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学科能力的课堂构建策略
2020-12-0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许 霞
生物学是探究生命及生态环境为主的自然科学,知识点多,应用性强,特别是与生产、生活的关联度紧密。从学科能力视角来构建生物课堂,需要把握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实践应用与迁移创新。现着重就此提出四点建议。
一、以生活原型为课堂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
在生物学里,一些生物知识点与我们的生活关系紧密,教师可以构建原型课堂情境,降低学生对生物的认知难度,提高学习理解力。如在学习“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时,前面已经学习了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雀物种的形成实例。然后,通过引出物种形成的图示,某物种A 在演进中分别形成了多个个体,而只有B、C 两个物种得以生存;接着,B 与C 在演进中,B 的后代只有D,而C 的后代只有E生存,E 的后代只有F 生存。从中尝试归纳,物种变异的主要来源。很显然,学生借助于对雀的理解,可以得出“物种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利用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概念,并单纯识记更有应用价值。同样,在学习“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时,我们可以围绕实验活动,结合酵母菌细胞、水绵细胞、鱼的红细胞等材料,让学生观察细胞的结构及特点,辨析其异同,增强学生对细胞结构特征的深刻理解。生活化原型课堂的构建,旨在让学生从自身经验、感知中,来学习、认识生物学抽象的原理或概念,特别是对于生物学中的一些符号、图表、专业术语理解时,如遗传学中的DNA 片段,我们可以引入文字、线条图画活动,让学生画出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等图示,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知识串联起来,加深理解。
二、以相似情境来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实践应用力
生物学实践性强,对于初中学生,我们可以结合相似的生物情境,融入学科知识点,构建问题,让学生从中发展科学解释力、问题推理力、简单设计力。对生物现象的科学解释,需要学生运用科学概念,从所观察到的生物现象中来探明其原理。课堂上,教师利用生物学知识,搭建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观察、去解释。在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我们在课堂上引入问题:某海岛经常刮大风,科学家在海岛考察中发现,岛上多数昆虫没有翅膀,即便是有少数昆虫有翅膀,但翅膀很小,多为残翅。请同学们思考并解释“岛上昆虫为何多数无翅膀,极少有翅昆虫”?在对该问题解释时,需要学生结合所学“自然选择”“基因频率”等理论知识,来说明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样,在生物学核心知识点学习中,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单一信息,让学生从分析、判断中得出结论,掌握生物推理的一般方法。如在学习“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时,我们引出问题情境,人类在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会引发致命的出血热。科学家展开多方研究并发现,在对康复的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甲、乙二人血液进行检测,甲的EV-GP 抗体水平远高于乙。请学生判断,选取哪个人的血液进行分离来制备单克隆抗体更合适?结合抗体水平差异性,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关于体液免疫的核心知识点,并结合抗体相对浓度与单克隆抗体的关系,来得出正确推理判定结果。另外,在生物学实验部分,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对于温特实验过程,书上仅有实验处理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来完善实验方案,发展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三、以陌生情境应对不确定性,发展学生迁移创新力
迁移创新是生物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陌生化情境,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力。面对陌生生物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化解难题,从中发展知识迁移与创新实践能力。针对生物学中一些知识点之间的内部关联性,教师可以构建“不同知识、相关表征”的陌生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新知识。一些生物现象,可以让学生从学科内多个知识点,或者多个学科不同知识点进行整合,或者从不同生命观念下去阐述对生物现象的理解与认识。如在学习“人体的体温调节”时,针对体温的变化,分析人体正常体温中热量来源于何处?并进行详细阐述。该问题的解释,需要学生运用多个生物理论,如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以及光合作用、营养物质在人体的消化、吸收与运输过程,以及细胞的吸收等知识点。这些问题,可以考查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样,在提高学生知识迁移与创新应用能力中,还要强调对学生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发展。逻辑推理,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生物学概念、理论、方法等来结合生物现象,进行推测与分析,判断其发展趋势,分析可能存在的误差等。在学习“细胞吸收”时,结合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吸收作用、速率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从中思考,哪些是影响呼吸作用速率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实验结果的?由此,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度探究,找出并说明影响实验的因素。
四、以生物实验活动为立足点,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
实验活动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验活动中,如果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撑,则无法获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在生物实验中,教师要梳理核心概念、生物原型知识,强调对生物问题的科学思维,特别是结合给定的复杂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优化。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我们引出科学家格兰特对地雀的观察活动,某岛上地雀的喙有形状、大小之别,从而影响地雀的食性差异。对于喙大的地雀,主要以大坚果、小坚果为食;对于喙小的地雀,则只能食用小坚果。通过研究发现,地雀喙的大小具有可遗传性状,且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有关。为此,请学生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杂交、测交、回交、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设计可行性生物实验方案。对此,需要从饲养条件的相宜性、杂交亲本的繁殖率、样本选择的统计学意义等方面进行优化,确保实验结果科学、准确。生物学实验教学,要强调学科科学精神的渗透。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实事求是品格的培养,拓展实验的开放性,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另一方面,要对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案进行科学优化,围绕实验原理,经过实验验证,在严格的检测、验证下才能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科学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生物学领域,教师要培养学生猜想、质疑的学科品质,要恪守生物实验操作规程,认真、细致、踏实展开实验探究,从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另外,在实验中要注重实验方法、实验心得的交流,围绕实验目标,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对不能消除的实验误差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实验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实验应用水平。
总之,生物学是建立在观察、实验、科学思维基础上,对初中生而言,生物学科能力的养成,要突出生活原型,以真实情境来渗透生物学概念、知识点,借助于问题思考,引领学生去观察、分析、解决生物问题,实现生物学科能力的迁移应用,还要重视生物实验教学,以兴趣为引领,以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为手段,让学生从实验探究中掌握生物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生物学科能力具有综合性,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拓展思路,关注学生认知、思维、实践意识的激发,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中解决生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