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2020-12-03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第一实验小学吴志杰

青年心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本素养情感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第一实验小学 吴志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双基”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对小学语文而言,核心素养要求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引导学生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增强语文语感的同时,提升朗读能力。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对文字内容进行理解与感悟,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具有渲染课堂氛围、调动教学因子教与学激情的作用。语文朗读需要氛围衬托,以促进情感投入。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朗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从朗读中感受文字美、情感美,展现思想和文化,促进情感抒发,开发语文想象力,激发朗读兴趣。以《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教学为例,首先,利用多媒体材料播放发生在延安的抗日战争视频,使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对延安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有一定认知,奠定朗读情感基调。然后再向学生讲解现代诗歌的朗读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朗读技巧。最后,设置背景音乐,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实践,在朗读中感受课文情感,达到声情并茂,从而追忆历史,珍惜现代和平发达的世界,强化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二、细化文章阅读,提升朗读效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编排的最新教材,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提升文学素养。其中,每一篇课文结束后,第一要求是进行课文朗读,通过朗读对文章进行回忆和分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只采取无声阅读方式,会显得学习氛围过于沉闷,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应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重对文章内涵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细化文章内容和结构,提升朗读效率。以《燕子》一课教学为例,文章用丰富的辞藻描述了燕子的外表与习性,还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将燕子的灵动、轻便、自由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厘清文章中描绘的燕子的特点有哪些,涉及哪些优美语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和结构有系统性认知。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画出文章中的优美句子,体会其中的句式美和修辞美。这样,一方面积累语言素材,另一方面丰富语言描述,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更加高效,通过联想将文字与画面联系在一起,培养语文语感的同时,加深阅读效果。

三、开展朗读竞赛,丰富教学活动

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提升不能单单依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需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有效朗读的习惯,强化朗读情感。我认为,教师可以考虑丰富朗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朗读体验,强化朗读综合能力。以朗读竞赛活动为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前对内容和情感进行推敲,把握朗读基调。在朗读竞赛中将“正确、流利、有感情”作为有效性的评判标准,评出朗读优秀的小组,激发学生朗读动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此外,在小组朗读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对学生的朗读语音、语调、节奏等进行指导,在表演中进入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深层次对话,逐渐提升学生朗读水平,促进文学素养的培养。

四、强化拓展阅读,以读促“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的拓展,通过各种途径引入各类阅读资源,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积累水平,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最终将学习方式落到文本朗读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朗读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小王子》课外读物,分别安排学生朗读王子与狐狸、玫瑰花、科学家、商人、国王之间的对话,从不同人物视角感受成人的空虚、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条,提升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强化课外阅读意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实现情感投入,与文本产生深层对话。在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贯彻核心素养理念,优化教学措施,拓展阅读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发挥学生的朗读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核心素养培养。希望本文研究能够为相关课题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文本素养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