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策略探索
2020-12-03山东省肥城市实验小学
山东省肥城市实验小学 郑 萍
几何图形是指从各种生活实物里抽象出的基本图形,它包括基本的图形形状与更深入的组合与计算问题,以视觉效果和实际的动手操作助力学生增强对复杂世界的感知力、理解力,能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实际转化能力。那么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将图形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便成为教学的重难点。本文我将结合小学生的阶段性认知发展特点,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三个大的方面去具体阐述几何图形的教学策略。
一、灵活运用教材与情境创设
在多年的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数学课本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它只为教学过程提供导发性的案例以及必讲知识点的总结,教师对课本知识的提炼和扩展工作对几何图形的教学来说显得极为重要。限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学生在教师构建的多彩化课堂中才能切身体会到图形概念及其延伸知识。以“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先带领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基本概念理解,然后给学生发放带有动画图案的不同形状的彩色卡纸,利用学生心理特点吸引注意力,让其首先挑出其中的矩形卡片展示给教师,并说出为何这样选择、矩形和落选的图形相比有何不同。学生可以自己摸索着去寻找矩形的特点,通过视觉对比和触感进行体验性学习。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怎样把手中的长方形卡片转变为正方形,并进行具体的操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形象化地感知长、宽、边的定义,借助课本上接触不到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自由思考和探索,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获取新的知识。
情境教学是利用带有丰富情感的活动任务、通过学生间的心理通感来构建课堂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能起到有效辅助教师灵活运用课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以“图形的运动”一课为例,教师组织学生按照钟表的形态排成一个人体模型,分别指示学生从12 点转到1 点、1 点转到6 点,又从6 点逆时针转到11 点等,教师下达任务后不进行具体的队伍排列调整,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怎么变化才能达到目的。通过言语交流和肢体协作纠错并及时改正摆时钟的方法,在具体情境中慢慢感受角的旋转角度和方向,使小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投入到课堂中愉悦地接受知识,不会感到传统课堂中“教—学”单向展开带来的压力和束缚感。教师在之后讲解知识时,学生便可以自觉地在头脑中联系课堂情景模拟中自己的具体实践,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运动轨迹和规律,化抽象讲解为形象的体验,训练学生构架起联想、实践和图形学习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生动化教学
生硬的口头讲授和教师板书已经落后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它们不仅效率低下,还不具有直观和动态变化等特点,对于“几何图形”这种需借助大量具体形象进行教学的课时来说,其弊端更为突出。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有多重模式,一是微课制作。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时为例,可制作几分钟的微课集中讲解强化知识点。由于这是不同于平面图形的立体几何,教师可以设置动画效果让正方形的边框以不同的颜色依次出现在画面中,组成一个镂空的立体图形构架来直观形象地全方位展示正方形的面、高、长、宽。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自觉想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样式,在头脑中进行较为复杂的抽象计算,培养小学生基本的数学模型构造能力。二是通过白板进行PPT 教学。教师的PPT 必须具有强烈的色彩冲击和清晰的条理顺序,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PPT 的功效。太过枯燥的PPT 类似单调的板书容易使学生觉得太过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以“圆”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PPT 首先展示出生活中的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以圆形构造的实物。比如:游乐园里的摩天轮、旋转木马的俯视图、花坛、雪糕等。形象展示圆形与生活的联系,再以图示的方法展示圆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得出周长与圆大小即直径、半径之间的计算关系,化艰涩的讲解为具体直观的图片教学。这样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不用死记硬背,在以后的训练中如果忘记了公式,还可以通过回忆教师的PPT 来进行当场推导,重复几次便可以牢固掌握公式的运用。多媒体技术简化教学过程,让教师脱离口头备课的烦琐,让学生摆脱传统课堂的枯燥,让有限的一节课可以最大效能地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加强形象化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小组合作探究与动手实践
小学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教师在课堂中经常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突破教师在教学中的传统垄断地位,较为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此过程中,伴有相关的实践性任务可以让学生沉浸在探索之中,让实践成为激烈的合作交流的有效触发点,促进组员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学习,从而达成相应的教学目的。以“三角形”这一课为例,教师按照设定合理分配好小组之后,提出“小组合作用纸张切割出三角形”的任务。学生切割完毕后,在小组成员互相展示比较的过程中,会自然地发现三角形和以前学过的矩形有所不同,它并不是只有一种形态。有的学生的三角形三条边是完全相等的;有的三个角都很小;而有的同学切出的三角形则拥有一个奇特的大角……小组成员会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询问别的同学为什么和自己做的三角形不一样,交换各自的意见和想法,并吸收容纳其他人的思维,记录下讨论内容。这一过程之后,允许小组成员发言和提问,再由教师进行统一的答题解惑,学生便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抓重点来听老师的讲授,自主记忆和理解不会的地方。之后,教师再让小组利用切好的图形讨论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的问题。小组成员从边、高等方面一步步展开探索,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提示矩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之间存在联系,让学生通过拼接找出面积的求解方法。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能锻炼小学生的推导思维和合作探索能力,让学生不再单纯依赖教师讲解,学会主动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结语
本文所述的教学方法着力点是在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维、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新发现和探索应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把新课标作为基准,将其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注重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感知能力,利用小学数学三维目标认真制作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并努力使知识的传授跟随学生认知而变化、教学的具体策略随着课堂出现的问题和阻碍而进行灵活的调整。只有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才能使学生通过课堂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培养出具备学习兴趣和良好数学思维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