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设备的维修方法和技巧探讨
2020-12-03李子豪
李子豪
(富川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广西 贺州,542700)
CT应用设备又被称作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其能够针对患者某一部位进行逐次扫描,并生成图像为后续诊断工作提供重要参考。CT设备应用功能极为重要,同时维护成本与故障概率较高,因此需要重视相关维修措施与应用技巧,确保CT设备能够在医院运营阶段发挥正常功能,为诊断工作提供关键参考信息。
1 CT设备基础结构与应用原理
常规情况下,CT应用装置主要包括多个系统模块,如探测模块、影像显示模块、计算机应用模块等。这些模块各自承担CT运行任务,能够发挥正常功能,为照射影像生成提供基础条件。在设备工作阶段,CT球管会首先进入预备状态,随后将X射线向内部患者所在区域射出。借助X射线,可以对患者内部组织状态进行逐层扫描,并利用检测模块将射线信号转化,最终通过影像显示与计算机模块完成图像处理环节,为诊断提供关键信息[1]。CT装置最早应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主要针对人体颅脑隐藏疾病进行诊断。进入八十年代初期后,CT实际应用价值得到了凸显,进而在各部位人体组织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研究过程中,CT装置内部原理主要建立在X射线装置基础上,与传统应用设备相对比,CT装置精确度优秀、分辨率更高,能够为医生提供诊断患者实际情况的直观影像信息。因此,需要重视CT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为后续进一步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2 CT设备常见故障现象与产生原因
2.1 常见故障 射线管部件故障:射线发射管属于CT设备的核心部件,其在运行阶段需要承受较大工作压力,容易出现故障问题,如旋转阳极类负面现象。在设备检验应用阶段,若发现旋转噪音过大,同时出现卡死、转动停止等问题,则应怀疑是否出现射线管故障[2]。导致射线管故障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内部管道阳极过流、灯丝烧毁或断裂、管芯内部玻壳存在破损漏气等现象有关,因此在维修阶段应当深入检查实际故障原因,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修复。高压部件故障:在CT装置应用阶段,可能会出现高压故障问题。此类故障现象可能由于内部逆变电路出现击穿问题导致,一旦产生击穿,内部高压力电容装置会出现打火情况,继而导致保险丝烧毁,无法完成曝光操作。若在装置应用阶段出现曝光中断问题,则设备会输出高压严重错误等提示信息,警示工作人员CT装置已经出现灾难性故障,需要尽快进行维修。此类故障问题需要针对灯丝电路与高压插头、变阻器等位置进行全面检查,整体维修费用较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避免运行成本提升。
2.2 故障原因 操作规范性不足:在CT设备应用阶段,操作不规范属于常见故障原因之一。由于装置精密性较强,对操作流程要求相对严格,因此若操作人员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设备受到意外损害,进而引发故障问题。例如,在应用阶段操作人员没有进行设备校准、对患者管理不到位等。此外,部分患者携带金属进入CT检查设备,可能会导致输出结果产生伪影问题,不利于后续诊断工作正常展开[3]。因此,为避免故障问题,需要重视CT设备操作规范,确保相关检查活动能够按照标准展开,避免出现意外情况。环境存在负面影响:除操作问题外,环境因素也容易导致CT装置出现意外故障问题。相对于其它应用设备,CT装置精密性强、对环境要求较高。若所处区域存在湿度过高、温度过高等现象,则容易导致设备内部产生短路或过热问题,进而引发严重故障,不利于后续正常应用。同时,电压不稳定也属于环境影响因素之一,此问题会导致设备出现成像质量下降现象,部分极端情况下还会引发短路,容易降低装置稳定性,对后续诊断工作造成妨碍。CT装置自身问题:在部分情况下,CT装置可能由于自身因素导致故障问题产生,包括正常应用磨损、干扰条件过多、工作负荷过大等。此类因素排除难度相对较高,主要与医院内部人员流动性大、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展开有关[4]。同时,CT装置若维护工作未合理安排,也有可能导致设备自身问题因素无法及时排除,进而提高故障发生概率。
3 CT设备维修方法与技巧研究
3.1 针对故障类型进行判断 在CT装置接受维修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应用方法与实施技巧,确保故障因素能够得到有效排除,避免后续重新出现相关问题。为达到理想维修效果,需要首先针对故障类型进行判断。维修处理团队需要结合过往CT装置实际运行状态,对比可能存在问题的条件,判断实际故障情况。同时,还需要制定科学维修方案,要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处理,避免对CT装置造成二次损伤。常规情况下,CT设备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故障问题出现。因此在排除故障时,需要从客观角度分析,判断环境条件与工作条件是否会对设备产生影响,为后续解决故障现象打下坚实基础。通常情况下,人为操作失误属于CT装置常见故障原因之一。因此维修团队需要首先询问工作人员,检查操作是否按照规定进行。同时,还应当检查是否存在过流、过压现象,确保CT装置故障因素能够得到有效排除,为后续正常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3.2 重点关注内部元件状态并合理采用测试措施 在检修CT装置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完成对应测试工作,确保问题原因能够得到有效定位,进一步提高维修质量与效率。