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2020-12-03福建省平潭一中高翔宇

青年心理 2020年11期

福建省平潭一中 高翔宇

语文核心素养是适应未来社会要求、解决实际问题和特殊情境所需要的最有用的语文思维品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使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且最能体现语文学科价值,阅读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

一、注重阅读的有效积累与交流,积淀良好的语感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首要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积累、语感的积淀、语境中的交流是其丰富的内涵。课内课外的有效阅读,将有助于这一核心素养的养成。

对美文充满热情地朗读,积极主动地赏析,准确牢固地识记是扎实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写景抒情、语言精美的散文名篇,编排在初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在帮助学生形成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课堂上充分展开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和个性认知,通过有感情的形式多样地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美,养成圈画文中的关键词句的阅读习惯,体会其表达效果,进而理解景物描写背后的深意。最后,在二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自然成诵,帮助学生养成对优美语言的语感。这样由阅读进而吸收,对课文精彩的语言形成条件反射并在一定的语境下借鉴,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从而实现个体语言良好的建构和运用。

课本仅仅是学习语文的有限途径,更多的积累应该来自广阔的课外阅读。教师应该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倡议,为学生推荐有益的篇目和书籍,鼓励学生多阅读,在保证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基础上,动笔摘录并书写赏析文字不失为有效的办法。比如:对课外美文古清生的《总有那一片蛙声》摘录赏析练笔,文中美段比比皆是,随意拈来,都可以提取到“童年”“故乡”“怀念”等关键词。谁人没有童年,何人没有故乡,赏析的思路可就此展开,由彼及己,同时书写自己的生活经历。

教师应教会学生,对摘录的语段,要记诵,赏析时莫局限于字句语法、手法上的点评,应做整体感悟。找到一个切入点,展开联想 ,相似相反的联想都可,漫谈开来,尽量多写,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摘录和书写赏析的过程实际上是和文本深度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成了个性的理解,生成了全新的书面语言的表达,从而实现有效的积累,以及更深层次的语言构建和运用。

二、自主探究,在阅读中发展理性思维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更深一层的核心素养。阅读是运用语言发展提升思维的重要途径,思维的模式多种多样,阅读理解能力是形成思维的基础。说理性的文章,有助于学生养成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等思维,从而有助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阅读能力的提升和理性思维的形成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急躁,生硬灌输,应注意分寸,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容到思想、由思想到思维,润物细无声地稳步引导。

课内的《诫子书》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论述得深刻透彻。有些内容初一的学生未必全能领悟,不必生硬强求,可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借助注解、工具书,疏通文字、积累文言词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他们的内心已然埋下了一颗明志的种子。再适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的行为进行自我对照省问,为自己描绘未来的人生轮廓,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成熟,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说教般的思想教育。

那些条理清晰、论证严谨、论据充分、结构完整的文本,更应该用来锤炼学生的理性思维。鲁迅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是一篇经典的驳论文,先破后立,入木三分地批驳了“御用文人”的唱衰论调,同时又鲜明地立起“中国脊梁”的旗帜。学生初涉此类文章,由于年代久远,背景生疏,对文意的来龙去脉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障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读文章,通过查阅资料、提出疑问、小组讨论、共同释疑等自主学习行为,辅以教师适当点拨,完成对文意的准确把握。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行为方式让学生在面临问题时亲力亲为,理解能力得到自发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可进行更深一层的行文思路、论证思维的探究,体会论证思维的严谨也就水到渠成了,然后在自己生活经历的过程中,内化为实证推理、批判发现等思维方式,这是有助于培养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理性思维,是受用不尽的思维财富。

三、在情境中优化阅读体验,形成鉴赏创造能力

创设丰富的情境,刺激学生阅读积极性,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在情境中学会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形成鉴赏创造能力。

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教学进度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将阅读教学课堂上成了“语文阅读专题”的解答课,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对初中语文阅读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当通过创新阅读教学方式,举办丰富的语文活动来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形成鉴赏创造能力。

现行初中语文入选的篇目,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可以以此为依托,举办丰富的语文活动,诗歌朗诵会、美文沙龙、话题辩论、课本剧表演等均是良好的语文活动。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文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鉴赏创造能力便随着激情一起诞生。

现行教材中,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穆旦的《我看》这两首诗歌共同编排在九上第一单元。二者都描绘了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中国,都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前者沉痛悲凉,后者充满热烈的希望,风格各异。在课堂上,举行个人、小组以及男生和女生的朗诵比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充满感情充满个性的朗诵层出不穷。这些精彩的表现,其实是加入了学生的欣赏与评价后的呈现,是用有声的语言对作品的再创作,这与竞赛这一情境的激发是分不开的。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标题便是鲜明的论点。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家境优渥,很难真正体会逆境与成才之间的关系,有人赞同逆境对于成才的重要作用,有人持否定态度,这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一场辩论会势在必行。将全班同学分成6 组,每组8 人,分成正反两方,正方持“逆境有利于成长”的观点,反方持“逆境不利于成长”的观点,各组成员明确分工,设计辩论提纲,思考应对策略,双方展开辩论。辩论作为一种高水平的口语交流,有一定的规则和技巧,在规则内运用技巧进行论辩,给枯燥的文言文学习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辩论不强迫对方接受观点,在论辩的过程中,学生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一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广丰富,这是在鉴赏文本基础上的再创造。在激烈的辩论情境下,理越辩越明,越辩越新。

四、在传承中理解、借鉴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借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大使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传承古今名家的作品,作品中的文化现象、精神思想是值得继承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文化现象退化落伍,有些精神思想沦为谬误,应学会从继承的宝库中剔除。这就需要在传承中理解,在批判中继承,同时对文化的多样性持包容的态度,最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挖掘文本中的文化现象,让学生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例如: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展示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在教授此课时,引导学生精读文本,通过人物三个不同时段的求学细节,感受作者的“勤”且“艰”,探究作者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最终学有所成的深层原因,从而挖掘出读书人自古以来的优良作风,让学生把它继承下来。同时,也会受到精神的鼓舞与洗礼,宋濂也就化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便是传承优秀文化产生的感召力量。当然,本文中还呈现出其他的一些文化传统,如“师道尊严”,学生向“乡之先达”请教的时候,老师会以板着面孔以及斥责学生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此时引导学生思考古人这种维护师道尊严的方式是否恰当,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是融洽文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行佐证。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结论:“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尊师重道是优良传统,师道尊严必须维护。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不苛求以古人苛刻的方式来维护师道尊严,在如今文明进步的时代里,老师和学生可以成为亲密友好平等的朋友。”这样,当有朝一日学生成为老师时,便会准确地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便是对文化历史局限性的包容,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赋予与时俱进的理解与借鉴。

五、结语

总之,基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需要领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各个层面的内涵,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之间既是层进关系,同时又互为补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将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充分融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有深度、有广度、内容精、形式好的语文阅读教学,而且可以充分发掘阅读教学的价值,让更多学生乐学、勤学,主动参与到初中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