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舞蹈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论坛暨长三角舞蹈教育发展论坛”会议综述

2020-12-03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舞蹈学科课程

高 彦

“2020舞蹈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论坛暨长三角舞蹈教育发展论坛”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当代舞蹈艺术研究》编辑部承办,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支持。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浙江音乐学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等20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论坛分主会场议程和分会场议程。

10月31日上午的议程由开幕式、主旨发言、圆桌论坛、茶歇及拍照合影五部分组成;当日下午的议程在分会场进行,由“中国古典舞学科专场”“芭蕾舞学科专场”“舞蹈编导学科专场”“国际标准舞学科专场”“舞蹈音乐学科专场”“舞蹈音乐”六个学科专场组成。“应时代之需、寻发展之变”,会场里的学者们结合个案就舞蹈学科的共性问题、学科建设视域下的专业内涵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进一步探寻有效解决路径,明确舞蹈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舞蹈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宏观阐述

开幕式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举行,由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特聘教授陈家年主持,主要介绍了出席论坛的多所单位、机构及百余名专家、学者,邀请出席论坛的三位领导做了开幕式致辞。

第一位致辞人: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张萍从长三角地缘位置谈起,对20世纪以上海为窗口掀起的交际舞风潮做了介绍,并对舞蹈美育征程、中国“新舞蹈”概念、创作上海舞蹈艺术作品等历程做了简要梳理后,又对长三角的舞蹈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要义做了阐述,提出当代舞蹈高等教育体系建构要“应时代之需,寻舞蹈之变”的观点。第二位致辞人: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延。王延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文教结合”的背景为基点,对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进行精准定位,就其发展史及功能做了介绍。之后,王延从“守正与创新”“教学与实践”“基础与前沿”方面谈起,明确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如下任务:探索创新发展;打造舞蹈人才基地;支持舞蹈高等学校建设和舞蹈教育全面发展;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输送人才。第三位致辞人: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伟令。张伟令以“十三五”规划中“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牵手上海戏剧学院为例,介绍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每年坚持承办舞蹈论坛,是为了着力打造舞蹈教育和舞蹈学科的健康科学发展。张伟令继而以“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十四五”规划为引子,强调此次论坛议题的目的是借助长三角发展趋势,共同建设长三角舞蹈教育新高地。

二、舞蹈学与舞蹈学科建设的微观探究

上午的主旨发言,由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处长、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坤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东做了《相辅相成——中国舞蹈学与舞蹈教育》的汇报,他以“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2010)北京大学教授谈到“中国舞蹈界是时候来思考、总结和建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舞蹈审美范式和体系了”为导入,对百年来中国舞蹈学科的发展历程做一番梳理后,就目前高等舞蹈教育“学科建设现状”“教育路径”“舞蹈学及音乐学科合体发展”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吴晓邦提出建设舞蹈学科的思路,对今天舞蹈学理论的发展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中等专业舞蹈教育,以培养舞者为己任,为新中国舞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舞蹈教育在追求量的前提下,该注重“质”的发展。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舞蹈教育虽一度滞后于音乐和美术学科,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降,中国各级舞蹈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生源充足,前景一片大好。但在追赶姊妹艺术学科之后,效果仍差强人意。如师资年轻化、低水平化,使得本该在中专教育基础上再上一层楼的大学教育沦为中专教育的重复;2009年,在顶层宏观设计下,“艺术学”成为一个单独学科,舞蹈学和音乐学合成一级学科。因此,我们的发展思路是音乐学发展和舞蹈学发展相辅相成,舞蹈学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亦相辅相成。相信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舞蹈学在学科定位、教学视野、前沿开拓、教学质量方面汲取了音乐学的大量养分,它们彼此促进,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

