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歌剧的女性角色唱段研究
2020-12-03孙宏娟
孙宏娟
[内容提要] 红色经典歌剧是中国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的特点是最大限度的继承了传统文化,歌颂了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尤其是描写了女性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本文从红色经典歌剧产生(创作)的背景,以及历史意义和女性角色的塑造、演唱特点、女性人物塑造的教学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结合《中国歌剧作品赏析》课程的课堂教学,梳理红色经典歌剧中女主角的演唱要求、特点。以期对今后的教学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红色经典歌剧主要指20 世纪40 年代以来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歌剧作品,主要包括抗日救亡及对革命英雄主义事迹的描写。强烈的戏剧冲突,来自民间的音乐创作,再加上质朴的表演形式,都使得这些作品更加经典,它们的人物形象都已经深入到人民心中。从被压迫的喜儿到带领游击队的韩英;从革命战士李小凤到地下党人江姐;从珊妹子到英雄田玉梅;每一个人物都是从压迫中走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翻身走到了战斗中来争取民族与人民的解放。《白毛女》、《星星之火》、《刘胡兰》、《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等都属于这一题材。它们掀起了我国歌剧创作、排演的一次又一次高峰。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这些红色歌剧也迎来了新的改编和复排:有的丰富了配器;有的加入了大量重唱唱段;有的对舞美、场景进行了进一步改良。这些歌剧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它们是特定时代的音乐产物,其内容也是特定时代的音乐记忆。
红色音乐文化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文化,它既有现实的审美价值,也起到了传承的作用;既有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又起到宣传抗战的作用;既加强了音乐的融合,又对各地民间音乐、曲艺、戏曲进行了保护。所以红色音乐是以音乐的方式记录当时的生活。
在抗战中的延安鲁艺像一只号角,在抗日战争中呼喊出亿万农民反压迫,求解放的心声。《白毛女》的创作就是最好的体现;以延安鲁艺艺术家为创作班底,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故事为素材,以民间曲调为基本动力。音乐的创作吸收了地方戏曲和民歌;写作上运用了歌谣体和板式变化体等;在演唱上借鉴了民间歌曲和戏曲的演唱方法;在表演上借鉴了京剧的手、眼、身、法、步等,这些都是在当代中国人审美习惯与生活环境背景下,符合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才得以久唱不衰。
建国后,全国人民进入“大生产”时期,需要时代精神,尤其是女性在生产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就产生了《洪湖赤卫队》、《江姐》等歌剧。中国歌剧的第二次高峰也是以红色经典歌剧之一的《洪湖赤卫队》为代表之作而被记入史册的。这部歌剧延续了《白毛女》的创作经验,同《江姐》一样以地方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民族特点鲜明。这两部歌剧从不同的女性共产党员入手,通过她们身边发生的战斗故事,描写了在抗战时期中国女性翻身斗争,在民族解放事业中贡献这一群体的力量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建设同样重要,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同样需要正视历史,铭记历史,向英雄学习,不忘初心。《党的女儿》由此创作并演出成功。
新世纪,为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献礼,音乐人又创作、排演了《野火春风斗古城》,这是在新时期对抗战胜利的再认识,让后辈牢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这些经典歌剧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每一次复排都会引起新的高潮,与观众产生新的共鸣。它们之所以会这样受欢迎,一部分原因是它们塑造了经典的角色,这些角色也影响了几代人;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观众是历史的见证者,这些经典迎合了他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他们会对号入座,找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共鸣;第三方面就是这些经典歌剧讲述和塑造的是战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他们以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牺牲小我的大无畏精神实现着、践行着他们的誓言。这些经典所表现的大爱,是国家情怀,是全人类的财富。
