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
2020-12-03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朱店学区朱河小学文创新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朱店学区朱河小学 文创新
班级管理主要包含学习管理与身心健康管理两大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如何培养出品格健全、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班级管理作为教育的基本环节,需要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难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优质条件。
一、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现状
(一)管理理念陈旧
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其缺乏生活经验,因此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容易受环境与长辈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管理思维,以自身为班级主体,但是随着班级人数的增多,让学生被动服从管理十分吃力。并且随着年龄与心理的成熟,学生自我意识变强,更加排斥教师的强硬管理。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管理中几乎全部以成年人的思维来规划、管理班级,使学生感到压抑,进而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以及班级整体的团结。因此,教师管理理念陈旧是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常见问题之一。身为新时代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理念,正确的思想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二)管理模式单一
思维的陈旧直接影响了管理模式,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以监督为主,管理者在学生眼中的形象往往是严肃、威严的,同时管理模式又是单一的,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学习需求。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个体的成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更加广泛的知识,因此其思维模式相比较以往社会中的孩子更为成熟,更加倾向于多元化、民主化。相关研究表明,管理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思想,促进其适应社会发展品格的形成。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很多教师意识到管理模式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并且学生在此模式下学习积极性较低,影响了课程实施效果,可见转变班级模式至关重要。
(三)管理缺乏针对性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个性与差异性,尊重个性发展,正确对待差异性是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受到影响,对此教师需要加强管理,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生活。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个人认知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并且成长环境有所不同,每个人的心理也有所不同,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管理。如在当前教育中单亲家庭与留守儿童问题较为严重,部分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对这部分学生缺乏关注,忽略了其内心感受,只关注学习成绩,导致其产生厌学、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生班级管理应对策略
(一)加强教育教学培养,转变管理观念
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广大教师已经意识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在班级管理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新时代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成长过程中其希望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掌握一定的自主管理权,并且在其意识中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自我管理的权利,具有较强权利保护意识。教师应利用这一点,开展自主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共同进行班级管理,共同探讨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讨论解决方法。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对班级管理转变原有的看法,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积极维护班级利益,并努力学习为班级争取荣誉。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模式降低了个体的抵触心理,有效改善了师生关系,从而提高了班级管理的质量。相关部门及学校还可以组织班级管理评比大赛,鼓励广大教师进行管理改革,积极表达自身对班级管理的见解,同时还应发挥榜样作用,对优秀教师进行适当奖励,以此激发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研究的热情,从而促进教育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此外,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培训活动,提供经验交流与教育学习的机会,使得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通过与优秀教师交流不断优化自身管理方式,从而提高管理能力。
(二)兼顾学生个性差异,实现多元管理
从年龄特征以及心理发展程度来看,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自律能力较弱,中、高年级学生随着学习经验的积累,其自控与自律能力不断提升,并且对道德形成了基本的认知,总体来说有所提升,但是面对复杂多样的世界,其好奇心不断增强,因此道德情感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多元的管理,就是从个体、家庭、班级等多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管理。从个体来说,班级管理应采取民主的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增强个体对制度的认可,从而使其主动遵守,加强自律。对于优等生、后进生的管理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可以采用以优带差的方式,组建学习小组,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另一方面有助于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对于后进生教师应给予更多耐心,可以采用课后辅导、交流的方式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从班级角度来说,班级管理是由个体到整体、由整体到个体的变化,教师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使其认识到作为班级的一分子,应当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为班级建设做贡献。从家庭角度而言,部分教师认为班级管理与家庭无关,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在管理中教师应与家长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建立家长交流沟通群,方便及时联系,交流问题解决问题;再如定期邀请家长进班学习,与家长共同探讨班级管理方法。对此,教师应认识到为了更好地教育、培养孩子,与家长的合作是改善班级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关注学生内心变化,促进健康成长
目前,社会发展多元化,不同的文化思想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积极的思想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消极不良的思想容易引导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其日后发展。对此,教师在管理中应加强思想教育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不良思想的影响。例如开展“阳光儿童”主题活动,使学生对阳光、乐观、自立自强等精神加深认知。活动中朗诵诗歌、舞蹈表演、歌曲合唱等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其内心健康发展。此外,教师应对特殊儿童加大关注,如留守儿童。这就需要教师详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管理中教师应给予其更多关爱与照顾,以仁爱之心温暖孩子的心,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可以在周末进行家访,帮助留守儿童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予其家庭的关怀;还可以利用节日庆典举办主题活动,如端午包粽子、中秋品月饼等,通过集体活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教师的管理模式应随着孩子内心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管理,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主要从学习与生活入手,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管理模式限制个性发展,难以达到教师预期管理效果,因此,广大教师应立足教育大环境,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符合现实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