原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伟做了《以完善促发展,重质量促提升——谈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发言。首先,她谈及我国舞蹈专业学位(含在职MFA)授予院校的发展历程,学校所涉范围从最初5省市扩大到今天28个省市自治区,全国现有281所具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院校,其中舞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院校有54所。其次,王伟诠释了专业学位概念,即在职业技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专业属性,具有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以解决实践问题为目的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教育。再次,她对当下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提出七个方面的思考:第一,如何解决招生的真如标准?该专业人才能否得到特殊政策的支持?第二,如何紧握课程建设的“两个抓手”?一抓“核心课程”建设;二抓“实践课程”建设。第三,如何完善毕业成果的形式与评价?第四,如何发展“教育方向”的教学建设?第五,如何把握好“艺术”和“学术”的关系?第六,培养什么人?第七,导师的核心职责是什么?王伟对每一个问题都做了深度解答。特别是谈到核心课程时,她建议各院校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要开设以下课程:学术研究型,增加“历史”“理论与评论”“研究方法论”“专业文献与研讨”;为博士生开设“历史与现状研究”“分析学”“专题研究”“专业文献与研讨”;专业应用型增设“艺术研究方法”“美学”“专业技能”“开放性实践”,同时强调美学内容的“三三制”原则,即“艺术美学”“门类美学”“地域性美学”。在完善毕业成果方面,她建议要严格执行独立完成毕业作品(个人至少占70%比重,创作和表演方向合作2人)的要求。论文内容必须包括对作品的论述与阐释,学校要设立专家评委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评分。最后,涉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作品的审核机制所分的4个环节:论文+作品文本+作品视频音频资料;论文开题、答辩评审记录+作品开题、答辩评审记录;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毕业作品;抽查论文+抽检论文。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锐在《舞蹈学科建设的回望与聚焦》的发言中对当前舞蹈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后,就目前学科聚焦的问题引出了进一步的思考。第一,关于学科发展环境和体制,存在着学科指挥棒和院校类型特色模糊这两点问题,他强调艺术类学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要避免趋同,学科建设要存在差异化。第二,合而不同。改变音乐学和舞蹈学的窘境。学科建设要重视舞蹈学科积累和成果,也要寄望于学科评价的标准,不以学科规模大小来评判学科发展重要意义。第三,关于舞蹈学科的身体写作、舞蹈经验与文字表达问题。他认为舞蹈教育要注意身体表达与文字结合;学科建设是舞蹈学、舞蹈教育、舞蹈编导、舞蹈表演的排序,要明确顺序问题;摆脱西方话语体系占主导的窘境,以中国视角建立自己的舞蹈话语体系。第四,舞蹈科学建设问题。舞蹈科学最理想的是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的融合,而人体科学与舞蹈学结合,突出其在舞蹈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性作用,这对舞蹈学科的发展大有裨益。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茅慧,做了《舞蹈研究生教育中的“史观”培育》的主旨发言,她从清史学家章学诚“史事、史文、史意”的史观思想谈起,借鉴传统史学方法和新史学方法,思考舞蹈教学思路、舞蹈历史发展的推动力、主体和发展规律的解决方法。她认为舞蹈史观的最高诉求就是将“求真”的辩证史观和“求新”的艺术创作有机结合,只有上升到这样的哲学层面,才能解决舞蹈历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史观”是舞史的精髓和灵魂;“史观”是舞史学科中最具有创新性的部分;“舞蹈史料”是“史观”建立的基础;“舞蹈史述”是“史观”呈现的织体;“舞蹈史观”的构成系统和层级;历史哲学是“史观”的最高诉求;舞蹈史观与艺术创作观的界限。

张萍以《思维建构与原理匮乏——舞蹈教育的繁荣》进行发言,她将学科划分为知识形态、组织形态和实践形态三种,站在知识形态意义的角度上,对舞蹈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从史、论、评的角度上看,学科要构建一套知识体系。目前舞蹈学科在理论建构上还缺少《舞蹈原理》这类理论成果。其次,教学实践中,我们还缺少对舞蹈做核心系统的新媒介。最后,学科有绝对边界、绝对抽象的特质,高等教育要建立抽象的原理,塑造舞蹈思维的教育形态。

