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技术与新媒体舞台美术设计发展
2020-12-03张一鸣ZhangYiming
张一鸣/Zhang Yiming
一、视觉与艺术发展
从古至今,人类将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眼睛也从而成为人类娱乐生活的焦点器官。从人类最初的宗教绘画开始,到后来的宫廷绘画,早期的人类视觉艺术多用来传达信息。权贵喜欢用油画记录生活的点滴,展示他们的权力和地位,让世人可以一睹他们的仪容。那时人们关注的重点就是一个“像”字。谁具有更强的写实性,拥有更高的技术,谁就更能被权贵相中,也从此完成价格更高的任务,进而过上更好的生活,被人们崇拜。到了19世纪中期,照相机的发明让人类运用绘画描绘真实自然的目标,开始了视觉艺术的自我演变和升华,接踵而来的便是百花齐放的风格探索,艺术家反叛的个性也由此被激发。随后印刷术的不断精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机械时代的到来,导致图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里大量出现。海量海报插图携带着大量原始信息以爆炸式的方式涌入人们的视野。至此,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
在20世纪60年代,索尼的便携式摄像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人们开始用新的方式记录生活。信息更加还原真实,并且富有更强的娱乐性。随后电视媒体的发展让人们不满足于读图,开始拥抱影像带来的无穷魅力。一些艺术家也开拓创新。在1980年左右,新媒体艺术的前身录像艺术得到蓬勃的发展,人们借助影像探索人类行为的哲学意义。例如白南准的作品《电视佛》,利用录像机的优势建立对象与对象的对视效果。在这样的概念之上,利用佛的宗教韵味,使作品具有回味无穷的美感,让人更深刻地理解影像时代所引发的哲学思考。录像艺术可谓是为日后系统设计和语言设计的艺术新概念奠定了基础。
如今随着网络速度的提升、硬件存储能力的增加,以及手机移动设备的普及,大量的影像作品在网络中流传,全民读影的时代正式到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派生出了新的职业。自媒体从业者的数量急剧增加,个体可以在网络上大放异彩,人类的个性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二、3D技术的发展
在人类获得真实世界视觉场景的能力达到顶峰之后,开始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类可不可以创造视觉,成为视觉层面上的造物主,根据自己的想法对现实进行修改。3D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愿景下孕育产生的。
3D技术源于人工智能和智能计算机的发展。3D技术的初始使命是模拟,就好像开始学习绘画的孩童去画一个房子、一朵花、一个太阳一样。最早的3D模型出现在1960年,3D图形的先驱Ivan Sutherland和他所发明的具有开创性的软件sketchpad让在电脑屏幕上呈现3D立体图形成为现实。随后,经过不懈的努力,在1969年Ivan Sutherland和Evans共同创办了首个3D图形创意公司。公司以两位创始人的名字命名。在当时,3D图形经常用于电视广告上。现在经过60年的发展,3D技术不断更新,计算机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不断增加。很多领域都开始在工作流程中加入3D技术,比如生物、航天等等。3D技术成为现代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科技支柱之一。
3D技术发展初期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不断地把世间万物转化成数据,然后将它们显示在电脑屏幕上。3D模拟让人类成为视觉的上帝,人类可以通过操纵屏幕上呈现的画面对物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改变自然的愿望。2009年《阿凡达》的成功上映造就了票房奇迹。《阿凡达》中超自然的景物、动物让无数人为之惊叹。至此,超强特效电影开始了对于电影市场的长期垄断,人类也开始注入大量的资金进行3D视觉特效的研究。之后的10年间,3D技术飞速发展,电脑所能生成的ploygon数量不断增加。Zbrush软件可以完成对上亿面模型的处理。3D技术为人类建立了更加广阔的表达空间,世间万物都变成微小的平面元素,元素构成体积,组成我们眼中的意象,进而在虚拟的视觉实践中遨游,把现实搬运到了虚拟数字世界,也成为3D技术发展至今的诉求。画面变得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接近现实世界。一个个动作、材质被编成一行行优美的数字,其中体现着惊人的智慧和对古老哲学思维的运用。
三、3D技术与舞台美术设计
