;而标实所代指的即淤血、热毒,但也有学者表明,标实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也包含湿热。患者体内因正气不足导致堆积了大量的病理产物,以此为致病因素最终进一步损伤患者的正气,以此形成本虚、标实彼此影响、促进的关联,例如气虚导致血行受阻、阴虚火旺导致血络受损脉外溢血,形成瘀血,瘀血不仅属于病理产物,同时也是ITP致病因素。但不同学者在ITP认知上存有差异,但均认为其病机主要有四个,即气虚、瘀血、火热、阴虚,同时可能伴有痰湿之症。查阅既有资料发现,有学者认为外感邪热、血热妄行是ITP的主要病机,所以结合患者病症,可以划分为气虚不摄、阴虚火旺、热盛迫血、瘀血阻络四型。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脾肾亏虚是ITP患者的本病机,而火伤血络则为标,因脾肾亏虚损伤脏腑,继而滋生内火,形成瘀血,进一步损伤脾肾,以此循环,所以标本之间属于彼此转换的变化过程[2]。黄振翘学者指出,ITP患者初始症状为外邪侵袭阴分,导致迫血妄行,随着病程的延长,脾肾受损则会影响血阴,导致病情迁延难愈[3]。综上可见,ITP的影响因素应涵盖先天禀赋不足、劳倦、外感、毒邪等方面,所以在患者发病急性期,症状主要为血热炽盛,病情中后期表现则主要为气不摄血与阴虚火旺,所以治疗应遵循凉血止血、健脾益肾补肝、活血化瘀的原则。

4 辩证疗法

ITP治疗可以概括为两种方案:急性期凉血止血,缓解期健脾益肾补肝、活血化瘀。ITP患者的征象较为复杂,普遍同时存在热证、瘀证、虚症,所以有学者提出治疗的基本法则应为清热(清热解毒、凉血)、补虚(益气养阴、温阳)以及化瘀(活血消淤)[4]。但也有资料指出,ITP病机主要以急性期(风、火)、慢性期(虚、瘀)划分,所以也应以此进行治疗,即在急性期采取清热祛风与凉血止血方案,例如龙胆泻肝汤、犀角地黄汤、加味清胃散等;慢性期应采取补益脾肾与益气化瘀方案,例如一贯煎、知柏地黄丸、百合固金汤等[5]。韩宁林则以ITP患者全病程均贯穿脾虚失统之症为基础,提出了益气健脾止血疗法,即在治疗期间重用党参、黄芪为患者脾胃提供全程保护[6]。严鲁萍学者针对ITP患者提出了辨证疗法,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清热凉血、益气摄血、养阴止血,三个方案均重用止血药物,例如侧柏叶、紫草以及仙鹤草等,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7]。此外,还有研究中指出,ITP主要病机为脾虚湿浊内生,所以针对急性期应在清热的同时健脾化浊,而针对慢性期应在健脾益气的同时除湿化浊[8]。ITP患者全病程均有瘀血之症,所以治疗应给予养血活血化瘀的药物,例如丹参、当归等,以促进心血自生[9]。由此可见,虽然中医各家在ITP辨证治疗方面所提出的方案有差异性,但均可归纳为止血、宁血、祛瘀、补血四个方面,同时加强对患者脾胃的保护。

5 实验研究

单纯中药治疗:有学者以阴虚血热症ITP患者为例,给予宁血络片,与西药组对照,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有效率在73%左右,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在63%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藤草煎对照糖皮质激素,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趋同(P>0.05),可见单纯给予ITP患者中药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获取更好的预后质量[10]。

中西药联合治疗:既有研究中,分别以糖皮质激素、藤草煎、糖皮质激素联合藤草煎治疗ITP患者,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在96%左右,与西药组、中药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疗法对ITP有更为确切的治疗效果,可在纠正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还能为治疗安全性提供保障[11]。

中药自拟方治疗:既有研究中,有学者针对ITP患者提出了自拟芪桂升板方,并通过临床证实发现,对ITP患者行自拟方治疗,与单纯的西药组患者对比,自拟方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同时调节T细胞变化[12]。

由此可见中医药在ITP临床治疗中有较为可靠且稳定的效果,同时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在ITP治疗方面中医药的应用优势值得肯定,在不同方案的治疗中均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以及整体观念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患者血小板浓度,纠正出血症状等,此外其相对比常规西医疗法而言,副作用较小,患者不易出现不良反应,不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生理、心理负担,更利于推广[13]。但纵观近些年相关研究资料可以发现,这些研究以个人经验总结、小样本研究为主,导致中医药临床应用仍缺乏量化标准,需要相关学者对中医药治疗ITP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以强化中医药的作用效果。

猜你喜欢

凉血瘀血免疫性
凉血五花汤洗剂雾化冷喷治疗血热型面部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从扶正祛邪法探讨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防治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凉血活血解毒法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合并银屑病的有效性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Atg5和Atg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小心盆腔瘀血综合征被误诊为盆腔炎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部采血后瘀血减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