三、高校艺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引进来”“走出去”的研究对策

圆桌论坛发言环节共有8位专家围绕“中国芭蕾舞学派学科构建”“探索应用型舞蹈教育人才培养”“长三角舞蹈教育发展”等话题进行发言。

第一组发言由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教授张麟主持。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云霞进行了《少数民族英才班特色教学成果分享》的发言,主要从中央民族大学校史谈起,梳理了舞蹈学院学科建设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在启动“民族英才班”项目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供了三点方案:第一,实行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要专门制定;“教学内容”要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剧目课程,更以开发和凸显少数民族学生在“乐舞结合”方面的天赋为主。“教学方法”也要因材施教。如在少数民族舞蹈课中由本民族教师进入课堂,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基本功中增加“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训练培养,请民族教师担任班主任等。第二,解决教学问题,既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与生俱来的民族舞蹈气质,又要为师生树立“教与学”为“全国班”的舞蹈风格导向,从而巩固教学特色。第三,防止教育同质化现象。要进一步巩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教学优势,从而凸显学院特色教学,突出民族舞蹈的多元性。

原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炼的发言主题是《直面未知,不懈探索——东北师范大学舞蹈专业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其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发展史,从创作、教学、理论三个层次谈了学院的办学特色。第一,创作定位学科的发展方向。从基础教学入手,邀请国内外知名教师参与教学,稳抓教学质量。以原创作品作为突破口,与知名编导合作,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形成“注重历史、关注现实”的东北师范大学舞蹈现象。第二,以教学夯实学科基础建设。探索课程教学,培养特色人才,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第三,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以召开“全国普通高校舞蹈精品课程教学研讨会”为契机,推出编导课堂、地域课堂等9门课程,为师生搭建良好的创作平台。第四,理论科研方面,实施“音舞融合型”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舞蹈研究中心或团队,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建机制的构想。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薇的发言是《守住云开见月明 讲述江苏好故事——以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舞蹈编导专业为例》,她以该校舞蹈编导专业为例分享了自己关于大学舞蹈教学的思考和体会。首先,传承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方针和目标理念,努力培养新时代中国舞蹈创新型复合人才,逐渐建立适合南京艺术学院舞蹈编导的课程群与教学体系。其次,教学上实行“在地融合”,注入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科学方法,如与设计学院、实验艺术中心协作成立跨学科国际实验艺术工作坊,目的是在国际语境的展览活动中以舞蹈的立场向优秀的传统文化致敬。最后,明确方向,确立舞蹈编导专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以舞蹈作品《雨花石的等待》的创作历程为例,明确学院发展的目标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新时代中国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舞蹈系主任、教授肖向荣以《走出舞蹈学科“孤岛”的“破”与“立”》为题做了发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新时代高校教育目标“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导入,例如,针对学科建设中思维固化、课程同质化、专业扁平化的问题,通过深入解读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文件,结合舞蹈教育数据调研及多年来的舞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建议:建设更加立体的上下游学科;建立贯通的专业课程应用体系;形成更加敏锐的自我更新师资系统。同时,提出了解决路径:以国家文化需求为导向,培养优质的舞蹈人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寻优质文化基因;在当代世界潮流中找寻人类大同,重塑时代的“精神性”计划。