3D技术不但在大荧幕前展示出了惊人的表现力,在艺术设计方面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其中就包括舞台的设计和最终呈现。伴随着数字技术3D技术的发展,舞台设计的设计方式、设计结果都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在效果图的渲染和制作方面,利用3D技术,人们可以在工程实施之前进行场景重现。在实施以前就做好多种的预案,这可以大大降低项目出现重大差错的风险。3D技术具有出效果快、还原程度高、可修改性强的特点。所以在创作初期,一般设计师都会给导演组生成多个渲染成品,包括每个想法不同角度的渲染。有的创意小组甚至会还原舞台的动画,让导演组在各方面了解作品最后呈现的效果,从而提出修改意见。现在3D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在各大高校中开设,可见3D发展给工作流程方面带来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之一便是融合。融合的根本原因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把世间万物数字化,不断地在虚拟世界中杂糅。全新的3D技术大大加强了特效的视觉效果和叙事能力。视觉效果指的是画面的细节越来越完美,极其微小的颗粒也可以做到清晰可见、结构分明。叙事能力是指3D强大的写实能力,对于力学原理、对于动植物和人类的还原,都达到了人类肉眼难以辨识的地步。2019年电影《双子杀手》中,年轻的Will Smith就是一次全3D角色成功的尝试。总的来说,3D世界的构建越来越趋于完善,其所能承载的事物越来越多。因此在大量的舞美设计中,视频元素得到很大的施展空间、无论是视频投影还是全息影像,都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给原本的传统舞剧增添一份未知的可能。舞剧《话说南泥湾》就是这样的一次大胆尝试。作为一个传统红色舞剧,它摒弃了传统道具作为舞美,而是大胆采用了全视频舞美的表现形式——视频大大增加了舞剧的叙事能力。比如第二幕中,舞者模仿艰难拉磨的桥段,演员的动作被后面的背景赋予了意义,背景的动作和演员的动作相辅相成,让人们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既感受到演员相对抽象的动作,又能从较为具象的影像动作中感受故事或者说一种意象的发展方向。《话说南泥湾》整体的呈现效果不单单让人眼前一亮,更是吹响了新时代舞台创作无限可能的冲锋号。阿
四、3D技术的逻辑
随着3D技术的发展,3D软件如同游戏一样在网络中变成了虚拟商品传播。从早些时期的Maya 3dmax到现在比较流行的Cinema 4d Houdini等等,3D软件的功能不断优化,自己内部也在根据需求分化出各种分支,比如专注于雕刻的Zbrush 和3DCoat、专注于产品建模的Fusion360 Rhino、还有专注于专动态图形创意的Cinema 4d。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优势,不断呈现新的便利的功能。
打开3D软件不禁让人抓狂。密密麻麻的菜单、各种各样的参数,让人眼花缭乱,不禁让人感叹学习3D技术的困难和压力。设计、建模、动画、材质、渲染、合成,这些领域逐步从产业中形成的工作链条逐渐完善,每一个岗位的每一位工作者都需要付出多年的努力。但是3D是一种逻辑。现代3D设计师要用哲学的思维去看待3D技术,把3D技术看作是一种解析世界的方法。Polygon把世界解析理解为点线面这些最基本的元素,从而学会用简单的点线面去带动复杂的模型。看似3D世界是在做加法,把现实中的事物不断地加入进去;其实是在逻辑上做减法,不断地剖析到最核心的本质。所以3D学习所需要学习的是3D的思维方式、分析方法,而不仅仅是错综复杂的软件功能和按键。有了分析方法就像语言拥有了词根和语法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理解软件的运行机制,体会人类在3D技术的根本语境下所拥有的功能创新。
五、总结
0和1的不同组合让人类有了和计算机交流的能力,之后形成了不同的编程语言;程语言则形成一个个框架和模块,模块之后又不断细分。而我们谈论的便是模块中的一员——3D图形表现。细想起来,人类所做的便是在现实中寻找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告诉计算机,看它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人工智能技术让我们人类站在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让我们得以俯瞰点线面、光影和色彩,让我们能够感受数字中的哲学和美感。就像Maurice Conti在他的TED talk中描述的那样,我们现在正处在一种被他命名为“增强时代”的时代。在增强时代,人与科技(人工智能)结合形成Super human(超人),完成一些人类做不到的事。人工智能帮助我们进行极端理性的分析。人类未来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做决定,进行结果判断就可以了,其他的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
然而,要跟人工智能合作,学习它们的语言是第一步。这就像是国际语言是英语一样。现在全世界的人都会学习一点英语,以便和全世界的人交流,从而掌握更多的信息。如今,艺术和编程之间还有一个壁垒,那就是艺术和程序、意识和技术之间的壁垒。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不断普及,计算机语言将会成为一种通用语言。到那时候,存在于设计师和程序员之间的壁垒将渐渐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