实践流程内,技术人员应当对设备内部螺丝稳定性、电路板表面状态进行检查,判断是否存在松动、脱落、击穿等问题。若存在相关负面现象,则需要通过直接紧固或更换等方式解决。为确保检修测试效果达到理想标准,应当利用多种专业装置进行分析,包括万用表、电路检测笔等。在检查阶段,技术团队可针对保险丝、半导体原件、高压部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的部分,实现理想测试效果,避免设备维修效率受到负面影响。例如,某西门子CT设备在开展双源扫描过程中突然出现停机现象,图像信息无法有效完成重建操作,装置显示Resuming。在这种情况下,维修人员通过打开IRS元件模块,查看内部散热风扇是否存在异常,发现5号风扇与6号装置存在异常问题,转速处于时有时无的状态。通过将风扇与主板其它接口连接发现仍然无法转动,证明其存在故障问题。在维修过程中,操作人员通过打开风扇轴承向内部添加润滑油脂的方式,使其摩擦力得以显著降低,转速恢复正常现象,重启发现CT装置报错消失,可以正常应用。
3.3 重视设备校准工作 维修CT装置故障时,需要针对相关数据进行校准,确保整体设备能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包括实际参数、余辉时间等。常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检查时,需要首先校准相关参数,如探测零点漂移等[6]。若未正确展开校正操作,便有可能导致设备出现应用问题,最终引发故障现象。通常情况下,技术团队可采用空气校准处理方案进行操作,使数据采样基础精度得到显著提升。校准操作频率可设置为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若CT装置日常应用负荷较大,也可缩短为两个月一次,进一步强化基础扫描精度,预防相关故障问题产生,为提高诊断可靠性打下坚实基础。
3.4 开展预防性维修活动 为确保CT装置应用故障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相关工作团队应当开展预防性维修活动。通过制定科学处理计划,能够指导相关工作实践内容,及时发现CT装置存在的隐患问题,为后续进一步维修打下坚实基础。在日常预防维修阶段,技术人员需要全面检查内部元件应用状态,把控实际磨损情况。若部分元件出现异常磨损问题,技术人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查,发现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后续正常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CT维修人员需要定期展开预防维修工作,采用测试分析方法,检查装置运行是否处于正常状态。若发现异常问题如异响、转动卡顿等,则需要及时进行故障排除,避免后续应用流程内CT装置出现停机问题或产生严重故障,降低基础维修成本。此外,维修人员需要结合CT装置基础类型,对其应用功能、元器件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预防性维修的针对性,有效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与质量,充分利用维修技巧达到保障CT装置正常应用的目标[7]。
3.5 落实CT装置规范应用制度 为确保CT装置能够正常应用,避免出现故障问题。技术人员需要结合过往故障案例与CT实际活动状态,制定相关管控制度,从源头降低违规操作引发故障问题的可能性。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维修团队需要针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明确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设备应用质量,降低产生负面情况的概率。在这一过程中,管理层对CT装置应用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技术团队可与管理层定期开展探讨活动,对CT管理工作进行指导,解决传统工作流程中存在的弊端问题,为降低故障率与快速维修打下坚实基础。
3.6 记录故障信息并合理更换零件 在CT装置产生故障问题的情况下,外部输出设备会显示对应技术信息,包括故障代码、可能存在问题的部件等。例如,若CT设备球馆产生散热故障,包括风扇结构损坏等,输出设备便会显示“TUBEFANERROR”等类似信息[8]。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整体维修效率,相关人员应当及时记录故障显示信息,并采取拍照等方式留存记录,为后续检修团队分析故障提供重要参考。在这一流程内,应当严格禁止带故障运行,防范内部异常问题影响范围扩大,最终导致设备严重损坏。技术团队在排除故障时应当结合故障代码进行分析,判断可能存在的区域,提高整体检修效率,实现理想工作目标。除此之外,若CT装置内部零件出现故障,技术团队需要及时采取更换处理,避免故障零件对其它结构产生影响。更换零件时,可采取网络订购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基础成本,使维修活动能够降低资金需求,为医院持续稳定应用提供理想条件。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CT装置出现应用故障的情况下,应当采取有效维修措施,并落实处理技巧,使维修活动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降低所需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为医院正常应用检查设备打下坚实基础。