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发展创造力”为导向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设计

2020-12-03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琚湾镇一中彭德高

青年心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氧气创造力空气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琚湾镇一中 彭德高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21 世纪最响亮的热词,“创新能力”是教育要着力发展的内容。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初中化学改革已拉开帷幕,如何把核心素养的整体目标落实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化学教学的最重要课题。但人的创造力如何培养,需要一线化学教师不断探索。

二、以“发展创造力”为导向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基于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近年来结合核心素养理念的思考、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可以这样做:整体布局,以“发展创造力”为导向,创设问题情境,围绕问题不断展开,用问题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交流和实践,把化学学习过程变成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往的化学教学侧重于知识的讲解、练习和运用,或者说是“知识本位”,主要目的是“应试”。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初中化学教学应着力发展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化学科学规律的敬畏之情,发展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热情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发展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1.以“发展创造力”为目标,建构化学学习的大背景,激发学习动力。进入21 世纪,创新能力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它在国际竞争中能起到关键作用。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领先的核心技术,我们就会一直受制于人。近年来,美国举国家之力对中兴公司、华为公司进行打压就是最好的例证。但人的创造力从哪里来?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的创造力就是从研究中来。不论对大自然各种事物的研究,还是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不论是对宏观天体的研究,还是对微观粒子的研究;不论是从整体上研究,还是从局部研究;不论是对人肌体的研究,还是对人心理的研究;不论是从理论上研究,还是在实践中研究……正是这些研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当代技术的快速进步。

2.在序言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围绕人类生存、生产必须解决的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展开思考,用责任激发学习动力。

如汽车生产中各种金属材料的冶炼、金属切割或焊接中用到的氧气如何得到,汽车运动的能量从哪里来,如何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汽车轮胎需要的橡胶的制取和加工;钢化玻璃的生产,金属的防腐蚀和漆的生产加工;人类健康需要的各种药物的生产,国防生产中的特种钢、各种复合材料、耐高温、耐腐蚀的生产……这都是化学要解决的问题。

化学就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但我们的研究总是从我们熟悉且又比较简单的物质入手,逐渐走向复杂和深奥。所以,初中化学主要研究我们熟悉的空气、氧气、水、碳的单质和氧化物、金属、溶液、溶液中的反应、酸碱盐及反应背后的化学规律和微观实质。

3.在每单元的开始,我们应再次强调人的创新能力的来源——科学研究。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我们以此背景为大背景,再创造小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空气”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入新课的学习:同学们,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每一项重要用途都是对其性质研究后的成果。所以我们应深入研究周围的每一种物质,发现物质性质的变化、转化规律。那么,从哪里开始呢?那就从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开始吧!对它,你了解多少呢?再如:在学习“氧气”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了解到氧气的一些用途,那么你觉得你对氧气是否了解透了呢?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在学习原子结构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学生答“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教师问:“氯化氢的化学式为HCl,而水的化学式为H2O 并不是HO,这说明原子间的组合并不是随意的,那有哪些因素在影响原子间的组合呢?为此,我们必须研究原子的结构。”板书课题——原子的结构……

4.在每一课题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围绕问题展开。例如:在“水的组成”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人的创造力从哪里来?通过对“空气”的研究我们发明了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氮气,还学会利用氮气或稀有气体作保护气等。然后再提问:对于常见的水你又了解多少呢?请同学回答。最后反问,水的这些性质你验证过吗?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来探究水的组成,介绍普利斯特里发现“易燃空气”(氢气),拉瓦锡加热汞和氧化汞发现空气的成分(氧气),卡文迪许用1体积纯氧和2体积“易燃空气”反应,生成物只有水。这时可以提问:“这时能否证明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呢?”接着介绍拉瓦锡反其道而行之,让水蒸气通过高温金属管得到氢气和氧气,并通过分析得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结论”。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拉瓦锡的论断正确吗,为什么?教师还可以提问:“拉瓦锡在化学上的成就是非凡的,为什么他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呢?”从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个性特点,引导学生从小养成严谨、细心、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总而言之,让整个教学活动围绕问题展开,在解决问题中发展能力,形成品格。

5.另外,在对一种物质进行研究后,都会学到这种物质的用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是怎样发现这些物质的妙用的?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方法,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研究”,从而加深对科学研究的崇敬之情,引领学生树立探索物质奥秘的宏伟理想,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成长为科学的巨人。例如:在学完“空气”这一课题后,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同学们,在学习本课题之前,你认为空气有哪些用途?学习之后呢?我们又是怎样发现物质新的用途的?在学生讨论和回答后,教师可以明确指出:这都来源于我们对物质的研究,来源于人类的不断探索和思考。意在强化“人的创造力,来源于科学研究”。

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室内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进行探究,对氢氧化钠变质后成分进行探究,对复分解反应后物质成分进行探究……在各种研究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分析、综合、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论是新授课,还是综合实验探究课,只要用心,我们总能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引领学生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化学学习的过程变成化学研究的过程,并在研究过程中拓展知识,形成能力,塑造品格。

猜你喜欢

氧气创造力空气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一种氧气瓶氧气吸入器的研制与应用
氧气汇流排间电气设计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我要买空气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神回复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