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诵读在小学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
2020-12-03陕西省安康市第二小学廖轶华
陕西省安康市第二小学 廖轶华
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势复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诵读在小学语文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诵读的学习方式引导下,教师不仅能够使小学生更好地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使之生成一种强烈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经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经验积累,现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诵读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以读断句
诵读有利于小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顺利掌握断句。
断句,古称“句读”,它指的是在诵读文言文时的停顿间隔等。只有熟练掌握断句的技巧,小学生才能在文言文诵读中对文言句意等产生更加全面、客观且深入的了解。可以说,断句能力不仅是小学生进行古文阅读的最基础能力,也是小学生能够在文言文阅读中准确分析句子停顿的最重要保障。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不事生产、好吃懒做的穷秀才投奔在山中的远方亲戚,并多日逗留,蹭吃蹭喝,最终使亲戚忍无可忍。然而,碍于情面,亲戚不好直接赶人,便在桌上留下一副对联“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谁知第二日,穷秀才竟然还在。亲戚再看桌上的字变成了“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然而,亲戚的本意却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只是因为断句的差异,结果便出现南辕北辙的偏差。同样地,断句往往会令小学生在文言文解读过程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唯有掌握正确的断句方式,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才能获得更加有效的提升。
培养小学生的文言断句能力,首先要引导小学生通读全文,在阅读中认真琢磨字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可以先引导学生断开简单易理解的内容,再认真思考较难段落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化整为零的文言文解析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地熟练掌握文言内容。其次,我们应该引导小学生找出文言文中的具有名词或者代词,如人名、地名、动物名称、植物名称、器物名称以及代指此类名词的代词等。在此基础上,小学生势必会在文言文解读过程中如虎添翼,进而根据名词的引导属性对文言文内容以及停顿位置等作出更加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再次,我们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等,如“……者……也”“为……所……” “见……于……”以及“况……乎”等。在熟练掌握此类常用文言句式的基础上,小学生势必会在诵读中深入领悟文言句意,从而进行正确的停顿。最后,引导小学生联合语境对断句进行检查,看断句是否契合整体意思等以确保断句的准确性。通过以上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断句能力可以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诵读能力,反之,良好的诵读能力亦有助于小学生断句能力的提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务必要注重小学生文言断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以读释义
诵读能够使小学生对文言文进行全面且客观的解读。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唯有借助诵读的形式,教师才能使小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诵读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借助诵读的形式,我们不仅能使小学生在音韵和谐的韵律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简练、生动、形象,还能使他们在或缓或急的语气中感受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创作情感,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领悟文言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等。
众所周知,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以及语言环境的改变,文言文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被时间冲走。于是,文言文逐渐淡出人生的生活和视野,成了只能活在历史文化典籍中的古老存在。然而,这种只念未来、不计过往的行为不仅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还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进步等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所幸,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文言文诵读不仅再次回归到了大众的视野,还成为所有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但是,没有了实际运用的土壤,文言文的理解也成为学习的难点。将吟诵的方式引入到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巩固小学生的文言基础,提高其文言感悟力。
比如:在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杨氏之子》中,作者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借助此前所学的断句技能,小学生便能将句子断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此诵读过程中,小学生即便不清楚“诣”等偏难生字的意思,也能根据“梁国”“杨氏子”“孔君平”“父”“儿”“果”“夫子”以及“禽”等名词进行断句。在合理的断句后,小学生势必会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与解读,从而更好地了解到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三、以读抒情
诵读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情感。
情感是文章的核心之所在,也是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这种情感是可以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等清晰呈现出来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务必要在诵读过程中给予小学生正确的示范与引导,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与领悟之中。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诵读中真正领悟文言文的情感,也才能将自身情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比如:在《伯牙绝弦》中,作者如是描述道: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这则文言文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行为深层次领悟到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友情,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低沉、缓慢的语调来演绎这一结局。如此一来,小学生不仅能够对文言文内容及其主题思想等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在诵读中更加传神地表现出这一种情感,还能将深刻感悟化为小学生的牢固记忆,从而成为学生深厚文化积淀中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诵读对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借助诵读的形式,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小学生对文言文断句、句意以及主题思想等产生更加全面且深入的理解,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文化底蕴等,为其后的语文学习以及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奋战在小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想小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就必须在文言文教学中竭尽所能,将诵读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最大限度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