第二组发言由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周蓓主持。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副教授李军就学科定位谈了几点认识。首先,认识自我,科学定位。因地方艺术院校受制于各种因素,故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多地是以应用型、普及型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院亦以“厚基础”“重实践”“强学术”为工作重点。其次,找准方向,特色体系。以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沂蒙革命老区传承红色文化,山东民间舞,山东三大秧歌为重点教学体系是教学发展重点。关于课堂经验主要提到以下三点:第一,课堂向田野延伸。以该校教师到山东60多处“非遗”基地采风,围绕采风形成了系列成果的经验得出。第二,从课堂到舞台的跨越。以创作引领教学,以教学支撑创作,为学生创造舞蹈实践机会,使教学成果得到社会的检验。第三,回归课堂。进行舞蹈专业教材建设,特别要强化民间舞教材。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云峰的发言主题是《特色·融合·创意——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舞蹈编导学科建设》,主要介绍了创意学院的学科设置、教学经验、编导专业发展情况。其后,就学院以创新文化智慧品质为契机,对促学科交叉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做了介绍。第一,建设创意性课程群,学院主要设置大品牌课程,即创作美学课程、舞台艺术及影像艺术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课程,在其支撑下形成专业文化的通识平台。第二,混合创意课程,融合不同专业的教师联合授课,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创意与实践相结合。第三,专业教学课程与工作坊和科研项目等课程联合开设,即常规课、项目制、工作坊、面对面、科研项目、独立作品、社会实践、毕业作品(学生独立完成)等课程联合开设,当然工作坊等项目的设立需聘请大量国内外专家参与。第四,他希望在当下学科建设中,舞蹈学和艺术学一样要打开视野,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可能。

陈家年的发言题目是《关于中国芭蕾舞学派的学科构建》,文章梳理了中国芭蕾舞学科建设发展的百年历程,提出芭蕾舞民族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一,解读芭蕾舞学派发展的核心,即四个要素,包括审美模式、教学体系、代表性(剧目、艺术家)、特征(民族性、地域性、适应性);三个维度,包括历史发展、身体文化、民族个性。第二,梳理中国芭蕾学派建构过程。起步期:清代末期,西方芭蕾被逐渐引进中国。20世纪20年代,天津、上海开办私人芭蕾舞学校,少数中国人开始接触芭蕾舞教育。发展期:1949—1965年,中国有了系统的芭蕾舞蹈学校。1950年中国戏剧学院成立舞蹈团,将芭蕾舞作为舞蹈团学员学习的基础课。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引入俄罗斯学派,开设芭蕾舞课。1959年,我国第一个芭蕾舞蹈团——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成立,1964年并入中央实验歌剧院,后改名为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芭蕾舞团。第三,以“瓦岗诺娃教学体系”“探索中国教育模式”“博众家之长”三步走的教学历程来评述百年中国芭蕾教学体系。第四,以《红色娘子军》为开篇,梳理了中国芭蕾剧目创作历程。第五,认为在面对与世界接轨,市场化转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芭蕾舞学科基础已夯实,芭蕾舞学科建设水到渠成。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教授高娟敏的题目是《新时代应用型舞蹈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探究》,从“应用型舞蹈人才培养的四个必要性”“上海师大一点探索”“对未来探索的构想”三个方面,说明当下应用型舞蹈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提出四个必要性,即新时代舞蹈教育的挑战、国家艺术改革和政策支持、经济社会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和历史使命需求。也指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是以培养综合型、应用型舞蹈人才为目标。例如,开设“身体训练”“舞蹈素材”“舞蹈基本理论”“创编基地”和“教学论组成课程”五大体系课程。近年重点打造“厚基础”“重实践”“国际化”的学科特色,同时也为教师打造重“表演”“创作”“实践教学”“舞蹈科学”的教学实践体系。此外,上海师范大学也在完善舞蹈学院学科建设方面提供了一些构想。第一,培养学生“五位一体”的核心能力素养,在“教”“编”“演”三大能力上,增加“德”“艺”,用以对应用型舞蹈人才培养的改革。第二,夯实四个平台(表演、创作、教学、舞蹈科学实践平台)和推进三个空间(校内、校外、国际)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三,实行校内外合作舞蹈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提升机制。第四,形成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第五,守正创新,培养有创新意识、多元化和具有国际性舞蹈视野的人才。