一、经典歌剧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伴随着对红色经典歌剧历史背景的了解,让我们又回到充满革命理想与信念的波澜壮阔的年代。用音符作为武器在抗战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音乐的记忆是难以忘怀的。它们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创作的。它是以我党一个根据地——晋察冀地区的民间传奇故事《白毛仙姑》为主要素材,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进行了提炼和加工。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的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带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所有红色歌剧的共性之一。
第二,它们的音乐创作广泛吸取了中国地方戏曲和地方民歌。在写作上运用了歌谣体和板式变化体结构;在演唱上运用了在民间歌曲和戏曲唱腔的基础上,不断科学化了的民族声乐唱法;在表演上既继承了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也借鉴了话剧的表演,使得人物更加丰满,故事情节表现更清晰。这一系列的借鉴更加细腻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丰富了音乐的织体,使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和张力。如《洪湖赤卫队》它的创作即具有浓郁的湖北洪湖音乐特点,在主要音乐唱段上运用板式变化体结构,又运用了主题音乐的贯穿。
第三,红色经典歌剧中女性角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刘胡兰、红霞、李小凤、江姐还是韩英、柯湘、金环,她们的身份、背景都不相同,但是她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党组织的培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她们为革命,将个人的安危置于度外,无论敌人是利诱还是严刑拷打,她们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都更让人们肃然起敬。她们从普通的女性成长为强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她们的形象渐渐的成熟,渐渐的高大起来。
二、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封建统治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女性在家庭乃至社会的地位很低。进入20 世纪,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女性的权利得到了一致的保护和重视。在革命斗争中,女性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她们积极地投身到革命中,不仅在敌后,更有前线的女英雄。她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中国民族歌剧中,她们化身成了江姐、金环、刘胡兰、田玉梅等等,她们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传颂,她们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她们的形象是鲜活的、伟大的。
艺术家们在一度创作、二度创作甚至在第三度创作中把她们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竖立在舞台上,使得观众能通过表演艺术家的舞台呈现,了解那一特殊时期人们是怎样的意志、信念、心态和生活状态,让后人铭记英烈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牺牲了她们的一切,从而使年青一代更珍惜当下,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红色经典歌剧中女性角色的成功塑造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让社会大众重视女性的地位,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民族歌剧以及民族声乐的发展,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新民主主义提出“民主”、“科学”,之后的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20 世纪20、30 年代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如《妇女工作大纲》等,推动了中国女性追求民主与平等;建国以来,为体现女性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成立各级妇女组织;塑造女性英雄形象,也使全国女性有了“偶像”,这一伟大信念,使女性最终战胜困难,脱离困境。
(二)女性角色自身的多面性,更容易触动人民大众的内心,产生共鸣
