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重在有效切入
2020-12-0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北学校邱卓红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北学校 邱卓红
阅读是一个涉及教师、学生与文本的较为复杂的过程。为了让三方对话成为现实,教师务必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文本解读的效果,增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选择准确的切入点,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
一、兴趣为先,激发动力
和成年人不同的是,兴趣对小学生的学习行为构成更为直接的影响。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倾向于从兴趣出发,只关注感兴趣的内容。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兴趣,让学生产生求知的内驱力,才能确保学生将注意力凝聚于课堂。但,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扩展延伸,这样才能实现语文高效阅读。
例如,在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课文时,单从题目分析,已经具备较强的悬疑性和趣味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就可以从这一兴趣点切入,和学生进行互动:“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旅游吗?都饱览过怎样的景色呢?”简洁、生活化的问题瞬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氛围逐渐浓厚。有的学生表示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有的学生说见过黄山上的云海,有的和爸爸妈妈一起爬过华山,有的学生说自己去过苏杭……在简单的提问中,学生的兴趣渐渐浓厚。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那你们谁去过牛肚子里旅行呢?”这个问题立刻引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纷纷表示牛肚子不大,怎么可能旅行呢?是谁去了牛肚子里旅行了?牛肚子里都有些什么?学生的奇思妙想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师不做解释,而是引导学生带着想象走进文本的探寻之旅。
在阅读教学中,兴趣的融入将关系到整节课的教学效率。一个充满了趣味性的课堂必然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因此,教师需要让课堂有趣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标题切入,促进感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描述人,同样适用于阅读教学。一篇文章,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莫过于标题。不同的标题传递出不同的信息,带给人不同的感觉。一个精彩的标题,犹如引读者上钩的鱼饵,让读者情不自禁随着香味进入文章之中。而有的标题则枯燥乏味,一望即知,无法激起阅读兴趣。因此,标题同样可以成为阅读的切入点,让标题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带着求知走向文本之旅,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以《“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例,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思考从课题中得出了哪些重要的信息或者启示?比如,有的学生从“呼风唤雨”这个词入手,他认为“呼风唤雨”词义本身指的是人有支配大自然的力量。但是,事实却是人类比起大自然太过渺小,根本无法抗衡,人又该如何支配大自然呢?他猜测文章内容应该侧重于科技,特别是科技对生活的影响。还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写的是“世纪”,必然涉及一些科技成就或者重要的事件。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本世纪的‘呼风唤雨’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法直接作答,因此学生回归课文找寻答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检索,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本解读效率。
三、锚定作者,深入阅读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精心思考的结果,彰显着作者对人生、亲情、友情、爱情的诸多思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同时,文章也显示出作者的性格、气质以及兴趣。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入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层次。因此,将作者作为阅读切入点,不失为一个明智的教学选择。
以《忆读书》为例,教师不妨让学生先了解作者,再深入文本阅读。首先,很多学生乍一看“冰心”这个名字,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教师就可以从此入手,让学生猜猜这个笔名来自于何处。此时,课堂逐渐升温,学生的好奇心也达到顶点。有的学生猜测作者应该喜欢冬天,所以名字里带一个“冰”字;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应该是个女性,应该很冷静,因为“冰心”。此刻,教师解密答案:冰心,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末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接着,教师通过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作者冰心的照片,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与人物经历。她创作出了很多精彩的作品,如《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同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冰心的名言或者作品经典片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冰心人格的魅力。
阅读切入点就是一个最佳的教学原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少将作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事实上这种方式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教师一试。
综上所述,阅读切入点的选择并非固定的,而是动态的。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认知需求等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需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让阅读教学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迎来语文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