之后,是由许薇主持的圆桌论坛。圆桌讨论会上,诸多老师分享了自己在舞蹈教学科研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当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郑慧慧,以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对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方案及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第一,舞蹈人才培养应注重理论建设。针对舞蹈学院理论课“多”“杂”“缺”现象,她提出要有“史”“论”课程,如本科阶段就要有“艺术概论”“舞蹈概论”课程,研究生阶段应开设“民间舞课程”。“舞蹈史”课程缺少,建议增加古今中外“舞蹈史”,先教授西方的,再教授中国的,且四个学期都应开设。第二,缺少对舞蹈理论体系进行整体构架的思考。现实状况是缺“舞蹈本体论”动作理论,在未来学科建设中,不仅要开设“舞蹈工具学问”类的课程,而且在学科规划中要有基本“舞理”及“人文社会学科”“身体学科”“动作理论”三位一体的学科,要建立一套适合舞蹈学的本体理论体系。

浙江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马丽萍从浙江音乐学院前身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谈起,讲到舞蹈学做减法,分开前,学院一直为中小学培养音乐舞蹈人才。面对多元化的今天,更多学生选择“舞蹈教育”专业,舞蹈教育如何转型,又如何搭建课程体系,是今后要思考的问题。之后,她就该校培养方针——以创作带动表演专业谈起,对培养“什么人”,表演人才如何培养,及在交叉融通的层面下教育人才如何培养等问题提出初步思考,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主任、教授张星从学院院史谈起,提及学院最有特色的舞蹈表演、舞蹈编导专业是从中专办学起步,迄今已为全国各大艺术本科院校输送了数量可观的表演人才。教学上,以浙江本土特色创作来带动教学,着力建设表演艺术类、文化科技和艺术设计类、民族文化和文化服务类三大专业群,这种思维模式与巩固深化“教学与舞台实践相融合,教学与创作研究相融合,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涵育相融合”的办学特色高度契合。

下午的分会场研讨会以舞种划分为“中国古典舞学科专场”“芭蕾舞学科专场”“舞蹈编导学科专场”“国际标准舞学科专场”“舞蹈音乐学科专场”“舞蹈音乐”六个学科专场进行。各会场就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结合成功案例自由发言,重点突出学科共性问题的梳理以及学科建设视域下的专业内涵问题进行研讨(具体内容将于后期进行报道)。

研讨会的闭幕式,由张麟作总结发言。他指出舞蹈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建设既要立足于舞蹈艺术的本体特性,找寻内核原理,解决舞蹈艺术的基础性问题,又要拓展边界,融合创新,发展舞蹈艺术面向未来的理论体系。其肯定地指出此次论坛议题包罗万象,不仅从宏观层面高屋建瓴地对舞蹈学科建设的方法原理进行追问和思考,还深入到学科建设的抓手和实践环节,特别是对舞蹈专业建设及学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各位专家均做了深入的解读,且相信此次论坛必将对于舞蹈学科及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能够起到引领作用。

本次论坛为舞蹈高等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从与会者主旨发言和现场交流中,我们发现聚焦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对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潜心立德树人。在思考中国舞蹈界怎样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同时,必须改革舞蹈高等教育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期弥补当代舞蹈学建设的不足。

第二,为适应经济社会与文化事业发展教育的需求,当前舞蹈高等教育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时,我们深知应用型舞蹈人才的培养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人才模式培养的创新机制,因此如何解决及如何保证质量体系的建立是目前中国舞蹈教育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优质生源基地”,带队民族地区中专人才培养,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办“特色教学”等举措,既实现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比例的大幅提升,保证了生源和教学质量,又能巩固学校特色教学、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

第四,人才培养,特别是对硕士、博士人才的培养方案要精准制定。导师明确其核心职责是“导”和“责”,要用学术眼光把握“服务国家”“彰显特色”“对接行业”的需求,坚持“注重中国国情”“注重问题导向”“注重社会引导”,聚焦“立德树人”,要反思、探索,培养业态发展的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舞蹈学科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