如江姐从一个“革命者”、“知识分子”和 “女人”等不同的侧面,成功地塑造了共产党员江雪琴的光辉形象。作为革命者,江姐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面对危险,不卑不亢;作为知识分子,在对敌斗争中显示出了特有的智慧;作为女人,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儿子;应该说歌剧《江姐》塑造了一个“革命者”、“女人”和“知识分子”复合体的人物形象,而剧中的经典唱段正是江姐多重“文化身份”角色形象的载体。
(三)戏曲中女性角色文化耀眼夺目的继承
无论是山西梆子、西河大鼓还是青衣、花旦,无论是地方戏曲曲艺还是京剧,她们既有细腻委婉的音乐唱腔,又有程式化、虚拟化的表演风格,其中还包含女性角色的外在条件。这些都是民族新歌剧可以直接继承的宝库。因此,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主题的生成、发展与戏曲艺术尤其是女角文化既有着艺术创作上的偶然巧合,又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因缘。
三、女性人物的演唱特点
戏剧性是歌剧永恒的主题。歌剧这一舞台艺术,主要是通过音乐来推动剧情,通过主角的咏叹调抒发情感。主人公的塑造成功与否跟咏叹调的演唱关系密切。经典歌剧都有一首或几首咏叹调流传。
咏叹调可分为三类:即抒情的咏叹调、叙事的咏叹调和冲突性的咏叹调。其中常见的是抒情性的咏叹调,这一类型抒发人物情感,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戏剧冲突。是民族歌剧咏叹调的主要写作类型。主要特点为有清晰动人的旋律;在有声乐技巧上注重演唱者的个人技术的展示等等。民族歌剧女主角的唱法主要是抒情女高音或者戏剧女高音:如《白毛女》中的喜儿唱段《北风吹》、《恨似高山仇似海》;《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唱段《洪湖水,浪打浪》、《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党的女儿》中田玉梅的唱段《杜娟花》、《万里春色满家园》;《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金环的唱段《永远的花样年华》、杨母的唱段《娘在那片云彩里》等。
(一)喜儿的唱段
《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新歌剧的重要作品,开创了红色经典歌剧的先河。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在创作上既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又结合了西洋歌剧。在秧歌剧的基础上,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喜儿是全剧最浓墨重彩塑造的反抗型的农民形象,但她的音乐形象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从《北风吹》、《扎红头绳》到《打过三更夜正深》再到《刀杀我,斧砍我》发展到《恨似高山仇似海》再到《太阳底下把冤申》这一系列唱段,练成了一条感情线。我们同时也从中看到、感到了喜儿的成长、变化、发展。
(二)韩英的唱段
韩英的人物性格是勤劳善良、果敢智慧、临危不惧不怕牺牲。《洪湖水,浪打浪》这支民歌风格的抒情小曲是韩英这个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侧面,她爱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她爱苏区人民翻身做主的幸福生活。通过对洪湖地区的美景和革命根据地人民生活的描述,抒发了韩英热爱家乡和人民,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强烈感情。歌曲的音乐取材于湖北襄河民歌《襄河谣》和天门小曲《月望郎》,以七声徵调式写成。明朗清秀、委婉纯朴、悠扬流畅、平稳舒展的节奏,与歌词词意紧相吻合,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四四拍子,F 徵调。衬词的演唱要咬得轻盈灵巧、自然酒脱;拖腔的旋律委婉流动、美妙清秀;地方性语言的点缀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咏叹调《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是第四场中韩英与韩母牢房相见时的唱段,也是韩英的经典唱段,由五个段落构成。运用板式变化体写成。每一个段落都表现为不同的速度。由于该咏叹调段落较长,所以人物的形体动作也比较多,情绪上也在递进,这也是演唱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江姐的唱段
歌剧《江姐》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四川,所以其音乐创作具有浓郁的四川特色。《红梅赞》作为全剧的主题曲,贯穿出现在各场之中,歌词形象鲜明、凝练概括,其中“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唤醒百花起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等词句,既是对红梅品格的礼赞,更是为了象征烘托江姐的英雄形象。此曲为七声徵调式,整个乐段中的乐句大多是一字多音的行腔,演唱时的声音要婉转悠扬,连贯流畅。
江姐被叛徒出卖后不幸入狱,江姐面对熊熊烈火、严刑拷打时,泰然若定地唱出了《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这首咏叹调,为塑造江姐”刚毅”的形象奠定了更加坚实有力的基础。歌剧从侧面刻面了江姐的内心世界,充分表现出江姐在严酷的考验中,义正词严地面对着敌人的审讯,显示了凛然的革命气节,体现出江姐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真挚深情地表达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将江姐的激情豪迈、坚定乐观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曲共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春蚕到死丝不断……只愿香甜满人间”,是抒情的慢板,歌曲采用戏曲的拖腔,唱法表现甜美深挚的感情,极富内在魅力;第二部分表现江姐的崇高理想“一颗红心忠于党…心也甜!”此段节奏变化的紧凑,旋律加强了力度,以既沉稳又坚定的情绪,表现江姐的人物形象;第三部分以叙述性的音调诉说江姐的革命理想,感情激动澎湃,演唱时既要把握江姐聪慧,果断的革命人物形象,又要把江姐的豪情壮志表现出来;第四部分是散板,随着情感的需要自由演唱,但要把握紧拉慢唱的板式特点,将歌剧的戏剧性强化出来,唱出粉碎旧世界的雄心壮志;该曲的结尾处,采取了流水板式的一拍一板,增加江姐刚毅果断的性情,把江姐这一人物形象表现的激情豪迈、突出了该剧的主题思想。
江姐即将被俘赴刑场时,一首《五洲人民齐欢笑》将江姐的革命英雄形象推向了全剧的高潮。此曲是江姐临行时与战友依依惜别的一个唱段,剧中江姐对革命同志的殷切嘱托,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抒发出来,热情讴歌了江姐对党、对亲人、对战友、对革命事业的热爱,表现了她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从而完成了江姐音乐形象地塑造。第一段“不要用哭声告别不要把眼泪轻抛。”以散板起腔,江姐在狱中用亲切的话语鼓舞、安慰战友,紧接着“青山到处埋忠骨胸中万杆红旗飘!”采用流水板的形式,和弱起叙述性的乐句,衬托出革命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后面的“亲手把社会主义来建造”一句,此处用较长的拖腔唱法,抒发对即将到来的新中国的期盼之情。紧接着“到明天山城解放红日高照”开始转为快板,采用紧打慢唱的方式,和无比激动的情绪来表现对革命胜利的美好向往。这部分曲调是在主题音调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加花,使其以变奏的形式出现,演唱时要乐观明朗,富有激情,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激起剧情的高潮。“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莫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时乐队转为清板(即当音乐形成高潮时,乐队伴奏戛然而止,演唱者的清唱部分)这时更加突出了江姐音乐形象的细腻刻画,她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以及对接班人的殷切希望,在这一刻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党的教导……五洲人民齐欢笑!”这一段作为乐曲的高潮部分,以散板、快板、散板相互转换的板式变化,唱出了江姐的豪情壮志,这首歌的内在潜力被放大到一个较高的艺术表现层面,形成热情洋溢、气势宏大的情绪,从而达到全曲的最高潮。
(四)田玉梅的唱段
玉梅的音乐性格选用的是北方蒲剧板腔体的主旋律,蒲剧音乐风格刚健粗犷、遒劲豪放,其作品创作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如:《血里火里又还魂》、《天边有颗闪亮的星》、《山坡上有一朵红杜鹃》、《孩子啊,我的小心肝》、《万里春色满家园》等等。
第四场中的《生死和党心相连》,演唱上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在教学、排练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唱腔情绪的转换。从这段咏叹调的音乐结构上看符合复二部曲式的特点,共分五个部分:第一段在小字组g 上有一个近五拍子的长音,表示玉梅的坚定、愤慨。在演唱表演上情绪要激昂、真城、浓烈、深沉;动作要稳重、简练、刚劲、挺拔;唱腔吐字清晰,如唱词中“怨”、“天”“员”三个字,注意字头、字腹、字尾的合理摆放。唱词中“字”和“死”两个字虽是尖音齐齿呼,不能把字咬死了,要开着唱,要唱得响,要唱出情感和韵味;第二段在表演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玉梅是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桂英将要死去的冰冷的心鼓励他活下去,把桂英心中熄灭的革命之火重新点燃。吐字发声要清晰自然,柔情烟语,亲切温暖,注意演唱气息的控制。同时当两人回忆到过去美好生活的时候,内心视象一定要想象具体,并通过生动的表情和神志传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第三段是随着玉梅情绪发展,速度变化较多的一段,节奏有紧有松,演唱者要游刃有余地表达对桂英的爱与恨。从玉梅唱“那时候你爱满胸膛”时将桂英搀扶起来,语重心长而又态度严厉地给桂英讲述这种自杀行为对党和个人的利害关系。在演唱时声音语气要坚定,有力度,吐字发声要铿锵有力,特别要注意发“背叛”和“不清不白”、“不干不净”几个字时的喷口,要干净利落,如果字音唱轻了或者重了都不行,必须恰到好处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此时此刻玉梅的情感;第四段是快板,这段旋律是田玉梅音乐主题的变化和发展。节奏简洁,多为一字一音,符合玉梅果敢的性格。如“你丈夫犯下滔天罪,凭什么要你来承担?受惊吓神智已昏乱,疯癫中还救我出难关。有怒你就冲天喊,有恨你就握紧拳”,要唱出连珠炮般的声音效果,既要吐字清晰,又要声音连贯,把玉梅心里悲中有愤的情绪淋漓尽致表达出来;第五段是稍自由的处理。结束句音区较高,始终围绕在商调式主音上。作为女高音要把这个结束句的声音唱得荡气回肠。这段音乐刻画细腻,而有力度,大大增加了戏剧的张力,使歌剧的抒情性与戏剧性都得到了升华。
四、女性人物塑造的教学要求
歌剧是以抒情为特长的,歌剧剧本要求紧紧围绕主人公的命运,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提供给音乐充分发挥其抒情的特征。歌剧的整体要求是听觉上要通过演唱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视觉上要从形体上塑造形象,要有造型性、要舞蹈化;表演上歌唱要言语化,道白要歌唱化。
在教学中同时也要注意歌唱与表演的问题:首先歌唱要表现生活,表现人物,树立人物形象。演唱前要仔细分析唱词,了解规定情境。更要掌握语言的节奏、语气、语调、语势;其次,演唱要有心理活动,不能唱歌词的表面形象,不能唱情绪,而应想人物之所想,做人物之所做。恰当的形体动作以及想象,能使表演者体会到从动作中产生感情,使演员更富有真实情感去歌唱,有情境、有意境。
(一)演唱训练
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要特别注意表现力的提高,要向民族戏曲和民间说唱中表现人物的演唱技巧学习。歌剧演员应既能唱优美抒情的歌谣体的创作歌曲,也能唱戏剧性强烈的板腔体的唱腔,用丰富的演唱手段,塑造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在优秀的戏曲、曲艺身上,有能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各种喜、怒、哀、乐,更为复杂的内心情感的演唱方式。
(二)台词训练
台词也是声乐训练的一部分,是不可少的辅助课程,有的音乐学院有专门的课程——《正音课》。对演唱者来说,要特别注意对念白的训练,所谓“千斤白,四两唱,”五音清楚,四呼准确,吐字喷弹有力,掌握声、韵、调的各项要求,每个字的发音要求,着力点都要把握到位。
“念”的过程也是充分理解和体会剧诗和歌词中含义的过程,反复的揣摩和体会剧诗和歌词所反映的意境,更能从人物出发把握、表现情感。掌握语言的逻辑性、动作性、形象性,学习戏曲中顿挫鲜明、有板有眼、铿锵有力、节奏鲜明。
(三)动作训练
把感情通过歌唱、语言、动作表现出来,道白的节奏更鲜明,表演的幅度更夸张一些。把生活动作提高加工为舞蹈动作,更有表现力、更有美感,对角色的形体动作、姿态都进行艺术的加工。既有雕塑的造型性,又有鲜明的音乐节奏感主题具有视觉效果,有完美感。演员掌握从内到外的心理技术,更掌握从外到内的外部技巧。借鉴戏曲的四功五法的训练。
(四)舞台节奏的把握
在话剧舞台,节奏的强烈对比显得突兀,而在歌剧舞台上,显得十分的和谐。如在《洪湖赤卫队》中,第四场第三曲,韩英和母亲在牢房里的对唱《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我们看到这首作品篇幅很长,节奏变换频繁,从散板开始,进入拍与拍的交替出现,之后又出现了散板,这其中有拍的短促过门,连说带唱。韩英的大段唱开始又运用了拍。这种节奏的变化也推动了人物的情绪。
(五)强调继承,加强创新
继承是一切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那么,我们在教学和表演中就要注意坚守“红色经典”精神内涵。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坚守住红色经典歌剧所传递出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内涵。对于今天的时代,今天的观众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演唱、表演方面多借鉴民间曲艺、戏曲的演唱方法。同时用现代意识演绎“红色经典”并加强在人性的开掘上寻求艺术上的突破。
(六)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方法
从培养演唱者学会对歌剧的故事梗概、时代背景、作风风格入手;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找准矛盾冲突;把握音乐结构和主题;了解并掌握戏剧表演的有关内容,完善声乐表演者戏剧、戏曲表演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技巧,扩大文化视野。
(七)加强艺术处理的能力
学会对台词和唱段的处理;寻找准确的潜台词和注意声乐技巧与内容的有机结合;理解歌剧作品中音乐前奏、间奏的作用;了解唱段的曲式特点;分析唱段的情绪色彩、尾声及音乐符号的意义和要求。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要让学生在学唱红色经典歌剧的过程中感受与表现其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需要更科学合理的组织课程教学,尤其是对于女声教学的要求,满足民族声乐教学与红色经典歌剧传承的需要构建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学唱红色经典歌剧唱段,正视音乐在抗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让新时期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